向霞
摘 要:語文是小學階段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在雙減政策出臺實施的背景下,傳統的小學語文教育模式難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做好語文教育應當格外關注對課堂教學模式的有效優化,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導向,對學生進行全面的教育和指導,通過有效優化作業設計減輕學生的課后作業負擔。本文簡單分析了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結合小學生語文學習特點及鼻子教育工作經驗,提出了雙減背景下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和優化作業設計的策略,供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
引言
在我國教育事業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小學語文教育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做好語文教育應當格外重視對教學模式的全面優化,在深入研究雙減政策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目前許多教師在語文教育工作中忽略了教學手段的創新和優化,在作業設計方面缺乏針對性,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態度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語文課程的整體教學實施效果受到較大的影響,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態度能夠得到有效扭轉。根據這樣的情況,教師應當積極創新教育思路,從不同角度出發對學生做出有效的教育和指引,讓行之有效的語文教育成為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關鍵。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形式缺乏創新性
目前許多教師在組織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時采用的教學形式過于死板,通常強調教師對語文知識的解讀和分析沒有做好師生之間的對話和交流,這是導致課堂教學效率受到影響的重要因素,也是影響語文課程質量的重要原因。教師習慣于按部就班的講解語文課程中的課文內容,沒有真正做好教育資源的全面整合與開發,語文教育與現實生活脫節的情況普遍存在。在師生之間互動交流較為有限的情況下,小學語文課程容易成為教師的獨角戲,學生只是被動聽從安排,很難真正在語文過程中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
(二)作業設計缺乏針對性
作業是幫助學生鞏固語文基礎知識的重要工具,但是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許多教師只是關注如何利用作業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知識,而沒有考慮到對作業設計的合理優化。許多教師作業將作為設計看作一項常規活動,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對學生提出作業的要求,卻沒有真正考慮到對作業的全面優化與調整,導致作業設計的針對性不足。對于不同成長背景下的小學生而言,教師設計的作業難易度存在一定的差異化,對于學習基礎較強的學生,面對教師布置的作業,他們容易缺乏探究興趣,認為作業過于簡單而忽略了對語文知識的深入探索;對于學習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他們很難真正憑借自身的力量解決語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完成作業時容易由于作業難度過高而打擊學習自信心。此外還有許多教師只是照搬教材中的語文作業項目,而沒有真正做好對作業的全面優化與調整,長此以往,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業設計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受到較大的限制。
二、雙減背景下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和優化作業設計的策略
(一)創新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構建翻轉課堂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翻轉課堂模式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課堂講解的緊密關聯,想要有效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教師應當格外重視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價值,以翻轉課堂為導向,鼓勵學生獨立自主的分析和思考問題,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能夠具備一定的基礎,從而有效保障語文課堂教學的整體實施效果。比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琥珀》一課的教學活動中,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圍繞琥珀的形成原理展開深入的分析嘗試,在獨立思考中概括琥珀的形成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則需要為學生搭建展示學習成果的平臺,并且根據學生所講述的內容和觀點作出進一步的指導,這樣一來學生能夠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并且在教師的推動下培養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基于師生之間的有效配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能夠得到顯著提升。
2.創設教學情境引發學生深刻思考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小學語文課堂學習的重要途徑,為此教師應當關注對教學手段的合理創新,采用創設情境的方式引發學生的深刻思考,并在此過程中鼓勵學生基于情境探究語文基礎性知識。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的主題和內容,教師應當提前準備創設情境的相關工具,利用信息技術向學生呈現圖片和視頻等形式的材料,并在此過程中調動學生視聽感官,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夠在語文課程中快速投入學習狀態,并且基于情境化的學習活動,實現對語文知識的深層次解讀。比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一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需要結合課文中故事的發生地點,向學生展示雙龍洞的相關圖片和視頻材料,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快速投入學習狀態,了解課文的主題內涵。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學生能夠結合課文的相關內容和情節,在腦海中構建出生動具體的畫面,在真正深入理解課文的同時,保持對語文學習的高度熱情。在采用創設情境的方法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同時,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二)優化作業設計,增強作業育人功能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業設計應當具有較強的開放性特點,教師不僅要強調對理論知識的解讀,同時也要格外關注對作業形式的創新,通過生活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獨特魅力,引導學生利用語文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實踐中強化學生語文素養。結合學生的成長環境和認知規律,教師應當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業形式作出適當的創新,從生活的角度出發對學生提出實踐要求,并且利用實踐代替傳統的書面練習,以增強作業的趣味性。比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爬山虎的腳》一課教學過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觀察植物的成長狀況,在結合自身生活經驗的同時選擇自身感興趣的一種植物作為觀察對象。基于生活化的作業設計,學生能夠真正理解語文學習的深刻內涵,并且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強化語言表達能力和觀察能力,真正懂得如何靈活運用語文知識。
參考文獻
[1]冉應斌.“雙減”政策下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優化策略的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05):145-146.
[2]張俊波.“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能力型綜合實踐性作業的設計與實踐[J].教育科學論壇,2022(14):40-44.
[3]葉正強.談“雙減”政策下精讀細思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新課程,2022(18):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