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李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圖形和幾何》領域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幾何直觀和思維能力的有效載體。所以,教師要把握學生的思維特點,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不斷優化和創新教學方法,以此提高學生對該領域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本文主要結合教材內容,對如何提升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有效性的方法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策略
《新課標》中要求教師要從教學內容出發,從整體結構上把握教學內容,促進數學學科素養的提升。數學學科具有三個結構特征,首先是知識結構,數學從幾何與圖形、算法與演練、方程與解析、驗證與推論等方面具有統一的結構性。其次,數學具有認知結構,數學科目整體來看是螺旋形知識進行排列的。另外學生對數學的認知是一門數字的科學,需要進行各種演算證明生活的本質,從而運用數學的思維和方法去更好的生活。再次,從教學結構來說,教師要依據教學大綱的安排,結合自身教學特點,選擇適宜學生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
圖形與幾何是小學數學學習的重點內容,學生需要配合具體的實物案例在頭腦中形成圖形表象才能順利解答問題,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從腦海中去研究和審視圖形符號,同時對于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在大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下,如何讓小學數學中圖形與幾何結構化教學有效結合,更好地幫助學生去理解與掌握數學幾何,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因此,本文以小學階段數學中圖形與幾何教學策略為論題,試談幾點建議和策略。
一、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獲得相關體驗,進而使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得到發展
小學生的天性是愛玩,如果教師一味地壓抑學生的天性,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導致課堂教學的效率受到影響。那么教師應該如何開展課堂教學呢?具體來講,教師可以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提供相應的素材,讓學生去玩。
例如在教學“周長的認識”相關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將一些素材呈現在學生面前,如:細繩、樹葉、直尺、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等。在呈現素材后,教師可以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進行操作。比如:測量一下相關圖形的周長,想一想什么樣的圖形采用什么樣的測量方法是最簡單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進行了思考,也進行了實踐,所以會發現不同的圖形要采用不同的測量方法。比如:測量直邊圖形的時候,可以將直尺利用起來,直接測量直邊圖形的邊,然后將邊長相加就可以了。測量曲邊圖形的時候,可以將繩子利用起來,繞著圖形一周,然后測量繩子的長度;也可以采用滾動法進行測量。在這樣的教學中,不僅對知識進行了教授,還將化曲為直的思想進行了滲透,可以將周長的直觀表現建構起來,讓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
又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相關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一些材料,如:準備一個長方形,長 為 8 分米,寬為 6 分米,然后提出這樣的問題:“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我們應該怎么去測量呢?”由于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教師可以將若干個
長兩分米、寬一分米的長方形;邊長是一分米的正方形、三角形進行展示,給予學生引導。通過思考、測量,學生發現,在采用密鋪這種方法進行面積測量的時候,正方形是最合適的,因為正方形不僅可以測量長方形的面積,還可以適用于其他圖形的面積測量。在操作過程中,學生可以將清晰的面積單位表象建立起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進而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
二、將抽象與形象有效結合,使學生形成空間觀念
圖形與幾何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形成空間思維能力,而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前提是讓學生靈活地轉化抽象與具象。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將有效的鍛煉方法利用起來,使學生形成一定的空間觀念。不過,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解,而且要有一定的耐心與信心。
例如在教學“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時候,教師可以將相關的教具利用起來,讓學生體驗排水法的相關步驟。即:在一個容器里裝水,然后把不規則的石頭浸沒到水中。通過這一操作,學生可以看到水面上升的過程。之后,學生需要把石頭取出來,水面會立即下降。通過這一操作,學生可以看到水下降的過程。然后在容器里裝滿水,并把石頭浸沒在水中,可以感受到水溢出的過程。通過這樣的演示,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排水法,明白不規則的物體的體積可以轉變為規則物體的體積。但是這種方法是有一定局限性的,那么怎么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排水法的局限性呢?具體來講,教師可以讓學生想一想,怎么去測量乒乓球的體積?怎么去測量冰塊的體積?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化、形象化了,學生的創新精神也得到了有效培養。
三、將新知識與舊知識相聯系,使學生的空間思維得到發展
通過分析小學數學教材可以發現,幾何知識遍布于各年級的教材中。如果教師只顧對新的幾何知識進行教授,不注意聯系舊知識,那么學生就會出現知識脫節現象,無法將知識聯系在一起,不僅學生學起來困難,教師教學的時候也會遇到很多問題。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教師就需要知道,學生前面是學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的。而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有著一定的聯系,所以教師可以在教學新知識之前帶領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的相關知識。在學生回憶完相關知識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剪出一個平行四邊形,想一想一個平行四邊形怎樣才能變成三角形。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平行四邊形可以轉變為長方形這一特點,讓學生思考三角形怎么轉化為長方形,并鼓勵學生進行操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回憶前面學過的知識,將新知識與舊知識結合在一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能得到提高,學生的空間觀念也能得到有效發展。
四、結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優化教學模式與手段,培養學生的認知,發散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使其能夠實現對于思維的轉換。基于此,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攻克教學的重難點,全面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周春鳳. 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中的運用[J]. 新課程研究,2020(12):51-52,55.
[2]王娟,劉娜,張瑜,等. 小學數學低年級圖形與幾何的教學策略研究[J]. 山海經:教育前沿,2020(05):1.
[5]黃璐. 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中的轉化思想教學策略[J]. 讀與寫:中旬,20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