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增加紅色文化進課堂,用好紅色資源,有序有效滲透紅色元素紅色基因,開發利用校本課程,立足地方特色,對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肯定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教育資源。引領學生通過走進生活,培養興趣,設置問題,調查研究,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團結協作,學會分享,導學生學法,始終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求知認知,進一步探索拓寬多元化的創新教育教學思路和渠道。
關鍵詞:紅色文化;課程滲透
課題組全體成員:“鸞書育賢? 厚德孕李”(沿河六中校訓)、“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為了提升我們第六中學這塊沿河東大門的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辦好家鄉人民滿意的教育,優化育人環境,使我校從傳統型的傳道受業解惑向教育創新科研型的轉變,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和路子,我們申請的市級課題《黨史學習教育背景下的紅色文化進校園研究》已立項通過。為使這一課題順利結題,達到預期教育效果,我們制定了如下課程設置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要“牢記紅色政權是從哪里來的、新中國是怎么建立起來的,不忘歷史、不忘初心。”
他強調:“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我們黨的每一段革命歷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動教材。”我們黨在各個歷史時期創立的革命精神“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他說過:“西柏坡我來過多次,每次都懷著崇敬之心來,帶著許多思考走。”“每到井岡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次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禮。”“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加很多正能量。”“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要很好學習了解黨史、新中國史,守住黨領導人民創立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世世代代傳承下去。”“學習黨史、國史,是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
他還特別強調:“古人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國內外敵對勢力往往就是拿中國革命史、新中國歷史來做文章,竭盡攻擊、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亂人心,煽動推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頭腦,堅決同歷史虛無主義作斗爭,加強思想引導和理論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
紅色文化是一種重要資源,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在《求是》雜志發表重要文章《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紅色資源的保護、管理和運用,反復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為新時代用好紅色資源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是紅色精神的重要濫觴之地和精神高地。
黔東特區革命根據地舊址、紅軍廣場渡江紀念碑、金角羅夫革命烈士陵園、南腰界二、六軍團會師會址、沙子街道永紅村龔渭清烈士紀念碑、中界鄉天緣寺湯永壽紅軍烈士紀念碑等紅色教育資源極其厚重豐富。
黔東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簡稱紅三軍)在賀龍、夏曦、關向應的率領下,于1934年5月至7月與黔東人民共同開創的。根據地位于貴州省東北部,包括貴州的沿河、印江、德江、松桃及重慶市的酉陽、秀山等縣毗鄰地域,方圓200余里,當年人口數在10萬上下。
根據地的首府位于沿河縣譙家鎮土地灣。根據地的最高權力機關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時稱“省政府”、“聯縣政府”,下轄區革命委員會(區蘇維埃政府)和鄉蘇維埃政府。革命蘇區發展到17個區及100多個鄉。革命文化是黔東寶貴的文化基因,充分認識黔東紅色文化的價值,并對其準確定位,增強自我認同和形成廣泛的社會認同,加強紅色文化與其他文化的發掘和整合,有利于促進黔東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黔東特區革命根據地”發生在我們土家族聚居區,土家族參加紅軍人數多達數千人,為中國革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理應得到搶救、保護、傳承、弘揚和創新。
紅色精神有哪些深刻內涵呢?
我們認為紅色精神主要包括:堅定理想、堅守信念;對黨忠誠、親民愛民;不怕犧牲、忠貞報國;忠孝仁愛、追求真理;勤勞節儉、正直誠實;忠于職守、團結協作;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敢為人先、開拓進取;實事求是、尊重科學;敢于斗爭、敢于勝利;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等等。
那么,紅色文化有哪些價值功能呢?我們歸集有如下一些價值功能。
1、歷史印證價值功能。紅色文化見證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歷史。
2、文明傳承價值功能。了解過去,目的是啟迪和指導未來,是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現實需要。
3、德育教育價值功能。紅色文化倡導的是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傳播其理念,彰顯其精神有利于紅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
4、經濟開發價值功能。文化產業在現代經濟結構中已成為新的國民經濟增長點,而紅色文化則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認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增加紅色文化進課堂,用好紅色資源,有序有效滲透紅色元素紅色基因,開發利用校本課程,立足地方特色,對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肯定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教育資源。同時,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合作精神和提升探究能力,發展學生個性,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和提升閱歷素養,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康人格,進而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如何開展紅色文化進校園活動,課程策略設置如下:
收集資料階段:
2021年6——8月。本階段為紅色文化資料收集整理匯編階段。課題組全體成員合作完成。
通過學校圖書室、沿河縣黨史辦、沿河縣土家學會、沿河縣志辦、沿河民宗局、沿河縣文化旅游局、沿河縣文聯等單位以及網絡媒體,收集與紅色文化相關的信息和資源。匯編成《黔東蘇區? 永放光芒》、《沿河紅色文化》等紅色文化進校園校本教材知識讀本。
實施課題階段:
2021年9月——2022年10月。課題組全體成員、教科室、政教處、團委、語文組、文綜組、藝體組、學生會等相關科室,召開開題報告會,層層分解責任,各班選拔“紅色文化在班級”積極分子10名以上,成立各工作小組,每周1學時以上,充分利用課后延時服務時間段,制定工作計劃和具體實施方案。
紅色文化進校園工作功能設置及行事歷:
●國旗下的講話小組? ? ●班班唱紅歌小組
●寫作詩歌朗誦小組? ? ●美術書畫墻刊小組
●紅色故事大家談小組? ●紅色文化資料收集小組
2021年9、10月。啟動國旗下的講話工作,每班自選1——3首紅歌班班唱,收集紅色故事,完成《紅色文化進校園》校本教材知識讀本第一、二章專題講座:“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概況”、“沿河人民的早期革命活動”。
2021年11月。完成《紅色文化進校園》校本教材知識讀本第三、四章專題講座:“以沿河為中心的黔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聘請貴州省土家學會理事省管專家縣黨史學習教育宣講組專家何立高作“黔東蘇區? 永放光芒”講座。同時,充分利用本月召開的“4+2”特色教育和冬季運動會,進行一次唱紅歌、藝術體操舞蹈和講好紅色故事活動。
2021年12月。通過開展紀念“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由團委、政教處、語文教研組、藝體組組織“紅色文化進校園--革命詩歌”朗誦演唱活動。完成《紅色文化進校園》校本教材知識讀本第五、六章專題講座:“根據地黨的民族統戰工作”、“紅三軍團與紅六軍團會師”,同時組織積極分子參觀龔渭清烈士紀念碑,緬懷革命先烈,在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舉行本年度學生志愿入團宣誓。
2022年1月。舉行本年度課題實施階段性總結,進行工作反思,部署下一階段工作任務,分解責任。同時要求各班積極分子利用假期進行社會調查,深入實際走訪參觀,收集紅色故事和優秀家風家教故事,積極參加鄉村文化建設,過積極健康文明有序的假期春節生活,編制成長袋,用于開學后班級交流。
2022年3月。完成《紅色文化進校園》校本教材知識讀本第七章專題講座:“黔東革命根據地堅持的后期斗爭”,同時充分利用沙子街道一年一度李花節活動周,讓紅色文化進入鄉村旅游,開展文藝匯演,各班抽3名積極分子參觀南腰界二、六軍團會師會址,把李花節定位為“紅色文化重點活動周”,在校園文化活動中開辟專欄專版,形成豐富多彩的紅色文化流行色。
2022年4月。完成《紅色文化進校園》校本教材知識讀本第八章專題講座:“沿河開展抗日救亡運動”,赴沿河譙家鎮土地彎參觀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清明節為龔渭清、湯永壽烈士掃墓,微課制作參觀學習視頻,由文綜組、語文組、團委聯合組織一次紅色文化進校園知識搶答賽。
2022年5月。考慮到九年級學段特殊情況,迎接中考,所以對課題讀本內容進行了微調。完成《紅色文化進校園》校本教材知識讀本第十章講座:《紅色歌謠》。繼續開展國旗下的講話:“10分鐘誦讀革命烈士詩歌”大誦讀大聯唱。(特別推薦:毛澤東《七律·長征》、《西江月·井岡山》、《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孫秀亮《砍老殼詩》、趙一曼《就義前給兒子的遺書》、江竹筠《獄中給親友的信》、左權《給叔父的信》、夏明翰《就義詩》、陳然《我的“自白書”》、何敬平《把牢底坐穿》、殷夫《別了,哥哥》、譚嗣同《獄中題壁》、吉鴻昌《就義詩》、秋瑾《滿江紅·小住京華》、方志敏《清貧》《可愛的中國》、葉挺《囚歌》、惲代英《獄中詩》、劉伯堅《帶鐐行》、陳毅《贛南游擊詞》、四川民歌《盼紅軍》《十送紅軍》、紅軍歌謠《跟著紅軍打江山》《窮苦人民盼紅軍》《賀龍紅軍來黔東》《干人相信是紅軍》《湘鄂川黔蛟龍騰》《扛起梭鏢跟賀龍》《多謝共產黨》《曉景來了紅三軍》《甲戌年間鬧紅軍》、《當兵就要當紅軍》《鞏固蘇區萬萬年》等)。舉辦一場紅色文化進校園征文繪畫比賽活動,匯編成成果專輯。課題組成員完成相關論文資料建設。
2022年6月。完成《紅色文化進校園》校本教材知識讀本第九、十一章專題講座:“地下黨在沿河的革命運動”、《沿河革命歷史遺跡》,開展“走進家鄉:沿河民風民俗調研”(內容包括住宅、文物古跡、服飾、節日慶典、飲食、婚姻、喪葬、山歌)活動,撰文500字左右,制作一份“愛我家鄉”名片。
2022年7、8月。開展“重走長征路”活動,組織部分積極分子開展社會調查,家鄉歷史名人采風,重點考察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蘇聯空軍金角羅夫烈士墓、紅軍渡紀念碑以及大漆片區白泥河邊的鸞塘書院遺址,大埡片區米溪村席正銘先生紀念碑,十二盤村胡錦濤總書記題詞,收集紅色故事,忠孝故事,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名人故事,土家山歌民謠3--5首。
2022年9、10月。全面落實階段工作任務,傾力打造校園文化中的紅色文化氛圍,做到教室、寢室、文化宣傳欄有專刊專版,班班唱紅歌,能誦讀革命烈士詩歌,會講紅色故事,集體編制紅色文化小視頻,舉行一次紅色文化進校園綜合文藝匯演,形成成果資料匯編,迎接銅仁市教育局基礎教育教學實驗課題結題驗收。
本課題在實施過程中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包括檔案資料、個人資料、以及公開出版物;觀察研究法;調查研究法;現場實地研究法;實驗研究法;文獻研究法等多種方法綜合運用,引領學生通過培養興趣,設置問題,調查研究,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團結協作,學會分享,讓一朵云引領多彩云朵在廣袤的天空自在漂游,讓學生始終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求知認知,健康成長。課程設置為每月4個學時,重點以第二課堂課外活動為主。
通過有序有效開展活動,一步一個腳印,讓紅色文化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使我校在辦學思路上呈現多元化網格化格局,在辦學特色尤其是創新教育上疊現多彩亮點,取得階段性成果,形成經驗和理論,并在反復實踐基礎上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沿河紅色文化》主編? ?何立高? ?楊靜霞2021年12月
2.《黔東蘇區 永放光芒》沿河縣黨史研究室編2021年10月
3.《貴州土家族百科全書》貴州民族出版社? ?2018年10月
作者簡介:張琪,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第六中學(貴州沿河? 565302)。
[基金項目]}本文系銅仁市2021年基礎教育教學實驗課題《黨史學習教育背景下的紅色文化進校園研究——以沿河六中為例》(課題編號:2021sj003)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