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 勞動教育現狀之我見
縱觀當下的中小學勞動教育,家庭勞動教育已經逐步滲透學生思維,大部分孩子不僅已經學會了自理,還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但是在學校勞動教育方面,無論是課程設置,還是勞動思想的培養,都尚不足以體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的勞動理念。
勞動教育形式化嚴重 大部分學校組織的學生勞動教育內容大部分還停留在打掃衛生、整理內務等機械性、重復性初級勞動課程中,能體現智力和創造性的勞動內容較少。
勞動范圍局限性較大 學生的勞動范圍一般僅限于教室、教學樓、家庭或者公益性社區環保活動,能夠體現探索、研究性的勞動內容較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大自然,忽視了學生最本真的對大自然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勞動教育在智育中的滲透力度較小 在當前的教育課程中,普遍把勞動教育歸為德育內容,卻忽視了勞動教育在智育方面的滲透。教育應該是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最能激發學生求知欲的莫過于孩子的好奇心,大自然中一個個鮮活生命,無論是草木還是魚蟲,都應該成為孩子們研究的對象,而這種探究足以誘發學生們探索、求知的主動性。
勞動教育與智育教育相脫離 部分學校開設了勞動課程與科技課程,但是很少有體現勞動與科技相融合的課程,這種知識與實踐相脫離的行為,并不利于培養孩子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科思維較重,學科融合思路較少 隨著國家相關政策出臺,很多學校都開設了勞動教育課程,讓同學們在40分鐘左右的時間內通過觀察、聆聽、動手實踐感受勞動的魅力。這種行為有諸多可取之處,但是我們也切實地感受到學生的勞動視野和勞動思維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也不應該被圈囿于課堂。與課程相比,勞動更應該被視為一種思維方式或行為方式,勞動課程應該成為師生打破學科壁壘、實現學科融合的一個突破口。
針對以上問題,在勞動教育中,各學校在延續現有成熟勞動教育模式的前提下,可以適當發展校內、校外勞動實踐基地,讓學生由校內走向校外,由教材走向田間地頭。讓學生在大自然中感受四季變化,在觀察、實踐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在耕種、呵護與收獲的過程中,感受生命的神奇,進而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文/董宜干 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瑞景小學)
◎ 育知行少年,弘勞動榮光
勞動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校秉持中國傳統文化在知行關系上注重實踐,對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的躬行踐履,把勞動教育作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基于學校實際資源探索“育知行少年,弘勞動榮光”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主題融合,多育互動實踐育人 主張勞動教育旨在培養勞動觀點、勞動態度、勞動習慣、思想情感和道德品質,多育互動建設以實踐育人為特色的多元基地。
勞動教育與德育互動感受勞動價值。打造區域綜合實踐基地。通過種植課程培養學生對食物的珍惜之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體驗從一粒種子開始的春生、夏長、秋收和冬藏的過程,培養學生們對自然的熱愛;親手種植、觀察體驗,認識食物的本源,培養對生命的感恩之心;開展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們了解生活的美與價值是無處不在的。
勞動教育與科技藝術互動分享服務獲得。打造校內勞動實踐基地,開發“小種植園”“ 快樂小主廚”等興趣課程。勞動教育與家校社互動創新勞動課程體系。推動家校社融合共育,營造良好勞動氛圍的同時不斷完善創新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拓展校外勞動實踐基地。基于體力勞動與物質生產勞動、探索性創新勞動、藝術審美性勞動的實踐活動。桶前值守、垃圾分類、光盤行動等,以此實現“養成勞動習慣”的育人目標。
聚焦課程,學科聯動創新文化育人 構建以勞動學科育人為核心的課程體系。主張自我服務勞動為目標引導, 結合學校實際資源,校園文化墻、井蓋、垃圾桶等進行學科聯動,用智慧創新打造職業體驗、紅色教育實踐、志愿服務等“基礎+特色”的學科聯動課程。
多學科聯動培養勞動態度提升能力。實施多維教研,以勞動技術課程為基礎,與道德與法治、語文等課程聯動側重勞動觀念和勞動態度的培養,在數學課程中側重職業認識和勞動技能的培養,在科學課程中側重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聯動探索勞動獲得人格魅力。創新特色課程,將綜合實踐活動與勞動教育融合。
多維評價,雙向推動知行育人理念 建立勞動教育長效機制,形成學生的基本責任感和擔當意識。中年段的衛生值日全部由學生完成,制作值日小視頻,設計值日勞動班隊課,指導學生注重衛生整理打掃的各種細節;高年段學生輪流參與中餐分發,學校圖書館、校內勞動實踐基地的日常維護……勞動課堂中開發設計評價量表,全面多元評價學生的課內外勞動表現。創新有效利用展示式評價平臺,營造濃厚的勞動教育氛圍。
(文/陳靜 李鑫 北京市順義區裕龍小學)
菜園里的自然筆記
項目式學習是新時代開展小學勞動教育的有效手段,每一個具體的勞動場景都可能轉化為真實的項目式學習活動。
勞有所因 項目式學習以驅動性問題為學習的起點,學生的一切學習內容是以驅動性問題為主軸架構的。蔬菜瓜果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但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們對其生長過程了解甚少。為此,學校開辟了勞動實踐基地,各班學生選擇種植時間和生長周期適合的作物進行養護觀察研究。在這里學習松土、播種、施肥、除草、防蟲、澆水等種植技能,體驗自種、自管、自收、自用的全過程。項目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極具現實性、挑戰性和趣味性。
勞有所指 項目式學習主題一般涉及兩門以上學科知識,在具體勞動過程中,教師不再被學科界限所約束,在主題任務的驅動下分工協作,帶領學生們展開勞動探究。“菜園里的自然筆記”這一探究項目要求學生了解所選作物的生長及管護知識,親身參與種植體驗,用自然筆記的形式呈現勞動成果;利用語文知識,進行作物介紹和感悟分享;利用數學知識,進行簡單測量記錄;利用科學知識,觀察作物的生長;在美術教師的指導下,保證自然筆記的客觀性與真實性。在這樣的勞動探究中,學生拓寬了視野,對日常知識學習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勞有所得 教師在勞動課和綜合實踐課上帶領學生走入學校菜園,用心觀察菜地里種植的各類作物,并將觀察到的作物用“圖畫+文字”的形式進行記錄和描述。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認識到更多的蔬菜瓜果,了解它們的根、莖、葉、花、果。為了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植物的莖有什么作用?”“作物的生長階段是否相同?”鼓勵學生回答,還可以設置獎勵,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意識到各種農作物都是富有生命力的,在潛移默化中更加珍愛周圍的花花草草,同時意識到每一個生命都是有價值的,并在實際行動中保護它們。
勞有所樂 學生展示和匯報自己的作品,由其他同學進行討論、點評。教師搜集和匯編學生的優秀作品,通過成果簡報、微信公眾號、美篇等將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起到宣傳推廣作用,促使家長和周圍人都積極參與到勞動種植的活動中。教師通過為學生創造更多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和好奇心,通過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不斷提升。
勞有所思 在項目式學習中,合理運用 STEM 教育核心素養評價量規,從多角度全方位對學生的勞動實踐效果進行評價,更加關注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動手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將勞動教育落到實處。
(文/李俊 云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36FCC155-06AD-4478-8EFE-16A632922A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