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雯麗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社會領域目標中提出明確要求:幼兒能想辦法吸引同伴和自己一起游戲,活動時能與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難能一起克服。因此,對大班幼兒合作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必要的,能夠為幼兒的終身發展奠定必要的基礎,同時也能夠為幼兒日后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礎。
大班幼兒合作能力的發展現狀
合作活動參與意識有待提升 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發展特點可知,幼兒在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同時,大班幼兒逐漸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特別注重自己的感受,常常以自己的興趣和需要為出發點,不顧及他人,因此更傾向于獨自活動,合作活動中的參與性不強,合作意識薄弱,仍有上升空間。
合作情緒問題層見疊出 在大班幼兒的交往活動中經常可以看到幼兒會因為想法或者材料出現沖突矛盾,甚至出現較大的情緒反應。教師一般在處理此類問題的時候,只是以簡單的互相道歉的方式來平息他們之間的矛盾,沒有從出現合作問題的根源去尋找緣由,就會出現同伴合作中不斷產生問題、發生矛盾、教師無效解決的不良循環,因此幼兒的社會性交往能力以及合理化解合作中情緒問題的能力就會較弱。
合作能力水平發展不均 幼兒的發展存在個體差異性,合作能力的發展水平也會存在高低不同。一些合作能力強的幼兒在活動中比較容易占據主動地位,能夠根據自身或者同伴的想法協商、分工完成任務,能力相對弱的幼兒比較被動,參與感就比較低,相對來說合作的情感體驗也不會愉悅。
合作式項目活動的實施途徑

項目活動不同于傳統活動模式,幼兒在活動中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索,在親身經歷,獲得多元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與同伴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他們開始嘗試與同伴商量、溝通、合作共同完成任務、學習梳理問題等。集體操作中,我們主要借助幼兒畢業典禮,以項目活動的形式,通過“發現問題—經驗準備—實踐操作—分享展示”四步遞進促進幼兒合作認知的形成,使其產生積極合作情感的體驗,并在此過程中挖掘出適宜幼兒的共情策略,以多元的評價方式幫助幼兒掌握一定的合作技能,并運用習得的技能與人協商、交流完成任務,實現最終的目標,最終使得合作能力有所提升和發展。同時,在項目行進的過程中,教師也會不斷跟進與優化共情策略,以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如圖1)。
活動的開展,幼兒充滿了興趣與疑問。畢業典禮活動有哪些環節?幼兒得知可以自主承辦畢業典禮活動時,異常興奮,極度熱情。但要策劃畢業典禮首先要知道畢業典禮應該具有哪些要素,每一個環節如何具體操作。對此,教師通過激發幼兒的已有活動經驗,對于已存在的問題進行交流分享,同時也有很多幼兒提出“我們畢業時也要一起唱畢業歌嗎?”“我們要在哪里舉辦活動呢?要布置成什么樣子呢?”“畢業典禮會不會有禮物呀?”等問題,對自己疑問的、想要去探究調查的問題以圖畫、前書寫的形式進行記錄,最終將其進行裝訂整理,形成活動問題手冊。然后,再將幼兒的問題手冊通過集體歸納與梳理,將同類型的問題進行合并與劃分,最終將畢業典禮活動的籌辦工作劃分為節目設計組、場地布置組、海報宣傳組、禮物籌備組。不同組別的設定,給幼兒創設了合作的情境,幼兒根據任務目標的不同以及自身的興趣與需求,選擇加入不同的小組,共同完成活動。
分析活動實施,延伸合作經驗 分析活動的組織要素可以發現,活動為任務指向性活動,目標性較強,需要幼兒與同伴間的合作才能完成,幼兒個體難以獨自完成活動的組織承辦。因此,需要為幼兒提供大量的合作機會,機會的增加也為共情策略的探索和幼兒合作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可能性。幼兒加入不同任務的小組之后,對于如何才能高質快速地完成任務進行了深入分析,知道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任務是非常重要的路徑,但幼兒對于合作的認知并沒有形象化感受。
例如,在確定任務小組之后,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不同的小組加入時,豆豆最先選擇場地布置這一組,但后面再有幼兒加入時,他卻不愿意,他覺得自己一個人也能完成,不想和其他幼兒一起。由此看出,大班幼兒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尚處在初級階段,合作習慣和方法都比較缺乏,甚至不愿意合作。在對幼兒進行更深一步訪談中可以發現,他們對合作存在著一定的片面認知,認為合作會帶來更多的混亂,對于任務的完成并沒有什么幫助。對此,我們依托本園的“共情交往”課程,借助丹尼爾的共情視頻,以集體活動的形式,讓幼兒懂得有些事情一個人是完成不了的,需要通過同伴合作完成,從而理解合作的意義,對于合作有了初步認知,能夠為完成同一目標與他人進行合作,探索合作的方法,最終能夠感受合作完成一件事情的快樂和成就感,對于接下來親身參與小組合作活動產生更多的期待。
操作任務清單,支持合作探究 在根據活動要素劃分任務清單,形成任務小組之后,幼兒對各小組的任務單進行再次細化,具體分工。節目設計小組中的幼兒根據“畢業典禮我想表演什么?如果讓你來選擇,你想表演什么節目?”的問題進行討論。在確定節目之后進行二次分組,通過對前期合作經驗的內化,幼兒決定篩選節目成員,制定合作計劃,競選組長,隊形編排,對小組任務進行明確分工,促進了合作的形成,也推動了項目的順利開展。例如,在隊形編排的過程中,小組長通過收集組員的不同意見,通過協商交流,不斷地進行驗證操作,最終將設計圖進行呈現,且依據此圖開始了節目的排練。
在實施的過程中發現各小組間的任務存在著一定的交叉聯系,涉及兩組間的協商與合作。這給予了幼兒更多合作交往的機會,通過將小組內合作的策略運用到組外,為幼兒合作技能的運用與經驗整合增加提供了機會。畢業典禮活動的完成需要各個小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每一小組有自己的任務量,以任務單來驅動幼兒,定期會有針對任務完成情況的交流與展示,在集體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將幼兒在合作中產生的問題進行梳理,不斷發現合作問題,解決合作問題,以此來推動合作,促進畢業典禮活動的開展。
展示探究成果,多元合作評價 畢業典禮是對幼兒探索結果的完美展示,活動得以活動圓滿進行,使幼兒自信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在此過程中,幼兒的自我價值得到凸顯,獲得了積極的合作體驗,不僅對于畢業典禮活動有了更多、更深入的認識,積累了經驗,也獲得了積極的合作體驗。
此外,作為大班幼兒,有了被肯定、被贊揚的需求。教師通過多元評價方式,對幼兒在合作活動中的表現進行及時評價,對于其值得肯定的地方給予鼓勵和贊揚,能夠使其產生愉悅的合作體驗;對于產生的問題進行梳理,尋找解決策略,能夠幫助幼兒在下一次的活動中得以遷移運用,提升合作水平。及時性評價能夠幫助幼兒強化當下的合作經驗、幫助教師優化調整共情策略,同時通過項目活動對幼兒合作能力的促進也需要運用專業的檢核方法進行驗證。因此,本研究中教師通過“小卡車競賽”游戲、《幼兒合作情感量表》對幼兒在活動前后的合作能力、合作情感進行測評,通過前后測的對比發現幼兒的合作能力有了較大的發展。
遞進共情策略 提高合作水平
項目活動中的幼兒合作行為的發生及合作活動的進行并不是令行如流的,在對幼兒進行合作情感測量時,其中有一個問題是“你能選擇好的方法解決合作中遇到的困難嗎?什么方法?請舉例具體說說”。這一階段的幼兒,他們的情緒外顯,合作中遇到矛盾沖突很容易表現在臉上,通過遞進共情策略進行移情訓練,能夠幫助幼兒進一步識別更為復雜的情緒。因此,我們引導幼兒以角色扮演方式,站在對方的立場去體驗同伴的感受,并通過正確的對話方法,真正做到悅己達人,促進合作的達成。
表情認知—情緒識別 觀察到幼兒在合作活動中很容易忽視對方的感受或者情緒,對于同伴情緒的識別的敏感度很弱,發現不了合作問題,也就導致了合作的不愉快。而通過面部的肌肉變化來表現各種情緒狀態,是情緒外部表現最主要的方面。幼兒很容易會將自己的情緒通過面部表情進行外顯,且大班的幼兒已經具備識別基本情緒表現的能力,因此,我們通過幼兒六種基本情緒(憤怒、厭惡、恐懼、高興、悲傷和驚奇)的訓練,讓幼兒理解每種情緒所表現出的特征,正確認識相應的情緒反應。
情境創設—情緒理解 幼兒對基本的情緒表情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如何與現實生活相連接呢?對此,我們以視頻透析的方式,將幼兒在生活中常見的情緒反應拍攝成視頻,再引導幼兒通過觀察視頻,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幾種情緒表現,并能對不同情緒的表現、感覺做出區分。將幼兒在項目活動中發生的真實事件進行視頻的學習,幼兒更能夠帶入情緒去理解別人,通過觀察同伴情緒表達,探討同伴情緒產生的原因,從而為幼兒覺察同伴情緒,解決情緒問題的能力和策略奠定良好的基礎。在這一階段中幼兒對于同伴的情緒覺察的敏感度有所提高,但是如何更好地與同伴幼兒共情對話,需要逐步嘗試尋找情緒產生的原因,并開始探索解決策略。
共情小屋—情緒表達 情緒問題的解決是首要處理的,在班級里教師和幼兒一起創設出溫馨、隱秘、柔軟、漂亮相對安靜又半封閉的空間,為他們營造了一個寬松和諧、安全自主、能大膽嘗試探索的心理環境,使其成為真正屬于他們的、可以自由表述和游戲的地方。幼兒在此空間中可以與娃娃、錄音鴨等玩具材料進行情緒的分享,也可以和自己的小伙伴互訴悄悄話,以此來緩解自己的情緒。
在圖書區陳列丹尼爾的情緒故事繪本,以丹尼爾具體的故事情境來讓幼兒感受與同伴交往過程中認識和理解消極情緒的表現和影響,同時會在共情屋進行故事表演,在表達和模仿體驗中感受消極情緒對人發展的負面作用,同時將生活中發生的情緒故事情景再現,以討論、講述、總結的方式,對情緒的產生原因、感覺等進行歸納,在提取經驗的過程中也逐漸練習了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
經驗遷移—情緒調節 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進一步深化幼兒對情緒的認識,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促進幼兒展開合作,掌握更多的合作技能,在滿足自身交往需要的同時也將合作的策略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共情交往的能力。幼兒將所學到的內容運用于項目合作中,逐漸關注同伴的情緒,能夠在覺察到同伴情緒時用合適的方法去表達。活動的開展,為幼兒提供了觀察、體驗、理解別人的情緒情感的實踐經歷。
項目活動四步驟的實施逐步幫幼兒奠定了合作的認知,創設了更多合作的機會,掌握了必要的合作技能。通過遞進共情策略,進行移情訓練,幼兒進一步地去識別更為復雜的情緒,以角色扮演方式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體驗同伴的感受,并能運用適宜的方式去解決合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促進了合作活動的高效完成。在活動的下一階段,我們將根據實施的經驗對共情策略進行進一步提煉,使其符合幼兒的發展特點且運用起來更為方便、有效。
【本文系2021年杭州市拱墅區教科室主任專項課題基于“‘項目共情+’,推進大班合作的共情策略研究” (立項編號:R202101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