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京月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際視野的開闊,以及對教育理論與人本理論的深入研究,全社會對藝術教育價值的認識大幅度提升。北京舞蹈學院附中豐臺實驗小學一直在積極探尋“立美教育”的教育理念,堅持 “以學創美,以美立學”,倡導學生是立美教育的參與者,更應成為立美教育的受益者、實踐者,乃至傳承者、創造者。為了能夠進一步發揮我校舞蹈教育優勢,我們結合已有教學經驗,積極研發舞蹈教材,致力于將單純的肢體訓練,對應設計不同訓練主題的單元版塊及對應的貼近小學生生活且充滿童趣的課例,將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他們能夠在有趣、愉悅、積極的氛圍中獲得舞蹈啟蒙教育,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研究背景
近年來,國務院辦公廳及教育部連續出臺《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等文件提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美育全過程,以藝術課程為主體,各學科相互滲透融合,強化藝術教育實施力度,明確藝術教育作用與地位,指明普通學校藝術教育發展新方向,為藝術教育綜合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依據。
據了解,鑒于舞蹈學科的特殊性及舞蹈普及教育的實踐基礎,當前學校舞蹈教育中沒有推廣范圍較廣,認可度較高,兼具規范性、科學性、趣味性的普及性舞蹈教材。有些地區和學校雖然在研發自己的校本舞蹈課程,但尚未得到廣泛推廣。我校的“啟發性舞蹈”課程恰好可以填補學校普及性舞蹈教學內容的空白。它將區別于專業舞蹈教育的傳統教學模式,符合小學生身心狀態及審美發展需求。
經過近兩年的實踐探索,我?!皢l性舞蹈”低、中段課程框架及對應課例基本完成。在不斷地試講、研討、修改、實踐中,教師的課題研究意識不斷增強、課堂教學水平不斷提升,學生樂于參與舞蹈的學習,在掌握基本舞蹈常識的基礎上,逐步學會借用空間、隊形等元素進行創編,在相互學習中成長、在展示交流中進步。
研究內容
啟發性舞蹈教育活動是否適合小學生學習需求舞蹈是藝術的一種形式,它通過人體藝術來表現生命意識和生命情調,展示生命的內在活力。在小學藝術教育中開展舞蹈教學,不僅能夠充分調動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愛好,更符合小學生活潑愛動的特點,對學生綜合智力的開發、道德品質的培養、身體素質的提高、審美能力的培養等,都具有無法替代的積極作用。
啟發性舞蹈的定義 與舞蹈專業教育不同的是,啟發性舞蹈屬于舞蹈普及教育范疇,是針對學生進行的一種廣泛的、非專業的、非功利的基本知識技能和審美的教育。它是一種通識教育,具有知識的廣博性和包容性,強調知識技能的基礎性和娛樂健身性,更加側重于對學生的美育教育。同時,啟發性舞蹈更加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創新意識及創造能力的啟發與引導,使舞蹈學習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如何開展啟發性舞蹈教育 如何在舞蹈課堂中將身體姿態訓練與藝術形象塑造相結合,給學生以思想的啟迪?如何幫助學生利用肢體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地進行德育滲透?經過反復研討,我們決定選用“訓練要點+課例”的形式進行啟發性舞蹈教材的實踐研究。通過一個個生動、活潑、有趣、融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的課例形式,將身體訓練與審美教育融為一體,促進學生的多方面發展。在此過程中,注重教師的專業示范、學生的合作創編、有效的評價機制,旨在培養學生認真模仿、主動思考、客觀評價等學習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溝通能力和肢體表現力。
如何評價啟發性舞蹈教材的課堂實施效果 一是關注專業知識,讓學生掌握規范的舞蹈基礎知識。雖然舞蹈普及教育是培養學生對舞蹈進行廣泛的、非專業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審美教育。但我們也清楚地認識到“舞蹈普及學科是一門涉及生理學、心理學、舞蹈學等多門類知識的學科體系”,應是規范的、科學的、系統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更加注重引導學生規范地掌握舞蹈專業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訓練良好的體態,從而形成正確的審美能力。二是關注學生生活,讓舞蹈成為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在舞蹈內容的選取上,除了要注重對學生身體素質的訓練,更要引導學生選取身邊真實的題材進行再創編。舞蹈小組合編排的過程,不僅是肢體訓練的過程,更是主動思考、自我創造、成長的過程。因此,舞蹈小組合的學習與創編過程,也應注重激發學生的同理心、責任心和團隊意識。三是關注能力發展,通過組合編排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有了人的生命活動,就有了人的舞蹈;有了人的舞蹈,才顯示出人的旺盛生命力。舞蹈與生命的成長息息相關,要積極通過啟發性舞蹈的教學實踐,為學生創造學習與訓練的學習氛圍,借助校園藝術節等活動,為學生搭建展示與交流的平臺。啟發性舞蹈的組合學習與創編過程,必須經過反復的磨合與排練,將速度、力度、節奏、音樂等因素融為一體,其間還應涉及舞蹈學科特有的隊形、空間等概念。因此,舞蹈組合的創作與編排,既能培養學生的舞蹈專業素養,更能促進多學科融合,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和審美素質。
研究方法
一是觀察法:重點通過課堂觀察,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效果。二是行動研究法:在自然、真實的教育環境中,開展課例實踐,相關教師通過觀摩、記錄并及時評課分析,進行教學目標、內容及細節等方面的調整,使課例設計得以完善。三是經驗總結法:通過相關方法開展課堂實踐研究,力求將舞蹈學習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在訓練肢體的同時,啟發學生思維,提升學生創新能力與審美素養。
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設計編撰中年級段舞蹈課例 經過多角度的學習和反復的研究實踐,結合日常教學實踐經驗,我們首先確定了第一階段的研究方向和主題—啟發性舞蹈(三、四年級適用)。在這套教學課例中,我們設計了四個單元,分別以舞蹈中的呼吸、上肢、下肢及觀察為訓練重點。以往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單純的肢體訓練對于小學三、四年級的學生而言,顯得生硬枯燥,因此我們對應設計了“走進大自然”“靈動的手臂”“歡樂的舞步”“奇妙的世界”四個單元版塊,及對應的“擁抱春天”“鴻雁高飛”等課例。希望將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他們能夠在有趣、愉悅、積極的氛圍中進行學習、交流,從而取得收獲。
我們將課程的設計理念和框架結構在項目組中進行了匯報,得到了鄭莉教授和楊俐嘉老師的認可。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兩位專家也走進了我們的課堂,聽評了教師對“舞動四季”一課的課堂教學,并給予了肯定與指導。該課例教學展示及“跳皮筋”“快樂的芭比”“擁抱春天”“美好的一天”四個片段還在藝術教育綜合改革研究研討會上進行了展示。
第二階段:設計編撰低年級段舞蹈課例 有了中年級課例的實踐基礎,本學年內,舞蹈教研組又借助學?!傲⒚辣苯虒W研討月活動平臺,積極探究、向下延伸,實踐低年級舞蹈課例。
一是結合學生實際,設計課例框架,確立研討主題,共享教育智慧?;趯W生年齡特點,考慮到低年級小學生的有效注意力時長短、自我約束力偏弱,但對周圍環境充滿好奇等因素,我們計劃從最基礎的身體要素入手,進行不同主題的訓練。在學期初的研討中,教師們各抒己見,根據生活中的“站、走、跑、跳”為元素,提煉出四種不同的舞蹈形態,作為低年級階段舞蹈的訓練重點。將框架逐步梳理出來,每個單元一個舞蹈主題形態,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及年齡特點,分別由三個難易程度不同的、訓練角度不同的課例作為支撐,同時也在課例中融入了德育滲透點。在接下來的教研活動中,我們依據框架進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大家在對框架進行分析和研究中,也各自表達了不同的看法,集體的智慧碰撞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火花,最終確立了以課例研究主題—“美化肢體動作,創造舞蹈形象,表達美好情思”。
二是人人申領任務,著手編撰課例,課前二次討論,調整教學設計。課程理念達成共識,課例框架逐漸清晰,于是“雕像館奇妙夜”“跑跑跑”“醉酒小貓”“摘蘋果”“袋鼠蹦蹦蹦”等一個個生動有趣的課例主題逐漸浮出水面,這些主題涵蓋了“站、走、跑、跳”四種不同形態,對應了我們最初設計的單元框架。全組教師針對一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研究舞蹈與生活、舞蹈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挖掘其中的舞蹈元素,關聯生活實踐教學,通過速度、空間、方位以及情緒變化,不斷啟發孩子的想象力及創造力。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在全組的共同努力下,研討的課例得到了完善。
三是尊重學生差異,開展課堂實踐,課后集體反思,總結經驗教訓。這是第一次為走讀班授課,教學對象不同,學生們對舞蹈的領悟表達和舞蹈班的同學是有差距的,所以教師們在授課中盡量把語速放慢,把每一個節奏每一個步驟要領用最簡單的語言講解清楚。同時,我們發現走讀班的同學思維更加開闊,不拘一格,所想的造型及形象更加多元化,達成預期目標?;顒咏Y束后,教師們紛紛撰寫了課后反思,陳賽老師代表舞蹈組進行了課例實踐的整體剖析。
研究結論
“啟發性舞蹈”課程的定位是面向全體的舞蹈普及教育 基礎教育中的藝術教育應該是一種教育藝術的通識教育,一種基礎教育?!皢l性舞蹈”課程強調面向全體學生。我們的教育目標不是培養高精尖技能人才,而是為全體學生人格的完善、肢體的解放、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可能和豐厚的土壤。因此其著眼點主要不是藝術技能的傳授,而是藝術知覺的開發及讓學生通過基本藝術手段的掌握,獲取相關的接受藝術的能力。一方面更加適合零基礎的學生身體條件,另一方面兼顧了舞蹈特有的審美屬性和舞蹈育人要求,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更加關注學生對生活經驗的積累,關注學生的想象力培養,關注學生創新意識及合作能力的培養等。因此,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年齡特點的學生的發展需求,更能凸顯舞蹈普及教育的本質特點。
“啟發性舞蹈”課程內容強化學生生活體驗 教材本著“面向全體學生”“培養通識素養”等理念,以“因材施教”為原則,科學設置舞蹈訓練目標框架,并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依據各年齡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選擇并設置教學內容。教學內容上實現“三個關聯”:關聯生活、關聯認知、關聯興趣點。首先是關聯生活,俗話說:“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站、走、跑、跳”使學生的觀察生活能力得到提升;其次是關聯認知,本次的研討活動我們只上了課例中各單元的其中一堂課,在設計之初,我們遵循循序漸進的規律,每個單元都是由三節課組成,在學習內容上有一個由易到難的承接關系,讓學生在“站、走、跑、跳”中形成良好的舞蹈體態,為進一步的舞蹈教學做好啟蒙鋪墊;最后是關聯興趣,低年級的同學大多喜歡模仿小動物,喜歡游戲教學這種形式,所以我們在課堂中多用這種方法來調動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
“啟發性舞蹈”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 區別于專業型的舞蹈教育,“啟發性舞蹈”多通過情境設置、游戲導入、學科整合等方式開展教學。變“灌入”為“啟發”,變“被動模仿”為“主動嘗試”,變“單一的技能訓練”為“多元的美育滲透”,旨在使學生在趣味性的體驗中,在創造性的想象中,在科學性的訓練中,在綜合性的整合中身體能力得到開發,合作交流能力得到加強,提升學生對自然社會的責任感,推動學生審美創造能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可持續發展。
“啟發性舞蹈”課程注重 “雙主體”作用的發揮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應該是教學系統中的雙主體(即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教學活動的最優化應當是教師教的最優化和學生學的最優化的有機統一,是充分發揮教師、學生雙主體主觀能動性的過程。作為雙主體,不是僅某一方在努力,另一方被動接受,既不能填鴨式教學,也不能是任由學生自由發揮,應找到雙方最契合的點,進行最優化的教育。在課堂實踐教學中我們也驗證了“雙主體”所發揮的作用。
經過幾年的研究,“啟發性舞蹈”課程的實踐與研究完善了學?!傲⒚肋_人”課程體系,填補了學校普及性舞蹈教學內容的空白,滿足了學生多元及個性發展需要。學生在科學進行肢體訓練的同時,掌握了舞蹈通識性常識,同時在模仿、創編、合作、展示的過程中增強了自信、提升了肢體表現力,審美素養得到同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