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君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你有一些學問的本領,也無甚用處。并且,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英語是初中階段的主要學科之一,也是新課程改革的主要對象,需要初中英語教師在優化教學流程、豐富課程內容的同時,明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所謂德育就是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及個人品質,推進課程改革期間,教師應合理利用課內外教學資源,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逐層滲透德育教育,在日常熏陶中端正初中生的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念,促進他們綜合素養的發展,實現理想化的教育目標。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當前,我國正處于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關鍵時期,教育部門提倡教師在課內展開素質教育,在強化學生學習能力的基礎上,促進他們的個性化發展,全方位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因此“教書”與“育人”兩大觀念得到了平等對待,教師在落實課程改革工作的過程中也逐漸轉換了思想。而英語作為一門講述西方國家文化、思想知識的語言類學科,需要英語教師在授課期間自然滲透德育思想,通過對文化的解析,引導學生抵制社會不良風氣、滲透愛國教育,在良好的文化氛圍中促進初中生的身心健康。
針對初中學生,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既要重視學生的語言學習,更要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體實踐中,英語教師在培養學生語言知識技能、重視傳播優秀外來文化的同時,更要利用好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優勢,與時俱進,特別是把當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初中英語教材有機結合,在課堂上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學生,幫助學生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學生的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同時需要與書中的學科知識及學生自身的認識相結合。由此,就需要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能夠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將德育教育有計劃、有步驟地深入英語教學,使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強化道德素養。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投入到今后的學習中,從而真正實現教學目的。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重知識傳授,輕行為培養 德育教育實際上強調的是學生內在意識的轉化。教師對中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一定要與學生的自主實踐與自主體驗相結合,在整個過程中要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時,往往會受到升學因素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導致開展德育教育的意識欠缺。大多數教師在實施德育教育過程中,只是讓學生死記硬背一些理論知識,為了應付考試,實施填鴨式教學。這樣一來,學生德育方面的分數雖然得到了提升,但德育意識依然淡薄,最終導致部分學生雖然論起德育知識來頭頭是道,但是在生活中卻不能有效地應用。
重思政教育,輕德育意識培養 近年來,很多初中學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如心理素質與道德、法律法規、德育義務責任、德育權利等方面,但教師在具體實施德育教育實踐時,不但過程顯得枯燥乏味,甚至直接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這些做法是不正確的。我們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主要強調的是學生對一些制度的認可以及服從,而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則強調的是對學生進行一些規則及意識的培養,使其能夠對一些行為過程進行合理性的批判,這對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深入挖掘教材,尋找德育教育因素 在初中生英語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加強對英語教材中德育素材的挖掘,這是有效促進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一方面,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英語理論知識的教授,另一方面,教師還要積極挖掘德育素材,與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結合,將挖掘到的德育素材有目的、有計劃地滲透在英語教學中。例如,英語教師在向學生講解一些禮貌用語時,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學會禮貌用語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還要向學生滲透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懂得講文明、講禮貌,并將這一優秀傳統傳遞下去,從而充分認識到這些良好習慣其實是一種內在表現,這對實現德育教育的目的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教師在向學生講解一些節日用語時,比如 Father’s Day、Mother’s Day、Teacher’s Day、Women’sDay等,要提倡學生為父親、母親、老教師獻出愛心,幫助父母及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向他們說聲節日快樂等相關祝福語,以此進一步培養學生尊敬長輩的意識。例如,英語教師教授教師節相關知識,能夠讓學生意識到老師的辛苦付出,并為老師送出真誠的祝福。這樣一來,就能夠引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好好學習,更加專心地去聽講。再如,教師在向學生講解“ Don’t touch it”“Keep off the grass”等內容時,要讓學生充分地明白,社會是一個大家庭,生活在這個大家庭中,首先要愛護大家庭中的設施,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社會公德,通過這些細節提高學生的德育意識。
實際上,英語與我們的漢語十分相似,很多內容與德育教育密切相關。所以,英語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學科知識的教學時,一定要加強對英語教材中德育素材的挖掘,進一步提高德育教育工作。
培養學習習慣,過程滲透德育教育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幫助其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實際上也是幫助其形成性格、促進其能力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所以,教師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英語學習習慣的培養,不論對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能力,還是增強學生道德意識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可以說,能否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直接決定了其綜合品質的發展。對學生進行英語學習習慣的培養需要從聽、說、讀、寫等多個方面進行滲入,這就需要英語教師注重英語教學方式與技巧的應用。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給學生播放一些比較經典的英文歌曲,鼓勵學生在業余時間觀看英文電影或收聽英文廣播,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言,表達出內心的想法,再對學生的表述進行及時評價并將評價結果進行反饋。又如,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大聲地閱讀英語課文,并對學生的發音進行指導,提出改進意見。再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寫一些英文日記,并對學生的寫作情況進行指導,及時提出改進意見。
創設生動情境,深化學生德育認知 情境教學是新課程改革形勢下教師使用最頻繁的教學模式。多元化情境的創設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也能為課堂注入生機與活力,使學生在輕松、舒適的氛圍中集中注意力,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探究知識的內涵。因此,初中英語教師可以使用情境教學法在課內自然滲透德育教育,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將教材內的抽象知識具象化,從不同的角度向學生們展示德育觀點,自然利用生動形象的畫面傳達愛國主義思想、集體主義思想、國際主義思想,滲透勞動意識、環境保護意識以及文明禮貌教育。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根據直觀感受深化德育認知,堅定意志品質,在日常生活中力當擁有高尚道德的公民,能夠感恩社會、回報社會,同時還能在產生跨文化意識的基礎上發揚國際主義精神,尊重他國思想文化,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
重視情感教育,端正學生行為態度 情感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媒介,對于初中生而言無論是日常學習還是生活交際,都需要以情感為支撐。基于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情感教育的價值,從教學實際出發,靈活地將情感體驗與英語知識教學緊密融合,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自我展示的機會。他們在自由的平臺內能夠卸下思想防備,以身心放松的狀態去與英語語言文字產生情感的共鳴,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品質,實現德育教育理想化目標。教師需要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交流互動,通過不斷提問、共同解決問題的方式明確學生的情感認知,引導他們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打破思維的束縛,將課內知識與課外生活緊密聯系,同時會在產生情感共鳴的基礎上進行自我審視,從而逐漸端正自己的日常行為、態度,在潛移默化中實現道德品質的升華,為后續核心素養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打造優質環境,提高德育教育質量 課堂環境的好壞能直接影響知識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傳統觀念下教師使用單一口頭敘述方式講解知識,師生之間缺少有效互動,學生之間也沒有思想交流的機會。長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下的學生逐漸失去了對英語知識內涵的探索興趣,他們逐漸產生厭學心理,甚至還會出現棄學現象,不利于初中生未來的發展。因此為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打造優質環境的方式來完成課堂的構建,在此期間應豐富教學形式、增加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夠充分感覺到英語語言的魅力,與此同時提高教學的開放度,借助微課素材完成翻轉課堂的構建,讓學生能夠在思維逐漸開闊的前提下暢所欲言。如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共同探討中西方文化差異,在此期間他們能夠豐富自身的英語見識,也能有意義地規范個人用語,最終實現人文素養的發展。
教師以身作則,培養學生社會道德 身教重于言傳,以身示范進行德育滲透。師者,人之模范者也。教師由于職業的特殊性,對于受教育者有很強的示范性。英語教師以身作則,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道德習慣。教師在學生成長與發展階段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教師這個工作承擔著培養祖國棟梁之材的艱巨任務,對每位學生的成長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學教師要注重自身道德水平的不斷提升,做到為人師表,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典范。學生由于年齡等因素,其道德觀念還未成型,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的言行舉止都會對學生思想觀念的形成產生一定的影響作用。學生往往愛模仿身邊的成年人,他們會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形成自己的處事方式。因此,教師要在潛移默化中充分發揮自身優秀的人格魅力,用嚴格的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為學生樹立榜樣。在教學過程中以立德樹人為基本準則,做到以德治學,以德教學,發揮榜樣的力量,不僅要注重課堂上的舉動,在日常與學生相處時,也要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修養與素質,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信服教師的說教,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地影響學生,使學生在教師的影響之下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從而切實加強我國中學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比如,要求學生認真寫好單詞,做好筆記,教師首先在黑板上板書美觀;要求學生要懂禮貌,教師要在課堂上使用禮貌用語,如問候學生:“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Nice to meet you.”學生回答完問題后評價:“You are very clever.”“Well done!”鼓勵學生則說:“Have a try!”“Take it easy.”“I believe you can.”對身體抱恙的學生關切地說:“Are you OK?”“Take care of yourself.”就學生指出的教師未注意到的問題說聲:“Sorry, I didn’t notice it.”……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謙虛、有禮貌、互相尊重、關心他人等好品質。
結合工具人文,提升德育素養 在開展初中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英語課堂教學內容的人文性,并將其與英語的工具性緊密結合,能夠綜合提升英語教師的德育素養,提高英語德育成效。英語具備人文學科的特性,能夠發揚人文情懷。不論是中文和英文,語言都是用來交流的,有其工具性的一面。但是語言也是一種文化藝術的媒介,負荷著文化藝術,包含著人文情懷。當代語言教育的人文性應當反映在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塑造學生的人格特質等方面。對中學生而言,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觀念,不僅有利于學生文化底蘊的提升,還能夠協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其本質是人的本性文化教育,其關鍵是塑造學生的人文情懷。因而英語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有教書育人的行動,指的是要根據英語課堂教學啟發學生的智慧,引起學生對生命和人生道路的思索,使其精神實質受到陶冶,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英語教育也是語言教育,是一種德育教育,重視人格特質的塑造和人文情懷的熏陶,能夠讓學生的語言表達更暢達。教師對學生的德育滲透并非一蹴而就,教師要始終堅持將德育貫穿英語教學全過程。除了教師自身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外,還需加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學習,同時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進行德育滲透。相信潤物細無聲,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定能潛移默化地受到道德熏陶,從而使教學達到德育、智育雙豐收的目的。
綜上所述,教學改革是當前初中英語教師的主要任務,完善教學流程、豐富課程內容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明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通過深入挖掘教材、組織實踐活動、創設情境、構建環境、情感教育、跨學科教學等方式完成課堂的構建,自然而然地滲透德育教育觀點,讓學生能夠在主動探究英語知識內涵的過程中實現思想的升華,得到身心的健康發展,在未來的學習與生活中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