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八年級上冊的《愚公移山》一文教學重點之一是掌握文章的寓意。若想讓學生切實理解本文寓意,避免將討論引入歧途,教師需要給學生介紹《列子》的成書過程、說明其雜錄性質,寓言文體的創作目的、作品產生的政治思想環境等。如此,《愚公移山》一文中克服困難、積極有為、自信向上的精神力量才能真正轉化為育人價值。
關鍵詞:《愚公移山》;雜錄;語境;寓言;寓意
作為中學語文的經典課文,《愚公移山》一直備受中學語文教師的“寵愛”。1981年杭州“西湖筆會”錢夢龍老師的《愚公移山》示范課成為典范之作,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語文教師。之后不斷有教師以這篇課文為公開課或示范課,研究這篇課文的教學方法,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教學案例及研究論文,關于《愚公移山》一文已有了大量成功的教學案例。
2017年人教版語文教科書八年級上冊選錄了這篇文章,教學重點之一是對此文寓意的歸納、理解。預習任務之一是:“面對家門口的大山,一位年近九旬的老翁居然決心與全家人‘畢力平險,對此,你怎么看?”文后的“思考探究”是“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
學習過程中常有學生提出下列問題:愚公何必移山?搬家不更方便嗎?愚公的子孫會不會怨恨祖先給他們安排的移山的命運?假如沒有“帝感其誠”,出手相助,故事將怎樣結束?愚公把堵了自家路的山移走,會不會給別家造成麻煩?要引導學生切實把握文章寓意,解決困惑,教師還需要繼續“備課”。
一、《列子》的雜錄性質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作者為戰國前期鄭繻公時人,大約生活于老子、莊子之間。列子多次出現在《莊子》里,如:“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子列子窮,容貌有饑色”等。《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卷,西漢劉向和東晉張湛作過整理校注。唐天寶初詔號《沖虛真經》,北宋景德年間詔加“至德”二字,為《沖虛至德真經》。柳宗元最早開始懷疑《列子》的真偽,之后林希逸、朱熹、黃震等均認為《列子》中有增竄和謬誤。明清之后,學者們對《列子》一書的判定有全偽、真偽參半、基本真實等幾派。馬敘倫《列子偽書考》認為: “蓋列子晚出而早亡,魏晉以來好事之徒聚斂《管子》《晏子》《論語》《山海經》《墨子》《莊子》《尸佼》《韓非》《呂氏春秋》《韓詩外傳》《淮南》《說苑》《新序》《新論》之言,附益晚說,假為向序以見重。”郭豫衡先生說:“《列子》原是先秦古書,《漢書·藝文志》曾經著錄,但此書漢代以后已經失傳;現在的傳本大概是魏晉時人采摘諸書抄撮而成。”《列子》中有大量的故事、人物可在戰國到漢代的一些著作中看到。例如,呆若木雞、痀僂者承蜩出《莊子·達生篇》,夸父逐日事見《山海經》,余音繞梁、響遏行云出張華《博物志》,九方皋相馬出《淮南子》等。楊伯峻認為《列子》內容駁雜,還有自相矛盾之處。如“《力命》篇一推分命,《揚子》之篇唯貴放逸。二意乖背,不似一家之言書”,結合其他證據,推斷乃先秦典籍,由列子、列子弟子及后學撰寫而成,傳抄過程中羼入了一些他人的文字。楊伯峻先生的這一觀點得到了學界的普遍認同。正因為此,屬于道家的《列子》中會有其他學派的思想,“好處盡好,雜處盡雜”。
研究者對《愚公移山》一文的解讀十分多樣。教學參考書給出了四條材料:(1)東晉張湛 “認為大和小,多和少都可以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2)蔡元培從“個人與群體、權利與義務”的角度解讀;(3)傅斯年從“人類文化福利累積”的角度解讀;(4)毛澤東從“現實政治”的角度,把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比作兩座大山,把共產黨比作愚公,把人民比作天帝,“全國人民大眾一齊起來和我們一道挖這兩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四種解釋,各有側重,但除毛澤東的解讀一目了然外,其他三條對八年級學生而言都有一定的難度,很難用于課堂教學。
實際上,魏晉后人將愚公視為篤志、堅韌,不畏困難的象征。如唐羅隱的“題柱心猶壯,移山志不忘”(《投浙東王大夫》)、陸游的“蹈海言猶在,移山志未衰”(《雜感》)。宋代的楊億在《處州龍泉縣金沙塔院記》將僧人智通比喻為愚公和精衛,說他不屈不撓,辛苦建院、建塔之功業與愚公和精衛一致。謝枋得闡釋了愚公精神后,進一步解釋“帝感其誠”曰:“人可回天地之心,天地不能奪人之心。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逆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志之所在氣亦隨之,氣之所在,天地鬼神亦隨之。”(《與李養吾書》)明代舒德輿 “嘗讀《列子》愚公移山故事,笑曰:‘此人厲志堅永,不規近效、計成敗,大類我”,自號移山居士。此外,丘鴻漸的《愚公移山賦》則贊揚了愚公堅韌不拔、一往無前的精神氣質。總之,在古代,文人們所理解的愚公的精神基本就是不懼困難、堅韌不拔、腳踏實地、不求速功等。
當然,古代也有少數文人學者批評愚公,或認為移山無意義,或強調移山任務艱巨、無法完成,以此宣示道家的無為無欲,順其自然的主張。如唐代韋應物說世界上最難、永遠也不可能實現的有四件事,“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繩索捕風”“抽刀斷水”:“掬土移山望山盡,投石填海望海滿。持索捕風幾時得,將刀斫水幾時斷”(《難語》)。明人馮時可從個體生命的角度講類似愚公執著于如此巨大且困難之事,實在是在虛耗生命,“昔人云宇宙可臻其極,情性不知其窮。以有涯之身,馳無涯之念,其何異于夸父逐日、愚公移山也?”(《雨航雜錄》卷上)
因為雜錄,《列子》所表現出的思想也較為蕪雜。張湛說它:“所明往往與佛經相參。”古代文人學士,欽佩愚公者以“移山”為號,反對愚公者則極盡夸張地描述移山之難。他們在對愚公精神所包含的堅持、努力、知難而上、不惜代價克服困難等要素上,是完全一致的。他們在愚公身上,共同看到的是類似于儒家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反對者只是主張權衡利弊得失、量力而行、乘勢而動,不作無謂的犧牲和冒險等。
二、《愚公移山》的育人價值
語文是與教書育人無縫銜接的一門課程。《愚公移山》一文入選語文教材,包含有品德淘養、價值觀塑造等育人目的。所以它反復強調寓意,并且希望教師能引導學生通過深入閱讀,調動自身的閱讀、閱歷、想象等經驗體會愚公移山故事的寓意:愚公所移的“山”是一種象征。往小里說,可以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個具體的、有難度的任務,是必須解決而始終拖延著不愿、不敢面對的問題;往大里說,可以如毛澤東所言是影響國家發展和人民幸福的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兩座大山,可以是全球氣候變暖所帶來的一系列世界問題等。當我們面對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問題時,是擁有長遠的眼光,花大力氣、下定決心,排除萬難,徹底解決這些問題,還是向困難妥協,讓自己適應問題,或者期待繞過困難,幻想著別人去解決困難。愚公以其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4E4B3ECD-6F25-477A-A6DC-96FD1AEFF653
教學參考書上說:“這個故事淺顯易懂”“應該以誦讀和探討為主”。分配給本文的是兩課時,教師有充足的時間引導學生閱讀、思考、討論問題,從文本引出答案,最終實現文章的育人價值。盡管教學參考書上沒有給出《愚公移山》的寓意,但從文本產生、文章傳播的歷史出發,帶領學生熟悉文本后,學生們會很容易地理解、總結出文章的寓意。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設計如下幾個問題:(1)當愚公面對困難,準備著手解決困難時,他做了什么?其結果如何?(2)愚公所移的“山”象征了什么?當你面對生活、學習等方面的“山”時,一般會怎么處理?(3)你是否有克服過“山”的經歷?這個過程和愚公移山有哪些相似性?
一步步追問,一點點啟發,調動學生自己的經驗(教師最好能以自己的較為典型的經歷做個示范),學生們不但能很好地理解愚公移山故事的主旨,最重要的是還能從故事中得到一些啟發和指引。對學生個體而言,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對民族國家而言,更是精神的傳承與力量的凝聚。
三、文體及時代的綜合考量
《愚公移山》從寫法上近似于現代小說,情節、細節、人物形象,無所不包。細節的豐富性和人物形象的生動性會催生出學生們豐富想象,很有可能使得課堂失控,導致歧路亡羊或思想的“跑野馬”。因此,教學參考書中特別提出:“提醒學生一要考慮文本的寓言性質;二要考慮文本的時代背景,避免將討論引入歧途。”
先看文體。2017年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有《寓言四則》,定義曰:“寓言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動植物或其他事物。”寓言故事的目的在“意味深長的道理”(即寓意)。盡管《愚公移山》類似小說,情節完整,形象生動,但其最終目的還是講述一個道理,一切敘述都是為道理服務,所以不講求生活的真實,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寓言“不許抬杠”。學習寓言要有得魚忘筌、得意忘言、得意忘象的解讀策略,不坐實細節,不糾纏于局部,領會文字所指即可。如寫“山”的“方七百里、高萬仞”,是為了突出困難的巨大;寫愚公的年老,寫來幫助“移山”的鄰居小孩之小,寫“子孫荷擔者三夫”,是為了強調任務的艱巨、參與任務者力量的微小。而操蛇之神、帝、夸娥氏二子等這些神話人物登場是為了說明愚公精神感天動地的力量。至于“渤海之北”“隱土之尾”“寒暑易節,始一返焉”也是為了形容任務的艱巨。最后兩山安置之所——朔東、雍南,也不必到地圖上定位看看描寫是否屬實。總之,《愚公移山》是一個假托的故事,是為了寄寓深刻的道理,“我們從中能夠感受到愚公的堅韌執著、大智大勇”。不能要求遵守生活真實,更不必拿現實來一一驗證,要超出故事本身去領會講述者的良苦用心。教學參考書所強調的“提醒學生一要考慮本文的寓言性質”用意即在此。惟其如此,《愚公移山》才能與《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貴不能淫》《周亞夫軍細柳》以及陶淵明的《飲酒·結廬在人境》、杜甫的《春望》、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以及杜牧的《赤壁》、李清照的《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一起,“通過議論、敘事抒寫品格﹑志趣、情懷、抱負,重點關注人的內心世界,格局更為宏大開闊,風格上也體現出一種陽剛之美”。
教師還可以通過簡單介紹與《列子》同時期的其他思想家的著作的大致情況,幫助學生理解諸子之所以廣泛采取寓言這一文體寫作是因為寓言通俗、有趣,便于讀者(聽者)的接受,能夠更好地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他們創作寓言,不是為了形象、故事情節,而是為了寓言中所包含的意義。因此,在意義和真實不能兩全的情況下,毫無疑問會犧牲后者。所以,學生會有與文章內容相關的疑惑,主要是因為我們在以現代人的現代觀念在體味古文,偏離了文章的主旨。陳寅恪所謂“了解之同情”,沒有“了解”,何來“同情”?進入文本、了解語境,知人論世,以意逆志,既體貼了古人,也實現了現代價值,這樣的語文,多美多好!
參考文獻:
[1]羅根澤.古史辨(第4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郭豫衡.中國散文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楊伯峻.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3.
作者簡介:方麗萍(1966— ),女,玉林師范學院文傳學院教授,博士,主研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與思想文化。4E4B3ECD-6F25-477A-A6DC-96FD1AEFF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