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和轉變的關鍵時期,引導高中生建立積極向上的價值理念就顯得極為重要。鑒于語文學科的特殊性,教師應發揮教學優勢,肩負起更多的育人責任。結合教學實踐,深入分析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發揮育人優勢的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育人優勢;道德素養;教學策略
語文是一門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學科,在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新課改背景下,要求各個學科教學應以培育學生的道德素養為核心,以期達到學科育人的目的。發揮語文學科的教學育人優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那么,如何發揮語文教學的育人優勢,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是每一位語文教師應該探討的主題。
一、吃透語文教材,培養情感態度
“情感態度”是新課標中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更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在某種意義上,缺乏情感的語文教學會缺乏生命力。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弘揚新課標的精神,培育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學生展開深入的溝通和接觸,以情感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將“激勵、喚醒、鼓舞”視作情感教學的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教師應發掘語文教材中的情感元素,做到吃透語文教材,對學生展開情感的引導和熏陶,幫助學生建立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如此才能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優勢。
以《沁園春·長沙》一詞教學為例。在課前導入環節,筆者以“秋之風景”為主題,引入一些相關的經典詩詞,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等。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會發現,盡管古人著意于描繪秋天,但他們筆下的秋天大多是蕭瑟的、凄涼的,只能引起人們心中的悲嘆之情。然而毛澤東所寫的這首詞卻借秋景表達了其樂觀的革命精神,體現了作者“敢為天下先”的遠大志向。接下來,在正式授課環節,筆者從情感培育的角度進行教學,通過詞中出現的核心景物以及意象,如山、林、江、舸、鷹、魚等,引導學生深入感知詩詞的意境,仔細體會作者積極樂觀的情感態度,品味詞中蘊含的人生哲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腦海中描摹出一幅充滿了旺盛生命力的絢麗秋景,使學生深入體會作者以家國為己任的高尚革命情懷。
想要發揮高中語文教學的育人優勢,教師需注重培育學生的情感態度。因為高中生情感態度處于一個極為關鍵的上升階段,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影響,而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對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因此需要引起教師的重視。
二、重視審美教育,提高審美能力
語文本身是一門極具人文色彩的學科,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審美元素,對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具有積極的作用。在高中語文教材中,編者精心選擇了大量文質兼美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有深邃的意境,凝練的語言,而且極富審美價值。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立足文本,發掘其中的審美元素,讓學生深入感知文本的語言美、畫面美、結構美、意境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學習秦觀的《鵲橋仙·纖云弄巧》一詞時,筆者帶領學生反復誦讀,然后抓住重點字詞“纖云”“飛星”“銀漢”等,引導學生圍繞詞中的美景展開深入的品讀,并激勵學生發揮想象。學生在品讀中理解:“纖云”指的是云的變幻多姿,“飛星”指的是劃過夜空的流星,“銀漢”指的是天空寬闊的銀河,進而引導學生感受詞人借景抒情所營造的唯美、浪漫又略帶感傷的氛圍。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圍繞喜歡的詞句進行深入賞析,探討詞人所表達的愛情觀。在品讀中,學生認識到:雖然金風玉露般的相逢讓人欣喜,讓人感嘆,讓人沉醉,但若是兩個人的愛情經得住考驗,又何必在乎一時的分別。通過對整首詞的審美鑒賞,可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在高中階段,語文教材中的很多作品都富有審美價值。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審美鑒賞活動時,應注意發掘文本中的審美元素,幫助學生對美形成深刻的感知,這樣才能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三、注重以人為本,培養語用能力
語文是一門以語言文字為核心的學科,因此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所謂“語用能力”,就是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掌控力,也就是學生的母語使用水平。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很多人對語文教學存在錯誤的認知,認為語文教學就是讓學生提高成績,而且在母語環境下,學生的語用能力會自然而然的提升,這樣的看法無疑是錯誤的。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以人為本,積極培育學生的語用能力。
執教《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時,筆者以“不同類型的演講”為議題,為學生挑選了幾篇相關的文本素材,如《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我有一個夢想》《最后一次演講》等等,讓學生進行群文閱讀。在學生閱讀以前,設計一些相關的問題:“這幾篇演講稿在主題上有哪些不同?各自表達了怎樣的內容?抒發了怎樣的情感?”然后將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研讀和討論。在課堂互動環節,筆者鼓勵學生直抒胸臆,分享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演講。課后作業是設計一項實踐活動,并根據學情給學生提供主題,如“青少年禁煙”“防止校園霸凌”“使命與夢想”等,并讓學生在群文閱讀的基礎上設計一篇演講稿,在課堂為大家演講。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既鍛煉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為了發揮語文教學的育人優勢,教師同樣需要關注學生語用能力的發展問題。教師要為學生搭建鍛煉平臺,讓學生進行語言實踐,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用水平。
四、培養感恩意識,發揮育人優勢
要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育人優勢,教師應發掘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元素,促使學生實現健全發展。培育學生的感恩意識無疑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當前,高中生多是獨生子女,其責任意識比較淡漠,表現出來的行為便是對家長付出的漠視,認為家長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鑒于此,為了扭轉學生的上述錯誤觀念,教師應發揮語文學科的德育優勢,利用課堂教學契機,培育學生的感恩意識,讓學生懂得珍惜親人的付出,學會珍惜來之不易的親情。4E4B3ECD-6F25-477A-A6DC-96FD1AEFF653
執教《我與地壇》一文時,筆者首先讓學生閱讀文本,梳理文中的“我”是以怎樣的態度對待母親的。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發現文中的“我”在遭遇變故以后,將所有的怨氣都發泄在母親的身上。明知道母親很擔心自己的身體,卻經常做出一些讓母親擔憂和傷心的事情。比如,當他知道母親會到園子里找尋自己時,即便他已經看到了母親的身影,也會裝作看不到,讓母親獨自焦灼地搜尋他。而反觀母親這個角色,她是一個懂得尊重兒子、理解兒子的母親。當她知道兒子喜歡坐輪椅到地壇里邊思考時,她便給兒子獨立自主的空間,自己在家擔驚受怕,卻又做好了最壞的準備。教師讓學生深入閱讀文本,想一想文中的“我”有沒有資格抱怨自己的母親。在反思過程中,學生認識到文中“我”的遭遇,固然是令人同情的,但這并不是由他母親造成的結果,因此作者沒有任何理由向自己的母親發脾氣。抓住教學契機,筆者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想一想在平時生活中,自己是否曾無緣無故向父母發脾氣,是不是將父母的付出視作理所應當。這樣的問題讓課堂沉默下來。通過學習,學生們發現,原來自己在無形中將很多的責任和壓力轉嫁到父母身上,而父母的壓力自己卻視而不見。通過課堂反思,學生逐漸認識到自身行為的失當之處,也理解了父母對自己無私的愛。
高中生普遍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而這種自我意識讓他們常常忽略了身邊人的存在。尤其對于父母,不管他們付出了多少,學生都很難感同身受,甚至很難做到理解和尊重。因此,教師應利用課堂教學的契機,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讓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
總之,為了更好地發揮語文教學的育人優勢,教師應在“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對學生的審美能力、情感態度、語用能力以及感恩意識展開進一步鍛煉與培養,這樣才能強化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使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謝鵬.探尋高中語文學科育人的有效路徑[J].四川教育,2021(4).
[2]李紅寶.高中語文教學中立德樹人的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0(7).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如何發揮中學語文教學中育人優勢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為GS[2020]GHB3729】
作者簡介:連海英(1981— ),女,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第一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4E4B3ECD-6F25-477A-A6DC-96FD1AEFF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