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少伶 逯長春
摘要:“教學工廠”是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一種辦學模式。為促進該模式的有效運行,南洋理工學院構建了“內外聯動”保障機制、“無界化”管理機制、“輪換式”師資培育機制和“三位一體”專業建設機制,形成了獨特的辦學特色:育人為本,秉持能“做”的精神理念、學院本位,企業參與的人才培養模式、教師本位,構建“無界化”教師共同體。這對我國健全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政策保障機制,鞏固職業教育類型屬性;強化企業需求導向,提升職業教育行業適應性;發展教師專能,培養團結合作的“雙師型”教師;以生為本,采取輪換式項目教學模式提供了經驗啟示。
關鍵詞:校企合作;教學工廠;職業教育
收稿日期:2022-01-13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課題“廣西‘中—高—本職業教育一體化銜接研究”(2017B095)
作者簡介:梁少伶(1995- ),女,南寧師范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職業教育基本理論、比較職業教育;逯長春(1982- ),男,南寧師范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職教教師教育、課程與教學論。
南洋理工學院是新加坡高等職業教育的一張靚麗名片,在新加坡高等職業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它誕生于新加坡經濟結構從技術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過程中,見證并促進了新加坡經濟的高速發展。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有鮮明的辦學特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南洋理工學院以“源于企業,用于企業”為辦學宗旨,構建政校企辦學共同體,以學生就業能力為導向,采取“教學工廠”人才培養模式,為新加坡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學習借鑒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辦學與人才培養模式,對于深入推進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具有積極價值。
一、南洋理工學院“教學工廠”校企合作辦學模式
“教學工廠”是南洋理工學院校企合作辦學的特色模式,是其取得職業教育卓越發展的關鍵手段。它以服務社會為導向,以學院為本位,將企業的生產要素、生產環境與企業文化融入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聯合行業企業多方參與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課程開發、實訓基地建設等教學活動,使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與企業的用無縫對接,最終形成產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辦學格局。
(一)“教學工廠”的緣起與內涵
20世紀90年代,新加坡工業正向高新科技轉型,社會急需大批高素質技能人才。南洋理工學院作為新加坡職業教育的知名院校,肩負著高素質技能人才養育重任。為進一步增強畢業生的崗位適應性和職業發展的可持續能力,助力新加坡高新科技產業轉型升級,南洋理工學院創始人兼校長林靖東先生在借鑒“教學醫院”以及德國“雙元制”模式基礎上,結合新加坡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教學工廠”辦學模式。所謂“教學工廠”是指學校引入并參與企業項目研發、經營與再創新環節,為學生營造真實的校內企業環境,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與創新能力的辦學模式。在這一模式指導下,南洋理工學院積極整合學校、企業與培訓機構三者的教育資源,將企業先進技術、設備以及項目等資源引入學校,創建科技園,依托企業項目和科研項目平臺開展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
此外,“教學工廠”強調教學的情境性,主張做中學。在課程與實驗室設計上盡可能地接近真實的工作環境,教師與業界緊密合作,把企業真實問題和項目引入學院,實行學生分組教學尋求解決方案。[1]為此,教師以項目為教學載體,采取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從具體項目中學習專業技能,夯實專業基礎,調用已有知識解決項目研發與實施過程中的問題,使學生真切體悟知行合一的真諦,真正實現工學結合。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學工廠”并非主張學校辦企業,而是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創新,旨在提升職業教育適應性。南洋理工學院作為教學的“工廠”,一方面主動承接行業企業項目,為學生提供實訓平臺;另一方面以企業的用為指引,積極開展科研項目,攻克企業核心技術難題,成為企業的科技創新中心。“教學工廠”辦學模式不僅為新加坡培育了一批服務行業轉型發展的創新型應用人才,更優化了學院教師的專業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了學院的整體辦學水平。
(二)“教學工廠”四大發展階段
“教學工廠”辦學模式以學院為本位,蘊含著理實一體化的教學理念,始終秉持實用性與前瞻性的人才培育原則,致力于為未來培養技術技能人才。這一模式取得世界矚目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不斷探索、發展與升華的過程,主要經歷了四大發展階段。
1.起步摸索模擬階段。這一階段南洋理工學院與行業企業初步建立起合作關系。“教學工廠”辦學模式的構建更多體現在對企業硬件設施設備、設計布局等方面的全面模仿。同時,學院開始承接企業項目,允許學生參與學院項目研發,旨在為學生提供與企業項目研發情境相似的環境進行仿真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創設項目平臺階段。為進一步強化校企合作,南洋理工學院創設“教學工廠”項目平臺(TFPP),建立相對系統的專業項目教學實踐體系,為學生提供學期項目和畢業項目。教師通過項目教學,使學生在做項目中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和形成團隊協作精神。項目由具備一定企業實踐經驗的專職教師負責研發。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行業企業需求,提升科研成果的有效轉換率;同時也為學生提供項目導向學習、實訓平臺,使其熟悉企業具體工作崗位內容和所需的基本技能,以期實現校企技能的無界化,形成學用有效銜接的共贏局面。
3.系統項目開發階段。為推進校企合作向縱深發展,南洋理工學院在原有“教學工廠”項目平臺基礎上開展大型項目開發設計。它將教師分為項目研發教師與任課教師,各司其職,確保大型項目平臺有序運行。此外,學院重視教師的專業技能和研發能力的提升,專門開發經驗積累與共享(Accumulated Experience Sharing,簡稱AES)系統,用以積累與共享項目研發知識經驗。9AA5B626-98EE-4005-BBA6-45E831E8E550
4.全面系統整合階段。該階段“教學工廠”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已經基本確立。為實現教學研一體化目標,構建校企合作共生生態環境,南洋理工學院進行項目平臺資源整合。它依據各系專業發展需要,成立專門的項目研發平臺,如工程系的項目平臺為科技創新中心、工商管理系的項目平臺為教學企業等,以便各系與企業在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設置、課程開發、師資培訓、實訓基地建設、職業資格認證管理等方面進行深入合作。此外,教學實驗設備大多按照企業實際使用和將要使用的要求進行配備,讓學生“現在學的”和“現在企業用的”“畢業時企業用的”“今后做的”基本保持一致,盡可能縮短學習與應用之間的差距。[2]
目前,在“教學工廠”模式指導下,南洋理工學院與企業保持深度合作關系,專注于先進制造業、食品、醫療以及零售四大在新加坡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行業。它為企業提供360°一站式點對點的創新和協作解決方案以及培訓選項,推動與加速行業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進程,助力新加坡技能未來運動(Skills Future Movement)。
二、南洋理工學院校企合作辦學機制建構
南洋理工學院“教學工廠”辦學模式旨在使企業的做與學生的學緊密結合,提升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規格與企業崗位需要規格的適應性。該模式的深入發展得益于其在借鑒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經驗的基礎之上,結合本國國情,建立起以政府為引領,以學院為本位的校企合作辦學機制。
(一)“內外聯動”保障機制
“教學工廠”作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一種辦學模式,其構建與實施不僅需要政府在政策、法規、經費以及制度層面提供外部支持,更要盤活職業院校內生驅動力,提升校企合作的吸引力。
在政府層面,南洋理工學院校企合作方面取得矚目成就,躋身發達國家高等職業教育行列,關鍵原因是國家重視職業教育。新加坡政府將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發展的旗幟,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制度保障和資金保障。首先,國家以法律的形式在全國范圍內實行行業職業技能證書制度,把“先培訓,后就業”規制成為一種制度,要求企業必須設立專門的人才評估制度,定期為職員開展職業技術培訓活動。同時,要求所有企業必須交納職工工資總額的4%,作為全國技能發展基金。[3]其次,新加坡成立成人教育促進局與國家生產力局為職業教育發展保駕護航。最后,南洋理工學院的辦學經費幾乎來源于政府。國家對學院的建設投資基本上都是一次性到位,維修與擴建,只要需要,政府也都會投入。[4]此外,在生均撥款方面,政府給予學生每年人均培養費約為2萬新元,學生只需交納其中約20%,其余費用由政府承擔。[5]這為南洋理工學院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培養經費。
在學院層面,南洋理工學院為規避“職業院校熱,企業冷”的合作局面,提升校企合作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采取以學院為本位的內向型“教學工廠”合作辦學模式。所謂以學院為本位是指“教學工廠”以學校為本位的嵌入式教育職業單元,在現有的教學資源和教學系統(包括理論課、輔導課、實驗和項目安排等)的基礎上,將企業的實際環境引入教學環境,并將兩者融合在一起的綜合性的教育教學和師生能力開發系統。[6]其根本目的是提升師生的科創能力,增強學院與企業對話能力,激活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那么,何謂內向型?內向型是指南洋理工學院主動求變,緊跟行業企業發展的步伐甚至超前于行業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把企業的新工藝、新技術引入到日常教學活動中,為企業輸送一批與職業崗位零距離對接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保證“教學工廠”辦學模式有效深入開展,南洋理工學院專門設立專業咨詢委員會,為企業培訓和人力資源開發提供指導服務;同時,在各系設立科創中心,負責校內外企業項目研發、設計與對接工作;此外,為幫助受經濟社會發展轉型或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個人提升職業知識素養與技能或開發行業所需的新技能,與新加坡技能未來(SkillsFuture Singapore,SSG)和新加坡勞動力(Workforce Singapore,簡稱WSG)等機構合作開展職業教育活動,成立行業和終身學習中心(Centre for Industry & Lifelong Learning,CIL3)。
(二)“無界化”管理機制
“無界化”管理是林靖東先生在總結借鑒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管理經驗基礎之上提出的一種管理理念,是“教學工廠”辦學模式有效運行的重要管理手段。所謂“無界化”強調精神理念上的無界。其核心內容是指學院由各個不同的學系、專業、學科組成,想要圓滿地解決實際問題,往往需要不同專業、不同學科、不同工程(方法)的有機組合。[7]這種“無界化”精神理念不僅有助于突破各學科以及專業之間在組織上的清晰界限,充分整合利用學院潛在知識、技術等教學資源,形成跨學科通力合作的科研共同體;更有助于拓展校企合作廣度和深度,突破物質層面合作框架的界限,把企業文化、企業環境等要素引入到職業教育教學活動中,構建團結協作、理實一體化的職業教育校園文化氛圍。
南洋理工學院“無界化”管理機制建構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科研無界化。學院通過設立科技園來實現各學科知識與經驗的積累與共享,鼓勵不同學科專業師生通力合作,共同開發科研項目,并與企業深入合作開發技術項目。其科技園包括5個學系、29個專業、8000多名學生以及650名左右教職員。[8]二是知識共享無界化。通過發達的教學網絡和知識管理系統,借助AES系統,為教師構建一個知識積累與共享平臺。教師能隨時隨地借鑒他人的知識經驗,也可以上存教案、科研經驗、教學計劃等資料,分享自己的教學與科研經驗。三是教學管理無界化。實驗室采用全透明的玻璃窗,實驗設備由各學系負責管理,但各學系之間可相互無償使用。
(三)“輪換式”師資培育機制
南洋理工學院“教學工廠”人才培育模式的構建與深入發展與職業教育師資培育密不可分。南洋理工學院堅持“以師為本”的教師培育發展理念,成立專門的教師發展中心,主管教師進修工作,提升教師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為推進教師和工程師相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在教師聘任方面,要求教師不僅具備五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還應具備相應的職業教育價值認同感。此外,從企業、科研機構聘請專家到學校兼職。[9]9AA5B626-98EE-4005-BBA6-45E831E8E550
為了促進“教學工廠”教學項目平臺高效有序運行,保證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南洋理工學院采取“輪換式”教師培育機制,將教師劃分為項目教師與專職教師。其中,項目教師是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的排頭兵,主要負責日常科研項目的開發和設計工作,與企業保持密切聯系,承擔企業項目研發與技術創新任務,為各專業提供緊貼行業企業需求和融合新工藝、新技術的教學項目。然而,專職教師則主要負責日常教學事務與學生培訓工作。在“輪換式”教師培育管理模式下,南洋理工學院明確規定每個員工平均每年必須有25天的帶薪培訓時間,其中很重要的形式之一就是到企業進行短期培訓。[10]因此,項目教師和專職教師在工作達到一定時間后就會進行工作輪換,其根本目的是充分發揮教師專長,促進教師可持續發展,以避免職業倦怠,更好地與企業行業保持密切聯系,促進教師知識與技術的更新,為“教學工廠”提供更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以促進科研成果的轉換率,提升與企業對話和溝通資本,深化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此外,南洋理工學院尊重教師的個人培訓意愿,根據教師個人需求派遣他們到本地或國外交流學習。每年拿出總經費的5%用于教師提出的培訓項目。[11]
(四)“三位一體”專業建設機制
專業建設主要包含專業開發和教學管理兩個方面。[12]南洋理工學院以“源于企業,用于企業”為辦學宗旨,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斷調整專業結構,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需求為抓手,以學生興趣為本位“三位一體”的專業發展理念。
在專業開發方面,南洋理工學院以企業崗位需求為根本抓手,與300多家國內外企業建立密切合作關系,并聯合企業成立專業咨詢委員會。專業咨詢委員會由10位企業界資深人士組成,主要負責為學院提供科學、系統的專業開發指導意見。需要注意的是,新專業開發一般需要耗費1至2年時間,開發程序主要包含五個步驟:一是市場、企業和學生“三位一體”的專業需求調研;二是成立專業籌備小組,在調研基礎上,聽取行業企業各方意見,不斷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及課程大綱;三是提呈專業咨詢委員會與學術委員會審核和提議,再轉交相關教育部門備案;四是籌備各項教學工作;五是教學監控與改進,根據新專業具體的實施情況,聽取學生、教師、企業等多方反饋意見,對專業以及課程作出適當調整。
在教學管理方面,首先,南洋理工學院秉持理實一體化的教學理念,采取“2+1”教學模式。具體是指一、二年級學生主要學習專業基礎課以及參與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學期項目開發,通過做項目來培養學生的應用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而三年級學生既要完成為期11周的企業實習,還要根據個人興趣學習一個學期的專業應用課程,最后一個學期則依托各系科創中心,進行銜接企業需求的畢業項目開發。這種項目式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使學生達到畢業即就業的“零距離”轉換。其次,南洋理工學院在教學組織方面也獨具特色,采取“雙軌制”輪換式教學組織形式。所謂雙軌制是指同一專業學生在入學時就被分成A、B兩組,同一年級所要學習的課程也按內容分成兩個相互獨立、互不干擾的模塊:課程組合1和課程組合2,這兩個組合分別在同一學期同時開課,每組學生一學期學一個模塊,學生學習完一組課程后,到了第二學期再對調,交換學另一個內容的模塊。[13]這一教學組織形式的亮點是既有效整合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再次學習機會,又為企業源源不斷地輸送實習生,增強校企合作的長效性。
三、南洋理工學院校企合作辦學特色
南洋理工學院辦職業教育既吸收了國外職業教育發展成就突出院校的辦學經驗,又扎根于本土實際發展情況,密切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建立起面向未來的“立交橋”式職業教育體系,尤其在校企合作方面,建立起獨具特色的“教學工廠”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服務于新加坡“技能未來”(Skills Future)發展建設。經過三十年的風雨飄搖,南洋理工學院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校企合作辦學特色。
(一)育人為本,秉持能“做”的精神理念
以學生為本位是南洋理工學院采取一切教育教學行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尤其是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以及教法方面的做法。首先在人才培養方案上,其聯合企業共同擬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形成從專家和高級文憑到勤工儉學和短期課程全套人才培養計劃。其次在課程設置上,為學生提供專業基礎課、專業課與實踐項目三大模塊的內容,以學生職業發展為導向,著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使其適應企業崗位變動需求,提升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最后,在教法上采取項目導向教學法。根據邁克爾·隆巴多(MichaelM.Lombardo)和羅伯特·艾辛格(Robert W.Eichinger)提出的70:20:10學習與發展模型,70%的學習來自工作,20%的學習來自于觀察、接受他人的訓練(輔導)和指導,而10%的學習來自于上課或正式的學習項目。項目教學強調“工學結合、做學合一”的教育理念,旨在使學生通過參與項目活動不斷積累與強化專業技能,將所學知識技能轉化成為具體項目任務所需的某些能力,為將來步入職場積蓄必要的職業能力,從而達到現行企業的用人標準準。為保證項目教學的有效開展,南洋理工學院各系下設科創中心,負責項目研發工作。如工商管理學院的教學企業成為學生專業技術技能學習的主要場所,強調在做項目中學,培養能“做”的學生。
在能“做”精神理念指導下,2020年6月9日,南洋理工學院推出專業能力模型(Professional Competency Model,PCM),主張在實際工作任務背景下學習專業技能,擺脫傳統以學科為基礎的培養模式。基于PCM模型的構建,南洋理工學院對教學實踐和課程進行全面改革,開發了人工智能與數據工程文憑、商業智能與分析文憑和游戲開發與技術文憑,并得到了主要行業合作伙伴谷歌Cloud、微軟、Oracle Academy和SAS的大力支持。此外,其與行業合作伙伴共同參與學生培訓和課程開發,使學生畢業時不僅獲得畢業文憑,還能獲得相應的行業證書。9AA5B626-98EE-4005-BBA6-45E831E8E550
(二)學院本位,企業參與的人才培養模式
職業教育具有促進個人以及社會發展的雙重功能。南洋理工學院作為新加坡高等職業教育教育的王牌,在人才培育上始終堅持以學院為本位,以企業導向的發展理念。通過開展短期培訓,為企業培養各類專業人才,如2020年,南洋理工學院推出了近200門新培訓課程,培訓了約12000名受雇于藝術與文化、旅游、餐飲和零售行業公司的受訓人員。值得一提的是其新加坡亞洲烹飪學院 (the Asian Culinary Institute Singapore,ACI)開展的助力小販發展計劃(Hawker Development Programme,HDP)數字化進程的專項活動。ACI學院開展為期2個月的學徒培訓計劃,為新進者提供烹飪、衛生和商業技能方面的培訓,同時引導他們了解數字支付以及如何使用社交媒體來促進業務,使新進者更好地融入小販行業,以發揮職業教育的育人功能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
此外,南洋理工學院更好地契合企業發展需求,推動新加坡“技能未來”社會建設,積極為企業提供職業培訓方面指導與幫助,形成企業參與式的職業教育人才培育模式。2018年7月,其與SSG成立國家卓越工作場所學習中心(The National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Workplace Learning,NACE),幫助企業發展和實施工作場所學習。[14]所謂工作場所學習是指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在工作場所中獲得一定知識技能的學習。工作場所學習更關注非正式學習,而不是正規教育和學歷。工作場所學習可分為不同類型,其中包括學習干預措施,如內部培訓課程、指導學習和輔導自驅式持續學習。NACE旨幫助企業構建可持續的職場學習文化環境,為學生營造終身學習氛圍,提升職業技能,滿足企業可持續發展需求。NACE主要承擔兩大職能:一是為企業提供為期2天有關工作場所學習藍圖開發、培訓需求與技能鴻溝分析、為培訓師提供有效培訓以及職場指導四部分培訓內容。二是為企業提供有關職培訓發展藍圖、技能鴻溝分析與實施工作場所學習的咨詢服務。
為了確保工作場所學習的系統性和有效性,2020年6月11日,南洋理工學院成立NACE指導委員會,督導企業國家工作場所學習框架運行情況。NACE指導委員會由來自9個行業機構的12個人組成,負責指導新加坡工作場所學習計劃的總體布局。[15]為肯定企業的培訓能力以及業務發展能力,2021年5月6日,NACE與新加坡德國工商會(the Singapore German Chamber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SGC)合作開發了新加坡首個國家工作場所學習(the National Workplace Learning,WPL)認證框架。WPL認證框架主要從戰略、領導力、規劃、培訓需求、環境、事實與流程六個方面評估企業工作場所學習文化和能力,并劃分了四個認證等級:工作場所學習能力組織(有效期2年)、工作場所學習能力組織(銀牌,有效期3年)、工作場所學習能力組織(金牌,有效期4年)和卓越工作場所學習組織(白金,有效期5年)。在WPL認證框架下,企業根據業務發展需求適時調整能力培養方向,積極構建一流工作場所學習平臺,營造終身學習氛圍,提升職員的績效和留存率。
(三)教師本位,構建“無界化”教師共同體
高素質師資是確保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重要前提。職業教育的基本屬性決定了南洋理工學院在教師管理方面有別于普通教育,形成“無界化”教師管理理念,打造“無界化”教師命運共同體。這種“無界化”管理理念對實現教師之間無界,學院領導與教師之間無界,各系部之間無界,師生之間無界,增強教師團體的凝聚力,有效整合教育資源,推動構建“無界化”校園文化,深化校企合作具有深遠影響。
“無界化”管理理念成為南洋理工學院教師管理的基本遵循。一方面鼓勵教師跨專業合作,共同做課題、研發項目、開發課程、編寫教材等來推動構建精誠合作的教師共同體。另一方面為暢通校企溝通交流渠道,及時了解企業發展新動態,掌握新技術、新工藝,專門聘請企業技術員作為兼職教師,要求在職教師加強與企業技術人員的交流合作,以及定期派遣教師到企業進行帶薪培訓學習,打破教師與工程師的清晰界限,推動構建“無界化”雙師型教師命運共同體,以保證學校的教與企業的用有效銜接。所謂“雙師型”教師是指同時具備教師和工程師的素質和能力。“雙師型”教師培養主要依托“教學工廠”項目平臺。各系科創中心作為主要的項目研發平臺,主要負責研發解決企業技術難題的項目或創新技術以及研發新產品。然而這些項目并非由某一位教師負責,而是集聚各系教師與企業人力資源優勢共同完成,最終項目成果能有效轉化為企業的生產資本。從這一層面看,“雙師型”教師雖然不是專職于某一企業的工程師,但在工藝技術革新步調上與企業基本保持同向同頻。在“無界化”校園里,“經驗積累與分享”亦是構建“無界化”教師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容。南洋理工學院要求每位教師把自己通過工作、學習和項目開發積累的經驗、成果,通過網絡、講座等形式提供給全體教師,使全體教師能共享成果,提高水平。[16]從事項目研發的教師既能隨時調用其他部門的教育資源,又將企業的技術需求、文化要素等融入項目中,使學生在做項目時掌握企業的技術需求和企業文化,為學生畢業項目研發以及順利步入職場積累相應的職業背景知識,提升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可見,“無界化”管理理念不僅打破學院各學系之間的界限,有效整合了內外部教育資源,還密切了學生與企業的聯系。
四、對創新我國職業院校校企合作辦學的啟示
南洋理工學院“教學工廠”辦學模式經過三十年的發展探索已經進入成熟、穩步發展階段,積累了可供亞洲乃至國際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辦學參考借鑒的寶貴經驗。尤其是在政策保障、辦學導向、教師發展三方面對我國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具有重要啟示。
(一)健全政策保障機制,鞏固職業教育類型屬性9AA5B626-98EE-4005-BBA6-45E831E8E550
政府在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促進校企合作中發揮著重要調節作用。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將職業技術教育作為教育發展的方向,對職業技術教育實行重點扶持,并致力于大力拓展職業技術教育。[17]這為職業教育提供了有利宏觀政策環境,使職業教育在新加坡具備較高社會地位,成為與普通教育并軌而行的一種教育類型。南洋理工學院作為新加坡五所公立理工學院,其“教學工廠”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運行同樣離不開這一宏觀政策環境的支持。
鑒于此,我國要提升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增強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吸引力,促進產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可借鑒南洋理工學院的做法:一是從政策層面確立并鞏固職業教育的類型屬性,使其成為與普通教育平行的一種教育類型,加快構建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二是以立法的形式形成求職者持證上崗,使全社會形成“先培訓、后就業”的就業認同,這樣才能為技能強國培育更多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三是加大政府對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形成職普教育經費投入比例相當,對特殊區域職業教育發展實行傾斜性政策支持,尤其是西部地區的職業教育的生均撥款、實訓基地建設經費等的投入要適當加大扶持。如南洋理工學院學生學費的80%由政府承擔,其發展建設大部分經費也來源于政府撥款。四是成立專門管理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中介組織,負責制定校企合作相關激勵政策以及明晰各責任主體職責,減少校企溝通對話的成本。
(二)強化企業需求導向,提升職業教育行業適應性
目前,我國職業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學校熱,企業冷”。企業作為校企合作主體之一,基本處在被動參與狀態。這主要是因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過程中,職業院校所培養的學生實踐生產能力遠達不到企業崗位需求,使學生的學無法直接有效地轉換為企業的用。然而企業是一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組織,投入與回報不成正比的合作,將會銳挫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積極性。
針對上述情況,南洋理工學院“教學工廠”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可為我國職業院校增強校企合作吸引力提供有益的借鑒經驗。首先,職業院校要磨練內功,主動出擊,及時關注行業發展新動態,增強自身的行業吸引力和整體辦學水平,依托現有的教育資源以及教學系統,積極構建理實一體化的項目教學平臺,把企業文化、先進設備、新工藝、新技術等納入職業教育校園文化構建的范疇。與企業共建校內外相互銜接的教學實訓基地,采取項目式教學模式,使學生在項目中學習技術技能,真正做到工學結合,首腦并用,夯實專業技術技能,縮小學生與企業崗位需求的差距,使學生的學習成果能有效轉化成企業的生產資本。其次,在專業課程設置上,職業院校亦可借鑒“教學工廠”的做法,在各系下設專門的專業咨詢委員會。該委員會由行業企業以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組成,主要負責為校企合作辦學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擬定、教學項目開發、教材編寫、實訓基地建設等提供指導服務,以保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能無縫對接企業發展需要。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職業結構多元化的智能化時代,產業處在轉型升級階段,需要的是一批要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為此,職業教育在專業設置方面必須具備前瞻性,注重人的可持續發展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
(三)發展教師專能,培養團結合作的“雙師型”教師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根本前提。南洋理工學院“教學工廠”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成功,培養出企業滿意的技術技能人才,與其“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密不可分。南洋理工學院始終秉持“以師為本”教師發展理念,采取“無界化”教師管理理念,重視教師專能發展和團結合作精神的培養。“每年拿出相當于人員經費支出的4%至6%用于師資培訓”[18],為教師提供繼續深造學習的機會,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我國職業院校在教師建設方面亦可借鑒其做法,首先,秉持以教師為本的教師發展理念,健全教師培訓與再學習機制。一方面為教師提供公費學習培訓機會,另一方面創設知識經驗積累與共享智能平臺,共享教學經驗或科研項目成果。其次,在教師聘任上,不能僅看學歷,更應注重教師的實踐能力與科研能力。如南洋理工學院在人員任用上的一個硬性條件是必須具備5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這是由職業教育基本屬性決定的,職業性要求教師不僅具備基本專業知識,更應時刻關注行業新動態,及時掌握企業具體崗位的基本能力要求。最后,注重教師團結合作精神的培養,打破學科界限,構建“無界化”職業教育校園環境,鼓勵教師跨學科開展科研合作項目。
此外,職業院校要正確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著力打造一支高水平團結協作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這可借鑒南洋理工學院輪換式的教師養模式,教師不僅能教學,亦能科研。教師通力合作研發新技術、新產品等,為企業攻克技術難題。這不僅能加速產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更能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和科研能力。與此同時,職業院校要積極構建結構多元化教師,聘請企業專家到校做兼職教師。目前,南洋理工學院已形成400人左右的校外專家團隊。[19]這種結構多元化的教師團體暢通了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直接溝通交流渠道,使職業院校在技術研發、產品創新等項目開發中縮短與企業的差距,強化了其項目研發與設計能力,提升了與企業對話的底氣和資本。
(四)以生為本,采取輪換式項目教學模式
以職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具備終生學習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服務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南洋理工學院在校企合作辦學方面成為新加坡乃至國際高等職業教育學習借鑒的榜樣,是因為其始終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秉持“源于企業,用于企業”的校企合作辦學宗旨,采取項目教學模式,使學生在真實的企業項目中學習技術技能。目前,我國職業院校雖然也有采取項目導向的教學模式,但因項目資源有限、教師能力有限等問題,大部分停留在校內項目開發階段,學生接觸企業項目的機會不多,甚至部分校內項目成果也無法有效地轉換為企業的生產資本,為企業所用或服務于企業的技術創新。因此,為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程度,應從學生本位出發,注重學生個體職業能力的培養。職業院校在了解當前行業發展新動態下,以企業技術需要和產品創新為項目開發基本盤,采取輪換式項目教學模式和輪換式企業實習模式。輪換式教學模式既為學習能力稍弱的學生提供再次學習技能的機會,在做項目中培養學生能做、會做、做深、做精的匠人精神,又為企業全年提供源源不斷的實習生。
結? ?語
南洋理工學院“教學工廠”校企合作辦學特色經驗對我國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具有寶貴的借鑒價值。但我們需要以辯證思維看待南洋理工學院在校企合作上取得的卓越成就,立足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宏觀社會環境和職業教育內部的微觀環境,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培育一大批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
參考文獻:
[1]? 華拉保紹.新加坡職業技術教育五十年如何構建世界一流技術與職業教育及培訓體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61.
[2]? 賴永輝.論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教學工廠”模式[EB/OL].
[3][17]蔡昌卓.東盟職業教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4][7][8][12][13][16][18][19]姚壽廣,經貴寶.新加坡高等職業教育:以南陽理工學院為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27,28,58,62,48,47,44.
[5]? 牛紅軍,王立暉,孫昊,孫波.新加坡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及對我國的啟示[J].教育評論,2014(04):162-164.
[6]? 閆智勇,殷新紅.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校企合作內生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06):62-67.
[9]? 馮帆.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國際經驗借鑒與啟示——以新加坡“教學工廠”人才培養模式為例[J].繼續教育研究,2014(09):136-140.
[10]? 李真.新加坡與無錫職業教育比較與分析[J].煙臺職業學院學報,2012,18(03):5-8.
[11][14] Nanyang Polytechnic.National Workplace Learning Framework[EB/OL].
[15]? Nanyang Polytechnic.Annual Report 2020-2021[EB/OL].9AA5B626-98EE-4005-BBA6-45E831E8E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