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志靜
摘 要:體育學科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不僅僅是課堂中教師對于體育技能的簡單講解,而且也是學生實踐能力水平提升的過程,傳統的體育課堂往往也是以教師講授為主而缺少了學生觀察以及模仿這些基本的學習方式,這樣的教學弊端非常顯著,體態語言教學策略的應用,突破了傳統的方式,而且也解決了一定的弊端,使得整個課堂教學趣味性得以增強,從而使得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積極性得以提升。
關鍵詞:小學體育;體態語言
體態語言在教學中的應用,實際上也是一種偏向于語言教學的方式,也是在人與人的交流中表現自己的思維想法具體變化的,在小學教學中,體育課堂中應用此種方式,可以使得學生更快對教學內容有所領悟,在此基礎上能夠激發出學生的主動性,從而更好地引發整體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到體態,語言,教學運用的重要性以及對學生所產生的影響,從而使得整個體育課堂氛圍變得輕松愉悅,也使得學生能夠在參與其中學習時更快,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提高個人的運動素養。
一、表情
面部表情體現出一個人的姿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的年齡比較小,因此在課堂中會比較看教師的臉色,對于學生來說會比較有尊嚴。因此如果說教師的面部表情比較嚴肅的話,就會對學生產生不好的影響。因此課堂中教師需要注重學生的心情,通過面部表情的改善從而提高學生的感受。當然教師也可以通過面部表情從而起到教育的作用。
例如,在課堂中當學生順利完成一個動作時,教師可適當作出吃驚的表情,這會使學生感到鼓舞,而且他們會帶動極大的興趣,從而提高了參與的熱情。但是如果當學生練習前有點兒恐懼時,教師可在這一過程中表現出充滿期待和鼓勵的眼神,從而激勵學生大膽練習,如果當有學生違反紀律時,教師應對他作出不滿的表情,表示對他行為的否定,因此在課堂中教師的表情對于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因此教師需要提高表情管理的重視程度,從而在課堂中可以迅速提高表現的欲望。
二、手勢
教師的手勢主要體現在手指和手臂動作的綜合體現,在教學中,手勢也是教師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可以使用較多的一方面,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多加變化,而且也會有一定的表現力,對于口頭語言表達也具有一定的帶動作用,課堂中教師如果正確而適度的手勢,不僅僅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且也能夠通過傳遞情感達到了較高的說服力。
例如教師在課堂中可以通過手臂上擺的手勢來強化說話的力度,提高學生運動的強度。這樣的手勢可以運用到學生在做高抬腿跑步的練習過程中,就可以不斷強化以此提高學生練習的效果。那么如果說一些學生在課堂中表現比較優秀的話,教師就可以給學生豎起大拇指,以表示鼓勵,這樣的行為可以增進學生的自信心,也會讓學生在課堂練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成就感。那么如果說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從比賽中失敗的話,那么教師可以適當對學生進行安撫,以此對學生表示同情和理解,這樣的行為會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非常安慰從而迅速調整自己的心態,投入到課堂練習中。
三、目光注視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教師在課堂中的眼神是一對學生的學習而言,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出于某種課堂教學需要,可以把視線短暫的停留在某一學生的身上,已起到激勵的作用,例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些學生會在練習的過程中不認真投入,或者是說與其他學生相互交流,從而影響了課堂紀律,這個時候教師并不能夠直接開始批評,而是需要用自己的眼神去示意學生,當學生發現教師注視自己時會有警覺,并且會提高自己的動作收斂度,再比如學生在課堂練習的過程中取得了不小的成功,教師可以用肯定贊許的眼神,讓學生沐浴在表揚的目光中。
當然,在課堂紀律的管理方面,教師的目光掃視對于學生而言可以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環視是教師尊重學生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是教師維持課堂紀律有效開展,課堂教學的良好方式,在課堂練習活動中,教師可以不時的用眼神觀察班級學生觀察哪個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沒有投入,對于練習比較認真的學生,可進一步促進學生積極投入到練習的環節中,而對于一些練習并不認真的學生來說,可以起到督促認真練習的效果,對于教學而言,通過環視的方式可以方便教師及時掌握班級中學生的練習情況,掌握好課堂教學進程。
總而言之,在如今的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體態語言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式,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提高重視程度,當然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年齡比較小,在這個年齡階段需要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練習強度挖掘學生的體育潛力,因此課堂是一個很好的練習時間,在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能夠結合多方面的體態語言,充分投入其中,幫助學生在學習以及練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從而在練習的過程中更加投入在當前的體育課堂中,體態語言有一種很好的效果,那么也需要教師提高重視程度,不斷采取。
參考文獻
[1] 胡君. 小學體育教學中體態語言的合理應用研究[J]. 文淵(小學版),2020(7):805.
[2] 曾曉強. 體態語言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 新課程,2020(4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