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衍柔
摘 要:新課程標準指出高中政治教學的根本任務在于立德樹人,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密切結合社會實踐,基于議題的選用、探究與活動開展,不僅可以轉變傳統教學方式,還能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與探究,強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對深化高中政治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綜合素養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實施路徑
高中政治是一門帶有較強綜合性和時代性的學科,對學生來說具有不小的學習難度。在立德樹人背景下,教師不僅需要給學生傳授政治理論知識,還需要培養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師充分運用議題式教學,就能提升學生的政治學習興趣,并將政治理論知識和核心素養有效銜接,在理論知識的傳授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
一、議題式教學法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運用現狀
新課標視域下,要求將議題式教學法有效應用于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雖然廣大教師都能積極響應新課改號召,提高對議題式教學法的應用力度,但是在具體的議題創設環節卻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導致阻礙議題式教學法充分發揮其實際效用。首先,議題選擇缺少科學性。議題式教學模式下,議題是最關鍵的靈魂,最重要的樞紐,直接關系到最終的教學效果,同時還影響著整體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教師在創設一個科學的議題時,除了要在其中進行學科特點的體現,也要使其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高度匹配且具有較強的思辨性、引領性。但是,在教學實踐方面,有一些教師工作態度不端正,輕視議題設計,不關注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這些教師普遍會對其他教師的課件進行生搬硬套,忽視學生的實際情況,并不利于學生構建科學、系統的知識體系。此外,還有部分教師在創設議題時不考慮學生現有的認知能力,導致議題存在較大難度,不能使議題討論正常、有序進行,甚至引發學生對這門課程產生排斥心理,挫傷學生問題探討的積極性。其次,議題創設不能突出“思想教育性”。高中政治教學具有較強的引導性,新課標視域下,課堂教學除了向學生輸送知識外,也要注重對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進行培養。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實施路徑
(一)設計開放議題
高中政治課程理論知識較多,因此相較于其他學科來說比較枯燥和乏味,基于此,傳統教學模式很容易導致學生養成慣性思維,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因此,針對高中政治的學科特性,教師需要在統籌教材知識內容的基礎上,合理設計開放性的議題,在打破慣性思維對學生限制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自信心。同時,教師需要在課堂上積極創設相應的學習情境,組織學生深入議題情境開展政治知識的學習,且教師在一旁進行引導和鼓勵,保證每一個學生能夠擁有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并主動參與議題討論,從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另外,創設情境還能夠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更多交流的機會,從而構建活躍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在此期間,學生可以結合議題內容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或看法,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討論內容全面了解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為設計教學方案、開展教學計劃提供充分的理論數據。此外,在進行辯證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根據自身的愛好特點討論自己喜歡的內容,這樣每一個學生都能夠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需要考慮教師的看法。由此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同時緩解學生的課堂學習壓力,對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也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強化辨析,凸顯議題的價值
引領辨析式學習是實現對學生進行積極價值引領的有效路徑。辨析式學習,是指教師在開放性的議題之下設置具有價值沖突的案例,學生親歷辨析探究的過程,在自主辨析、體驗感悟的過程中增強理解,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形成正確的三觀。
例如,在進行“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教學中,可設置“如何正確看待傳統婚俗”“如何看待傳統的中庸思想”“疫情下如何正確看待中醫和西醫”等子議題,引導學生辨證地看待我們的傳統文化,厚植愛國情懷,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堅持新發展理念”中可設置“實體經濟”VS“虛擬經濟”誰能勝出的議題來講解相關知識點;在“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中,可設置“溫飽是否是道德的必要條件”“摔倒老人是否該扶起來”“安樂死是否應該合法化”等議題,這一框可選擇的情境也很多,可結合熱門事件來設置辨析的情境。除了辨析式的議題,實際上辯論賽也能實現價值引領,比如,在“正確對待金錢”這個探究課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場小型辯論賽,通過辯論雙方深入體會金錢的起源、本質、作用等知識性的內容,樹立起對金錢的正確態度。通過辨析式的學習過程,糾正學生認知和行為的偏差,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在價值沖突中實現價值引領。設置這種開放性的沒有標準答案的辨析式議題,學生們可以暢所欲言,并就實際問題進行思考,提出創造性的見解;另一方面拓寬學生思維,敢于質疑答疑釋疑。總之,利用議題式教學引導學生分析、判斷和選擇,達成核心價值引領的目標。
(三)引入生活化案例講解
陶行知理論認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教育。”高中學生要想真正地了解政治與生活的聯系,教師就應該要求學生掌握最基本的政治知識,政治研究與生活實際息息相關,大到民主選舉,小到具體的個人權利義務,高中政治教師只要將具體生活化內容與抽象的政治概念結合起來,學生就能深刻感悟到政治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
例如在講解“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這一內容時,恰逢國家召開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政治教師就應該結合會議提出相應的問題,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能是什么?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系又是什么?以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政治地位和會議內容主要是什么?大到國家政治機關,小到地方政府部門,都涉及人民代表大會,這都充分體現出政治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除此之外,教師在引入生活材料的時候,應該根據課堂需要,選擇與時代相結合的、學生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相關材料。例如,在講解“通貨膨脹與供需平衡”時,教師可以提前安排學生去超市或者當地的小賣部了解雞蛋和肉制品的基本價格,當遇到節假日比如中秋,端午或春節的時候,同樣的商品隨著節日的臨近出現價格上的波動,這就是所謂的供需不平衡導致的價格不一致的生活實際現象。通過具體的生活實際將政治理論中的價格調控方式與供需平衡相對比,將抽象的理論結合生活實際表現出來。
結束語
在立德樹人的教育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師積極開展議題式教學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促進學生政治認同感和法律意識的提升。同時,教師需要深入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結合具體教學內容開展不同類型的議題式教學,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教師需要在核心素養培育的背景下積極開展議題式教學的探索,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最終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周琴.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實踐策略[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0(05):60-61.
[2]林耕文.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對策研究[J].高考,2019(18):42+44.
[3]張嚴振.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優化分析[J].高考,2018(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