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穎
駐馬店市中心醫院放療科,河南駐馬店 463000
惡性腫瘤是臨床常見疾病,具有極高的死亡率和轉移率[1]。放療是治療惡性腫瘤主要方法,但放療疼痛嚴重影響惡性腫瘤患者生活質量[2],選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駐馬店市中心醫院收治的200例惡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應用簡明疼痛調查表(BPI)、美國簡明健康狀況調查表(SF-36)、基本信息資料收集表調查患者情況,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回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200例惡性腫瘤患者資料,其中男性104例,女性96例,年齡15~68歲,平均年齡(45.59±1.48)歲。病理類型:復發轉移154例,無轉移病灶46例。消化道腫瘤54例、肺癌12例、乳癌15例、骨髓癌10例、頸部腫瘤15例、泌尿系統腫瘤29例、肉瘤35例、黑色素瘤1例、淋巴癌29例。納入標準:病理確診,未放療,知情同意,接受隨訪。排除標準:死亡嚴重并發癥,精神病、意抑郁癥,妊娠期、哺乳期。
使用基本信息資料收集表調查表調查患者基本情況(年齡、病情、化療時間、性別)。應用SF-36評分表對患者生理功能(PF)、生理職能(RP)、總體健康(GH)、活力(VT)、社會功能(SF)、情感職能(RE)和精神健康(MH)進行評價,評分范圍0~100分,某項評分越高代表該項生活質量越好,各個單項評分上升≥25%,代表患者整體生活質量提高。使用BPI調查表調查患者疼痛情況,患者根據調查條目自行填寫分數值,本調查表疼痛分數值分為4個等級。0分,無疼痛。1~4分,輕度疼痛。5~6分,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
本文數據由參與研究人員收集,統計后完整錄入本次研究數據庫,調查數據錄入采用SPSS 2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性別、疾病類型等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年齡、住院時間、評分等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應用秩和檢驗進行等級資料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患者中排在前四位病種是消化道腫瘤、肉瘤、淋巴癌、泌尿系統腫瘤,其中消化道腫瘤、肉瘤患者多中重度疼痛,淋巴癌多輕中度疼痛,泌尿系統腫瘤多輕重度疼痛。肺癌無重度疼痛,多無痛,見表1。

表1 患者腫瘤病種與疼痛的關系例(%)
200例放療腫瘤患者中無痛者13例(6.5%)、輕度疼痛46例(23%)、中度疼痛73例、(36.5%)重度疼痛68例(34%),疼痛率為93.50%。相關性分析發現,疼痛與疾病分期、肺、肝、軟組織、胸膜、腦轉移部位之間無相關性(P>0.05),但與骨轉移有相關性(P<0.05),見表2。

表2 患者疼痛與腫瘤轉移部位的關系
隨著放療疼痛的加重SF-36各項指標升高,表明疼痛越嚴重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越大。PF、RP、GH、VT、SF、RE、MH無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輕中重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患者放療前疼痛對SF-36各項指標的影響(±s) 分

表3 患者放療前疼痛對SF-36各項指標的影響(±s) 分
SF-36指標疼痛程度PF RP GH VT SF RE MH無痛0.11±0.02 0.11±0.01 0.10±0.002 0.12±0.002 0.13±0.002 0.12±0.002 0.00±0.00輕度3.24±0.14 3.01±0.12 3.05±0.11 3.15±0.13 3.54±0.21 3.59±0.35 3.97±1.24中度5.59±1.21 5.48±0.12 7.59±1.24 6.57±1.23 5.94±1.22 4.97±1.25 5.97±1.32重度8.54±1.64 7.24±1.54 8.14±1.24 9.47±1.94 8.04±1.57 8.87±1.54 7.94±1.55
隨著放療疼痛程度加重,患者軀體運動狀態、精神狀態指標呈下降趨勢,見表4。
表4 放療前疼痛對患者軀體運動及精神狀態的影響(±s)分

表4 放療前疼痛對患者軀體運動及精神狀態的影響(±s)分
疼痛程度無痛輕度中度重度軀體運動狀態22.36±5.24 20.48±5.21 19.47±5.23 15.47±5.28精神狀態38.47±5.47 35.14±5.44 30.21±5.24 28.47±5.26
疼痛是癌癥患者常見并發癥,部分患者接受放療治療其疼痛程度更加嚴重[3]。數據顯示[4],約有85%接受放療的腫瘤患者有合并疼痛。研究認為[5],42%的患者在放療前經歷疼痛。有研究表明,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工作、心理,不利于治療,阻礙康復。隨著疼痛程度的增加,腫瘤患者往往喪失治療希望,認為癌癥病情已在無限的惡化,在放療過程中產生焦慮、抑郁情緒,加重疼痛。本研究顯示,放療前患者疼痛發生率為93.50%,顯著高于楊彩艷等[6]研究結果。這與本研究對象病種、病情有關。本研究中200例放療腫瘤患者多是惡性腫瘤,病情較嚴重,放療時間較長。疾病自身疼痛加之放療痛導致患者的痛感較強[7],患者生活質量越差。本研究證實,放療前疼痛程度與患者生活質量各項評分顯著相關,疼痛程度越大,患者生活質量越低。金陶等[8]發現,發生疼痛患者的總體健康得分顯著高于疼痛患者,但多元性回顧分析發現放療前疼痛程度與總體健康呈正相關。隨著癌癥進展,患者機體功能和營養水平顯著下降,腫瘤累及周圍正常組織后,會侵襲神經,從而加重疼痛。同時,大部分患者身體健康較正常人差,活動能力和精神狀態明顯變差,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質量。而生活質量下降,也會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狀態、飲食攝入和用藥等,極不利于機體疼痛控制。上述問題可能與總體健康評價標準不同有關。總體健康狀況是患者對自身健康水平的總體認知,這種評價必定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9]。部分放療前腫瘤患者疼痛可能會得到醫務人員、家屬更多的關注與支持[10],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內心滿足感,從而抵消了部分疼痛,所以患者對自身總體健康評價較好。有文獻報道[11],重度疼痛對角色功能、身體功能影響尤為明顯。是否使用鎮痛藥物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疼痛[12],提高生活質量,但對重度疼痛患者效果不理想。
本研究結果顯示,疼痛影響軀體運動狀態、精神狀態,即疼痛越強,患者體運動狀態、精神狀態越差,這與陳婷婷等[13]研究結果一致。放療前疼痛可導致腫瘤患者睡眠質量不佳、大小便異常、負性心理,從而導致患者的社會功能減弱。在相同的疼痛標準下,女性社會功能得分較男性低,這表明放療前腫瘤疼痛對女性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更大。研究發現[14],化療可直接導致腫瘤患者脫發、食欲不振,從而影響其心理。肺癌是疼痛較輕的腫瘤,只有少數患者感到劇烈疼痛,大部分患者無痛或輕度疼痛。理論上疼痛幾乎不影響這類患者生活質量,但臨床證實,肺癌患者生活質量隨病情進展、治療時間延長而下降,這與對多種因素有關。隨著肺癌病情的進展,放療前患者身體機能逐漸降低,出現乏力、頭暈、呼吸困難,直接導致生活質量降低。高額治療費用加重患者心理、生活負擔,影響患者心理健康。肺癌是惡性腫瘤一種,具有極高的死亡率,導致患者出現恐懼心理,直接影響日常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消化道腫瘤中重度疼痛發生率最高,肺癌疼痛無、輕疼痛發生率較低,疼痛程度直接影響腫瘤患者生活質量、軀體運動及精神狀態。臨床應重視腫瘤患者放療前疼痛情況,合理給藥,減少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