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博文
【話題一】寫作緣由
生:讀書報告有哪些類型?中學生寫作該文體的依據和要求是什么?
師:讀書報告主要有三種類型,分別是摘要式、簡評式和書評式。摘要式讀書報告就是只把原作的故事情節或論述要點簡要復述一遍,不摻雜自己的看法,不能隨心所欲地發揮,但是必須自己審題、構思、布局,按原文順序,運用自己的話語將原著簡述出來。簡評式讀書報告要求不僅把一本書的情節、要點復述一遍,而且要在簡述原作的主要內容之外表達自己對該書和作者的看法。即從自己的觀點來寫,必須包括虛實兩個方面。實的方面是記錄原作的內容,虛的方面是表達自己的見解。書評式讀書報告是一種專門體裁,常見于各類期刊。它篇幅較長,是針對最近出版的文藝作品、學術專著、科學著作、詞典、全書等而寫的。同學們這次學寫的讀書報告主要是簡評式讀書報告。
【話題二】寫作內容
生:過去我們寫作的大多是讀后感,并不是讀書報告。能否請教一下您:寫作讀書報告怎樣確定內容呢?
師:讀書報告的寫作內容有很多,寫作時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大致包括這樣幾個方面的內容:本書概況、作者簡介、內容概要、本書的特別之處等;本書的主要觀點、寫作意圖;本書的精華部分或個人最喜愛的部分;對本書的評價和觀感;本書讀后的收獲等。
要寫好讀書報告,實際上要掌握“五要素”,即善于問、勤圈點、拓展面、慎辨析、重實踐。
【話題三】寫作要領
生:能否請您結合統編教材來具體指導一下寫作的要領?
師:1.搜集資料的要求。確定主題,明確寫作方向后,要即刻開始搜集資料,不可拖延太久,以免丟失資料。查詢資料時要勤做筆記,以免因忘記而后悔,在查找資料或閱讀資料時,大腦中瞬時產生的火花,要即刻記下。搜集到的資料要分類整理,紙質資料要隨時整理,電腦數據資料要分門別類建立不同文件夾放好,暫時不用的資料也不要丟棄,可暫時放在一邊,待讀書報告寫完后,確定不再用的資料才可刪除或銷毀。
例如,以統編教材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三單元同步寫作為例,同學們搜集到了“怎樣研讀古代人物傳記的思想藝術”的資料:
①明確人物及其主要事跡
②把握人物性格及其精神品質
③辨清人物之間的關系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⑤關注作者寫作手法
⑥明確人物傳記中的人物形象
⑦關注古代人物傳記中滲透的中國優秀文化傳統
2.行文的要求。行文要規范,讀書報告全篇結構要適當,避免頭重腳輕的情況,層次要清晰。文字敘述要簡潔、通順,避免錯別字、簡繁字夾雜、大小寫不分等,論述觀點要有理有據,批評觀點要客觀公正,態度要懇切,避免吹毛求疵,激烈無當。引文要注明出處,參考資料要按要求注明。
以本單元《屈原列傳》和《蘇武傳》為例,同學們在閱讀文本之后,在教師指導下找到了一些可行性的角度:
①孔子的“述而不作”曾被奉為寫作歷史著作的圭臬。作為一位史學家,司馬遷卻在《史記》中加入大量議論。作者“傳”“評”結合,或寓評于敘,或夾敘夾議,或篇目總評。
②《屈原列傳》處處流露著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氣和對屈原命運的嘆惋,體現出二人跨越時空的精神聯通。
③《蘇武傳》表達了作者對蘇武的敬佩與贊美,以及對衛律的不齒和對李陵的同情,彰顯出班固撰《漢書》所堅持的儒家正統的思想觀念。
④《蘇武傳》塑造了一個忠君愛國、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忠貞不渝、堅韌不拔的蘇武形象。
⑤《蘇武傳》通過記敘蘇武出使匈奴守節不失的傳奇經歷,將蘇武置于尖銳的矛盾沖突中加以表現,善用對比,靈活運用人物的典型語言,精心選材,恰當裁剪。
⑥《屈原列傳》塑造了一個才能卓越、光明磊落、矢志不渝、心憂祖國、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和人生信念,具有崇高的人格和偉大的愛國精神的屈原形象。
經過觀察討論,我們發現以上六則材料,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①和⑤主要是從作者的創作之法來研讀古代人物傳記的思想藝術;②和③是從作者的觀點和態度來研讀古代人物傳記的思想藝術;④和⑥是從人物傳記的人物形象來研讀古代人物傳記的思想藝術。這就整合出了本次寫作的讀書報告的三個分論點。
當然,對于學有余力的同學來說,還要處理好材料與論點的關系:一看是否匹配,是否對號入座;二看多少,做好增刪工作;三看邏輯關系,即材料能否證明論點,主要是用好歸納(從個別到一般)與演繹(從一般到個別)兩種論證手段。
例文
展示
怎樣研讀古代人物傳記的思想藝術
——以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三單元《屈原列傳》和《蘇武傳》為例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三單元收錄了《屈原列傳》《蘇武傳》《過秦論》《五代史伶官傳序》等優秀的史傳文學。其中的《屈原列傳》和《蘇武傳》作為《史記》和《漢書》中的兩篇經典作品,一個概括了屈原的生平事跡,凸顯其愛國、志潔為核心的思想品質;一個記敘了蘇武出使匈奴、持漢節不失的事跡,生動刻畫了蘇武這位愛國者的形象,這對于我們去研讀古代人物傳記的思想藝術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首先,可以從人物傳記塑造的人物形象來研讀古代人物傳記的思想藝術。在《屈原列傳》中,作者描寫了屈原和漁父的對話,他們代表著兩種不同的人生哲學,兩種不同的品格操守,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一種是矢志不渝,以死明志;一種是隨波逐流,明哲保身。兩相比照給我們塑造了一個才能卓越、光明磊落、矢志不渝、心憂祖國、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和人生信念、具有崇高的人格和偉大的愛國精神的屈原形象?!短K武傳》則通過語言、行動、細節等刻畫人物,塑造了一個忠君愛國、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忠貞不渝、堅韌不拔的蘇武形象。
其次,可以從作者的作傳之法來研讀古代人物傳記的思想藝術。司馬遷通過“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見賈生吊之”等方式獲取資料,并在《屈原列傳》中加入大量議論,“傳”“評”結合,或寓評于敘,或夾敘夾議,或篇目總評,可謂以粗筆寫“形”,以工筆寫“心”?!短K武傳》則通過記敘蘇武出使匈奴守節不失的傳奇經歷,將蘇武置于尖銳的矛盾沖突中加以表現,善用對比,靈活運用人物的典型語言,精心選材,恰當裁剪。并且在傳主的多處言談中,屢次提及生死問題,“見犯乃死,重負國”“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等等,形成了特定的主題強度。可見,蘇武在羈留匈奴期間,從未回避生死問題,在他的意念中,高于一切的是國家利益,為了朝廷的使命,他隨時準備“殺身自效”,使得蘇武形象得到了更深入的體現。
再次,可以從作者的觀點和態度來研讀古代人物傳記的思想藝術?!妒酚洝敷w例的一大特點是在每篇之后都有一段“太史公曰”,代表司馬遷對傳主的態度。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自述讀屈原的文章,則“悲其志”,說明他贊頌屈原的遠大志向,又對其志向難以實現而感到悲傷;司馬遷觀其“所自沉淵”,則“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說明司馬遷既痛心屈原自投汨羅江的命運,又仰慕屈原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人格精神。可以說,《屈原列傳》處處流露著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氣和對屈原命運的嘆惋,體現出二人跨越時空的精神聯通。而《蘇武傳》可以通過其中漢武帝的稱謂變化,衛律對蘇武的稱謂變化,李陵和蘇武互稱變化等看出作者對蘇武的敬佩與贊美,以及對衛律的不齒和對李陵的同情。所以《蘇武傳》彰顯出的是班固撰《漢書》所堅持的儒家正統的思想觀念。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映照著現實,也預示著未來。閱讀優秀的古代人物傳記,可以幫助我們從中窺見古代史家的歷史觀念和開創精神,從而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以史為鑒,更好地開創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