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夢菲 吳曉娜

在一段親密關系中,情侶之間的溝通是否良好,對親密關系的持續往往會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在溝通過程中,不僅“說什么”很關鍵,“怎么說”也同樣不容小覷。
“怎么說”即信息的呈現方式,它影響著人們對信息的感知,進而影響人們的決策。
在心理學中,不同的“怎么說”引發的現象便稱為“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指的是對同一事物或問題的不同描述會導致不同結果的現象。簡單來說,就是當一個人描述同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同的表達方式會帶給傾聽者不一樣的感覺,從而使傾聽者做出截然相反的決策。
舉個例子,有個吝嗇鬼不小心掉進河里,好心人趴在岸邊喊道:“快把手給我,我把你拉上來!”但這吝嗇鬼就是不肯伸出自己的手。好心人開始很納悶,后來突然醒悟,就沖著快要沉下去的吝嗇鬼大喊:“我把手給你,你快抓住我!”這時吝嗇鬼一下就抓住了好心人的手。
再比如,在你面前有兩塊牛排,一塊標注有25%的肥肉,另一塊標注有75%的瘦肉,你會選擇哪一塊呢?人們往往會更傾向于購買后者,因為人們喜歡“瘦肉”,厭惡“肥肉”。但實際上兩盤牛肉的材質完全一樣,有75%的瘦肉就會有25%的肥肉,有25%的肥肉就會有75%的瘦肉。這便是框架效應的體現:不同的標注能夠使人產生不同的購買行為。
相類似的,在情侶相處的過程中,同樣的話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呈現,也會取得不同的效果。所以,我們在與戀人溝通的過程中更應該學會如何應用框架效應。
在相處過程中,情侶雙方獲得的信息不對等,會產生信息差,進而產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因此使用框架效應的前提是學會“感對方之感”。我們應該常常進行反思,多傾聽對方心里的聲音,試想自己是否真正懂得對方的想法,還是被錯誤的信息干擾以至于相互間產生誤解和隔閡。
因此當情侶間溝通出現問題時,應該先充分挖掘問題呈現的不同框架背后的真正含義,再進行進一步的交流,避免意氣用事。
一句話或一段話就是一個框架。同一個問題可以用兩段(或兩句)不同的話來表達。也就是說,同一個問題可以用兩個不同的框架來表達。
一段話中有積極因素或詞語,或者有令人喜歡、容易被人接受的詞語,我們就說它是積極框架。
正如查理·芒格所說:“你要說服別人時,要訴諸利益,而不是訴諸理性”。在一段親密關系中,戀人間的表達方式存在差異很正常,如果你想說服對方,想讓對方按照你的想法來,就應該使用積極框架的表達方式,巧妙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例如,你想讓另一半改掉吸煙喝酒等陋習,相比于發號施令般的禁止,不如向其科普戒煙對他本身的益處,再讓他看看實際生活中的案例,給另一半主動改變的動力。
一段話中有消極因素或詞語,或者有令人厭惡的詞語,那么它就是一個消極框架。
在一段親密關系當中,沖突與矛盾不可避免,我們在產生分歧時,往往會各持己見,在怒火的加持下說出許多傷害對方的言語,例如“你真的一無是處”“事情變成這樣都是你一個人的錯”“我真后悔和你在一起”等。
在消極框架下,話語將會化為一把利劍直刺對方的內心,給你們關系帶來不可挽回的傷害。因此,關系中的雙方應該盡量避免在情緒激烈的時候溝通,給對方和自己一個反思和冷靜的余地,在后續的溝通中盡量減少消極框架的使用。
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塞勒根據框架效應,提出了公布消息的四個原則,情侶間進行溝通時也可以借鑒:
好消息要分開說。例如給另一半發紅包時分開發999和521,比一起發1500要好得多。因為把好消息分開公布帶來的高興程度,比兩個消息加起來一次經歷所帶來的快樂要多得多。你把紅包分兩次發,這樣對方可以開心兩次。還比如,你要送給伴侶兩件以上生日禮物時,不要把所有禮物放在一個盒子里,應該分開包裝。
壞消息要一起說。好比你上午弄丟了自己的一千塊錢,下午又弄丟了老婆的口紅,那么你應該把這兩個壞消息一起告訴她。因為兩種損失結合起來所帶來的痛苦,要小于分別經歷這兩次損失所帶來的痛苦之和,并且相比于一次性的打擊,二次打擊會使人更痛苦。
如果你有一個大大的壞消息和一個小小的好消息,那么應該先公布壞消息,這樣壞消息帶來的打擊將會被好消息沖淡一些。
如果你有一個大大的好消息和一個小小的壞消息,那么可以同時公布,這樣大大的好消息可以沖淡壞消息,使之少受影響。
在一段親密關系中,當你學會認真傾聽對方的聲音,能夠把握表達的順序和角度,用“框架”潤滑兩人間的交流,往往能夠在無形中將關系維系得更好。
框架效應,其實是一種智慧,本質是事物的兩面性和事物的順序性。
在實際應用中,學會合理地利用框架效應,把握好順序和角度,不僅可以幫助你經營好一段感情,也可以對你的生活和工作起到一定的助益,讓你更容易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