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冉龍升 曾津津
石榴,被中國人視為吉祥之物,“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正如我國56 個民族緊密團結在一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
2021 年以來,宜昌市民宗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指導各地創新開展“三峽·紅石榴”志愿服務,將民族工作融入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創建、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帶動基層干部群眾和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成為“三峽·紅石榴”志愿者,宣傳政策、啟發大眾、服務他人、奉獻社會,努力創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良好環境,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讓民族團結之花長開長盛。
會同相關部門健全完善信息共享、齊抓共管、上下聯動等工作機制,推進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建設向基層延伸。
部門協同辦實事。定期協調市場監管、教育等部門溝通會商,研究解決少數民族流動人員進城后的開店辦證、子女入學等問題,引導少數民族經營人員遵紀守法,將自身事業發展融入城市發展,實現“進店經營”率100%。在枝江市開拉面館的回族群眾李忠祥,疫情期間號召親戚朋友捐款買口罩支援疫情防控,文明創建工作中引導多家拉面館規范門面標識、提升店面形象,教育親戚朋友“珍惜我們的發展環境,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上下聯動解民生。健全完善市、縣、街道、社區服務網絡和市、縣兩級服務中心,將城市民族工作下沉到基層,定期走訪、精準摸排,實現社區“一站式”“窗口化”服務管理。2021 年12 月,宜昌市第七次黨代會閉幕后,市民宗委深入伍家崗區各族群眾代表中宣講會議精神,征集群眾“微心愿”,形成任務清單,督促相關街道、社區一一跟辦落實。會后第三天,新疆籍務工經商人員圖樂迪·麥麥提的“微心愿”就變為現實:伍家鄉共前村相關人員幫他妻子辦好了醫保卡,他說:“我老婆身體不好,有了醫保卡我放心多了。”
干群攜手聚民心。充分發揮民族工作干部的職能優勢和民族團結進步模范的帶動作用,定期組織專班深入少數民族流動人員開展大走訪活動,察民情、聽民聲、解民憂,有效拉近了干部群眾之間、各族群眾相互之間的距離。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在夷陵區創業的蒙古族群眾王華軍,每年邀請在宜昌開拉面館、燒烤店的邊疆地區同胞及其家人聚在一起拉家常、交朋友。面對外界的褒獎,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希望他們都能在宜昌找到家的感覺。”在伍家崗區創業的維吾爾族群眾阿娜熱古麗·麥麥提敏,堅持春節慰問社區空巢老人,疫情期間她帶領10 多名老鄉參加社區物資配送,以實際行動回饋帶給他們溫暖的這座城市。

圍繞少數民族流動人員進城后居住、養老、入學、創業等多方面問題,著力超越認識局限、破除思維定式,構建有廣度、有溫度、有深度的服務模式,健全完善服務管理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做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一個民族也不能少”。
堅持“跑在前”的服務管理理念。積極為各族群眾開展送政策上門、送服務進店、送關愛到家的“三送”活動,提升服務管理的前瞻性、針對性和工作實效。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五峰土家族教師劉雪蓮,作為全國少數民族參觀團成員參加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系列活動返回宜昌后,第一時間走進社區講堂宣講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用親身經歷為各族群眾上了一堂生動的黨課。開學前夕,市縣兩級民宗部門排查建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隨遷子女新生入園需求清單,協調教育部門依法依規研究解決,確保少數民族流動人員子女入學入園率100%。
開展“點單式”的政策法規培訓。針對少數民族務工經商人員的現實需求,靈活組織開展政策宣講會、技能培訓會、法律知識講評會、就業信息介紹會,讓少數民族同胞事業發展越來越好,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感情越來越深。在宜昌高新區開燒烤店的維吾爾族群眾圖杜木·托合提,店面發展好后堅持把愛心送進長陽深山,為孩子們捐贈愛心書包。在宜都市生活的維吾爾族群眾阿卜杜拉兄妹,愛學習、講誠信、懂感恩,專注發展特色餐飲帶動周邊30 多名群眾就業,目前兄妹倆都已在宜都買房安家。
落實“全周期”的服務管理舉措。建立少數民族流動人員居住登記、義務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清單,編印《服務指南》深入社區進行宣講,協助各族同胞更好融入宜昌。回族群眾馬牙古白帶著妻兒在西陵區開拉面館已7 年,政府部門和街道社區給他的熱情周到服務讓他鐵了心要在宜昌生活,近期他多次向社區報名參加了志愿服務活動。他說:“走了很多地方,還是覺得宜昌好。開展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創建,我們也要盡力。”

始終把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為民族工作的重要目標任務,加強現代文明教育,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
舉辦“沉浸式”群眾文化活動。指導基層利用春節、國慶等重要節點,組織開展非遺傳承、包粽子、看電影和“感黨恩、促團結、永遠跟黨走”“廣場舞動民族情、樂壇唱響團結曲”“各族群眾心向黨、載歌載舞慶豐收”等集體活動,讓各族群眾在活動中自我教育、相互融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土家族“文化女愚公”劉光菊組織舉辦的資丘鎮第46 屆民族文化藝術節,300 多名民間藝人參加山歌、南曲、土家婚俗等民族文化表演,各族群眾在藝術節期間歌舞出了共創美好生活的同心圓。阿布杜羊雜餐飲店宜昌大區負責人張顯,堅持定期組織員工學說普通話,舉辦美食節、茶話會,幫助員工接送子女入學,讓20 多名維吾爾族員工與其他員工融為一體,各族員工安居樂業。
開展“情景式”語言文字教育。以西陵區、伍家崗區、宜都市等地為試點示范,健全完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機制,采取老師領學、線上導學、情景劇表演、愛國歌曲大家唱、經典詩文誦讀、孩子教家長等多種形式,幫助各族群眾提升國家通用語言和規范文字水平。在宜都市開燒烤店的維吾爾族姑娘茹仙姑·斯萊曼,從參加培訓到自覺自學,從說話怯場到主動上臺表演情景劇,學好普通話讓她嘗到了甜頭,她還義務擔任了社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點的老師。
營造“家園式”社區人文環境。指導人口多元的伍家崗區建設社區、西陵區石板溪社區等單位以文藝表演、家電維修、攝影書畫展、知識問答等形式,推進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讓各族群眾在活動中展示才華、滿足微心愿、收獲小成就,營造了各族群眾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濃厚氛圍。居住在伍家崗區建設社區的土家族群眾章平鋒,定期組織志愿者為社區孤寡老人、留守兒童開展“筑愛暖心”服務,搭建了各族居民共享社會溫暖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