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俊玲


一個民族不能有自卑意識但不能沒有憂患意識。作為一個中國人,同樣也需要有憂患意識,我們要時刻謹記孟子所說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句至理名言。
這些00后的中學生們,生長在和平安定的年代,過著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我們在地理課的教學中很有必要滲透并且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例如:自然資源、環境、工業等。這些內容里有我們能引以自豪的一面也存在著對每位中國人來說都不能盲目樂觀的一面。
我國有13億人口,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人均資源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請看下面這組數字:
◎我國陸地面積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占有量卻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
◎我國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總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礦產資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
◎我國耕地面積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耕地面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
◎我國河流年徑流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徑流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我國森林面積居世界第五位,但人均森林面積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對此,我們一定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時,我精心組織學生進行了兩次活動。
活動1.“土地專家門診”
假如你是一名“土地醫生”,請針對土地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開出切實有效的“處方”。
活動2.“調查小專家”
按照下表所列項目調查你的家庭用水狀況,然后小組討論交流各種可行有效的家庭節水方法,并制定家庭節水計劃。
制定家庭節水計劃:
我國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霧霾天氣接連發生,環境污染亮起紅燈。對于環境問題,我們可以從分析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入手,與學生展開討論,來揭示國家目前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深層次的環境問題、社會問題,進而啟發學生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否則將是得不償失。為保護環境,我們應該怎么做?讓學生以手抄報的形式展示從自身做起,為保護環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并且做好宣傳。
工業生產中的許多問題也是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那么我們該怎么辦呢?新中國建立以來,為建設好美麗富饒的祖國,各條戰線涌現出許多建功立業的勞模、科技工作者等,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創造了一個個光輝業績,比如石油工人王進喜,值得我們羨慕和學習;被稱為“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畝產1200公斤水稻的優良品種,值得我們驕傲和自豪;神舟十號航天員太空授課,帶領我們向往更美好的“中國夢”。這些對激勵學生報國之志是大有裨益的。
對于當前的初中生來說,僅僅從大道理上說“如何愛國”,可能還很抽象。這就要求我們從小事入手:要真正愛國,就首先要愛家鄉、愛學校。而愛家鄉、愛學校可以從愛護家鄉、愛護學校的環境衛生、一草一木做起。我在地理課中結合可持續發展這幾節的講解讓學生們明白:當前,中國正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等各方面的問題。那么熱愛我們的家園,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更是愛國主義的具體體現。從而引導學生從自身做起,節約用水、愛護花草、不用一次性衛生筷子、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等。
總之,中學地理教科書中,有關愛國主義和國情鄉情教育的內容俯拾即是,它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這些材料,理論聯系實際,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國情鄉情教育,培養學生愛鄉愛國的思想感情,幫助他們樹立為家鄉、為祖國的建設繁榮昌盛而獻身的精神。我們的教學目的也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