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容林
摘 要:在國家教育改革的大環境下,小學德育教育逐步受到了社會上的廣泛關注,在當前小學德育的教材中,大部分的教學內容都與傳統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小學德育教師要能夠以德育內容為主導、歷史事件為框架、文化傳承為根基,逐步構建豐富多彩的小學德育教育新局面。促進學生在小學階段核心素養的發展。本文就來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德育課程的有效結合策略,以便小學德育教師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德育;教學策略
當前學生的核心素養培育已成為教師教學的重點內容,同時小學階段的學生可塑性較強,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培育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階段,所以在小學德育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感悟傳統文化的精髓,開闊學生學習眼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與修養,逐步為核心素養的培育奠定基礎。小學德育教師要重視當前傳統文化的融入策略,逐步讓傳統文化在小學德育教育中發揮最大的教學價值。
一、結合傳統文化經典故事,提高學生道德品質
在我國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典故和神話故事,所以教師在進行小學德育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歷史典故與神話故事中的德育元素,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的培育,這樣可以讓學生以傳統文化中的主人公為榜樣,修正自身的言行舉止,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1]。
例如,在進行學習有關文化禮儀相關的教學內容時,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基本的文化禮儀,如握手、坐姿、站姿、待人接物等等,進一步樹立自尊、自愛,注重儀表的意識,培養學生禮貌待人、尊敬師長的態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可以運用多媒體來播放《千里送鵝毛》《楊香扼虎救親》《孟子休妻》《張良拜師》等不同的傳統禮儀小故事,并讓學生針對故事中的情節進行分析與討論,分享故事中的主人公身上有哪些品德。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來學習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相關內容,并讓學生結合自身的行為舉止以及學習的傳統禮儀小故事,來討論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另外,教師還可以結合故事中的人物特點,開展角色扮演活動,這樣更能夠幫助學生感悟故事所蘊含的哲理,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提高自身道德品質。
二、結合傳統節日中的文化,加強學生的德育底蘊
在當前的傳統節日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小學德育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傳統節日中的文化,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逐步提高學生的德育底蘊,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為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當前大部分學生都已熟悉我國的傳統節日,但對少數民族傳統節日以及傳統節日中的文化內涵了解不深,所以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可以趣味性的方式來呈現傳統節日中的文化內涵,這樣可以有效加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了解,提高自身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學習有關我國民族文化這部分的教學內容時,教師要讓學生能夠了解我國的56個民族,能夠了解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提高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懷,為我國的民族團結作出應有的貢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出示漢族、滿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結合自己感興趣的節日進行探究活動,在探究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飲食、習俗、由來、服裝等不同方面開展探究,并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匯報,加強學生對我國各民族燦爛文化的理解。其次,教師在多媒體上呈現不同少數民族的節日習俗,讓學生以搶答的方式進行回答,回答正確的學生可以得到教師的獎勵,加強學生對各民族傳統節日的了解。另外,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來播放周總理參加傣族人民的潑水節的相關視頻或圖片,并提出問題:為什么日理萬機的周總理會去參加這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呢,學生進行思考后,教師進行總結,進一步幫助了解加強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團結的重要性。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自主針對自己喜歡的少數民族進行深入探究,在下節課上課時與其他學生進行分享,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讓學生了解傳統節日中的文化,逐步加強學生的德育底蘊[2]。
三、結合物質文化遺產,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教師在德育教育過程中應結合物質文化遺產,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首先,教師可以根據當前的教學內容,結合當地的手工藝品,來感受我國傳統文化中古代人民智慧,進而能夠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其次,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當地的博物館去進行參觀,了解博物館中文物背后的價值與意義,感知弘揚傳統文化,提高文化保護意識是當前每一名小學生應盡到的義務與責任。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來學習當地的民俗、民風,在學生了解和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促進自身核心素養的發展。
例如,在學習有關零花錢相關的德育教育內容時,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學習能夠養成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良好習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可以多媒體來展示我國從古至今錢幣的形式與所代表的含義,讓學生了解錢幣的由來。其次,教師可以展示出古代錢幣相關的手工藝術品的相關圖片,讓學生進行賞析,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另外,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博物館去參觀歷史文物,邊參觀、邊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參觀感受,同時,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去參觀抗日文化紀念館,觀看抗日英雄的草鞋、補丁衣服等等遺留下來的物品,讓學生通過學習意識到勤儉節約的重要性。最后,教師可以結合當地的藝術表現形式,開展以勤儉節約為主題的表演活動,這樣可以將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與學生德育教育有機結合,讓傳統文化更富有現代教育價值[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傳統文化與小學德育課程相結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德育教育質量,所以小學德育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故事、傳統節日以及物質文化遺產等不同方面,逐步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德育底蘊,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不斷為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宗慧敏,王帥. 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小學德育相結合[J]. 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1,(12):67-68.
[2]李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德育的策略及意義[J]. 第二課堂(D),2021,(10):85-86.
[3]顧新娟. 小學德育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及策略[J]. 求知導刊,2021,(34):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