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慶 葛海洋




摘 要:先秦時期,滕州地區方國林立。作為國之重器,青銅器再現了滕州地區的青銅輝煌與朝代盛衰。滕州市博物館館藏青銅器6500余件(套),包括食器、酒器、水器、兵器、車馬器、工具、雜器等,器類豐富,造型精美,具有極高的學術意義和鑒賞價值。為彰顯滕州厚重多元的青銅文化,講好滕州故事,故策劃此展覽。
關鍵詞:青銅器;陳列空間設計;讓文物“活起來”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7.014
0 引言
滕州市博物館是集歷史、藝術、人文為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現代化地方博物館,新館于2020年12月31日正式開館,現有藏品52609件(套),涵蓋了從新石器時代到夏、商、周各個歷史時期,青銅器收藏量居全國縣級前列,省內首位。現以滕州市博物館青銅器專題展廳“赫赫青銅”為例,探究博物館陳列空間設計。
滕州市博物館館藏青銅器6500余件(套),包括食器、酒器、水器、兵器、車馬器、工具、雜器等,器類豐富,造型精美,具有極高的學術意義和鑒賞價值。為了彰顯滕州厚重多元的青銅文化,講好滕州故事,故策劃此展覽。
1 “赫赫青銅”陳列展覽策劃
在陳列展覽策劃的過程中,應使整個展館陳列緊緊抓住滕州歷史文化發展脈絡,結合建筑空間特點,并嚴格按照陳列大綱來進行設計。展覽以歷史脈絡為主線,彰顯滕州地區悠久的歷史文化;以文物為主體,“讓文物說話”,講歷史故事;以觀眾為中心,科普與互動體驗相結合,突出展覽的參與性、趣味性;以現代多媒體手法為依托,創新陳列形式,借助多樣式展柜、展具進行立體展示。
2 “赫赫青銅”陳列展覽內容
“赫赫青銅”展廳面積1233平方米,展線長187米,展品匯集全館青銅重器,展出青銅食器、酒器、樂器、水器、兵器、車馬器、雜器共686件,其中珍貴文物56件,構建了較為完備的實物載體。各單元文物以時代為序組合展示,層次清晰,并結合場景再現,讓文物“活起來”。
展覽由“禮”“樂”“食”“兵”四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的具體展覽內容如下:
第一單元“禮—禮儀之邦”。商周時期,祭祀成為王朝和方國的頭等大事,禮儀活動在這一時期盛行。青銅禮器作為祭祀的重要載體,出現了樣式和數量的固定組合,產生了青銅禮器系統。
在展覽中使用大型展臺集中展示了38件青銅鼎,同時還展示了商代中期祭祀器物組合,還有商代晚期祭祀器物組合和西周祭祀器物組合。圖文版面詳細展示了館藏商周青銅器的主要器類、青銅器的主要紋飾以及列鼎制度。
第二單元“樂—金石之聲”。我國傳統樂器的制作材質分為金、石、絲、竹、匏、革、土、木,其中鐘為金質,磬為石質,為商周時期最重要的樂器。鐘有镈鐘、鈕鐘,磬有特磬、編磬,形制相同,大小遞減,樂工以木槌敲擊不同的部位,發出高低樂音。鐘聲悠揚,磬音清越,是為雅樂。樂以斂容,以成禮,為禮樂制度的發軔期。
第二單元展示了一組莊里西遺址出土的編鐘、編磬,圖文版面展示了編鐘、鈕鐘、镈、編磬、一鐘雙音等,還有文物各部位名稱示意圖等相關內容。
第三單元“食—鐘鳴鼎食”。在鼎、簋、簠、盨等飲食器的排列及美味之后,還有鐘、磬等樂器的演奏,成為鐘鳴鼎食的宴饗之禮,從這些器物中可以管窺商周貴族的生活場景。
此單元展示的文物數量較多,以器物陣列展示了酒器、食器、水器,在展廳南北中軸線中心區域,以“不簋”為中心放置精品文物展柜,重點展示館藏重器13件。圖文版面展示了酒器、食器、水器等器物介紹,以及清代《愙齋集古圖》、沃盥之禮。
第四單元“兵—金戈鐵馬”。兵器是我國戰爭史研究的重要實物資料。商周時期,戈、戚、矢鏃等青銅鑄造的兵器已經大量使用,種類、數量逐漸增多,真實反映了當時殘酷的戰爭狀況。馬車是商周時期戰場廝殺的重要載具,相傳是薛之先祖奚仲發明的。滕州前掌大遺址發掘出了5座商末周初階段車、馬合葬的車馬坑,馬車結構基本一致,均由一轅、一衡、雙軛、一軸、一輿、雙輪等主要部件構成。
這一單元在文物方面展示了大量館藏兵器和車馬器,圖文版面展示了滕州出土兵器、車馬器情況及器物介紹。
對于“赫赫青銅”陳列展覽說明牌的內容,根據最新學術成果對古滕、薛、郳等諸侯國青銅器進行重新鑒別、確認。另外,諸如青銅、青銅敦的命名和弓形器的用途以及時代分期等,采納了2018年12月出版的《中國出土青銅器全集》最新研究成果。
3 “赫赫青銅”陳列展覽形式設計
吉金乃國之重器,是禮制的象征。在藝術表現和展館色彩把握方面,展廳的墻面、地面、場景和諧統一,融為一體。展館空間突顯莊重之氣、幽雅之韻,展線順暢,一氣呵成,展板、展具、展架和展簽設計制作充分利用青銅元素,既協調一致又相互映襯。整體空間用青綠色為主色調背景,重點展示區域采用獨特的展示手法,襯托展品的珍貴和神秘。
序廳部分,一級題板采用陰線刻青銅紋理作為背景,上面襯以玻璃鏤空雕刻的滕侯鼎圖案,上部使用滕州出土的青銅面具作為點綴,前部突出展廳的標題“赫赫青銅”四字,使用篆體發光字制作,右側以背景燈箱鑲嵌發光字制作前言。
進入展廳第一單元“禮—禮儀之邦”,首先天圓地方大型展臺(圖1)引人注目,以樓體四根方柱中心空間制作大型展柜,將38件青銅鼎集中展示其中。展臺設置了三層臺階,通過坡道上下,上部制作圓形紗幔,頂部使用深邃色,以圖形燈點綴星空效果,寓意天圓地方。樓體方柱采用仿青銅圖騰雕刻裝飾,與場景渾然一體。墻面背景制作大面積星空噴繪,以襯托整體效果,吸引觀眾穿越其間。
天圓地方大型展臺四周使用入墻展柜展示本單元其余3組重點展品,這3組祭祀器物組合與中心展區的鼎彼此呼應,共同凸顯出本單元的主題—“禮”。
第二單元“樂—金石之聲”在中心展區北側,制作地臺整體抬高,借助原有樓體方柱制作宮殿墻柱造型,上部復原宮殿屋檐,柱間使用玻璃封閉形成大型展柜,放置成套出土的編鐘、編磬,兩側為樂器演奏互動區,復制了一套(13件)石編磬用于與觀眾互動。整個宮殿造型展區墻面背景使用畫像石元素創作的演奏畫面,背景播放的音樂為中國廣播藝術團民樂團使用館內的這組編磬演奏合成的《師襄弄磬》,使展品場景化展示。編鐘、編磬采用實木制作的展架進行吊裝,展架的樣式根據文物的年代制作,盡力還原當時的情景,文物與展架采用高強度的繩子連接,并在繩子與文物接觸位置放置硅膠墊保護文物。通往地臺兩側坡道的墻面,放置相關文物展板,更加有助于觀眾參觀與了解文物(圖2)。
第三單元“食—鐘鳴鼎食”在中心展區南側,因青銅器數量多,使用連續展柜的形式把展品按功能分組進行陣列式密集展示,采用小展托,在保證文物安全性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小展托對文物展示效果的影響,同時采用波浪形高低差的設計,使沿墻通柜展示錯落有致,整體效果更加生動、立體。其后配以器形及功能說明的圖版,使觀眾參觀一目了然。
整個青銅展廳的中心區為本館精品重器半獨立展陳空間,中心展區頂部使用張拉膜燈箱虛擬分割出相對獨立的空間,放置精品文物展柜,其中重點展示滕州市博物館館藏重器不簋,兩側使用通透展柜展示13件館藏精品,便于觀眾360度觀看(圖3)。
本單元陳列講究“陣列之勢”與“對稱之美”。展品陳列場面既震撼又不乏美感。同時,館藏重器重點區域重點展示,以滿足觀眾對質與量的美好追求。
第四單元“兵—金戈鐵馬”,此單元展示兵器、車馬器約550件。由于文物種類、數量較多,樣式大小不一,按照其各自的特點分類,以擺放式組合、立面式組合、復原式組合等多種不同的展覽形式進行展示。戈、戟、劍類青銅器采用立式陳列,展托后部與展柜背板連接,文物采用小亞克力柱及魚線進行固定,在保證文物安全性的同時減少對文物展示效果的影響。展品密集排列營造出肅殺的氣氛,這也符合此類文物的特質。
在展區最西部利用凹入空間制作征戰場景,以繪畫、置景結合復原作戰車馬制作出宏大的戰爭場面,頂部吊掛制作紛飛的羽箭,配合戰場音效,使場景烘托更加生動。
在展廳結尾區設置互動,如金文書寫、釋讀(圖4),整體空間三面制作竹簡擺放,地面通過燈光投射金文文字光斑烘托氣氛,中間放置操作臺,觀眾可以使用觸摸屏進行互動,其后部為投影顯示,操作臺書寫好的內容,觀眾亦可通過二維碼掃描下載到手機中保存留念,寓教于樂,以文育人。
互動區對面為“文物標本室”,以倉儲式庫房形式的展柜集中擺放青銅器,豐富了展線上的青銅器數量,便于觀眾研究和觀看。
“穿越過去”,讓文物“回家”是“赫赫青銅”展覽的亮點。展廳打造了天圓地方大型展臺、宮殿建筑、樂器演奏、“金戈鐵馬”等場景,運用了模型、道具、仿制品、投影、科技互動等大量的輔助展品,共計1819件,極大地豐富了陳列展覽,完善陳列布局,烘托主題,更好地溝通展品與觀眾之間的關系。
燈光系統根據展品及展板點位分層次做重點照明,使展示內容清晰柔和地呈現給參觀者。另外,在空間中加入燈帶、燈箱等氛圍照明,使展覽空間層次更加明顯,各方面元素的有機結合,使呈現出的展廳空間達到形式設計與內容設計的完美銜接。
4 “赫赫青銅”陳列展覽空間規劃
整個展廳空間規劃采用點線結合的形式,展線順暢,重點展項、重要文物、重點區域布局合理,成為整個展廳的亮點。大型展臺、陣列展柜、大型宮殿場景、金戈鐵馬場景的布置考究、合理,整個展館氣勢恢宏,而又不失高雅穩重,參觀路線流暢舒適。
對于展覽空間的規劃要充分考慮建筑空間實際情況,合理利用空間優勢,規避建筑結構對展覽的影響,最大化地利用建筑空間,拉長展線。在展覽流線滿足方便順暢的基礎上,做到有疏有密,調節觀眾的參觀情緒,緩解參觀疲勞。此外,博物館公共空間設置了導覽臺、游客休息區、文創商店等服務設施,來滿足觀眾需求。
5 “赫赫青銅”陳列展覽的制作維護
本展覽制作科學嚴謹,嚴格按照環保、安防、消防要求及國家相關規范,使用環保材料。展柜、展墻、展架及燈具的設計與選用充分按照國際上的先進標準,選用環保材料,對重點、亮點部分文物適當進行防護。
展覽所涉及裝修工程、水電工程、消防工程等,均嚴格按照國家現行施工標準、驗收規范及相關圖紙組織施工,確保展覽符合建筑工程、裝飾工程、環保、安防、消防要求以及國家其他相關規范,工程質量達到“合格”的驗收標準。
展覽維護方面,針對展覽制訂了展品保養維護計劃,考慮到不同文物對環境因素的敏感性不同,采用機械與非機械控制技術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展柜內部對微環境的監控,包括對溫濕度、光照、紫外線、二氧化碳、有機揮發物等的實時監測。
溫濕監測設備,監控主機應由專人負責檢查維護。所有珍貴文物展柜都要安裝恒濕設備,并更換原設備排水儲水器具,增加密閉性,防止水分隨意揮發。由專職人員每周檢查并記錄,恒濕設備應及時加水,確保設備運行正常,場景所使用有機材料,要全部經防霉防蟲處理。
6 “赫赫青銅”陳列展覽導覽服務
配備一整套多媒體語音導覽系統,其中包含耳掛式導覽機系統,以供觀眾租用,使用中、英、俄、日、韓五種語言,滿足不同觀眾的參觀需求。通過使用基于DMX512協議的多通道系統以及無干擾無線團隊系統,讓游客擁有滿意的觀展體驗,提升了博物館的文化服務形象。
在觀眾入口處設置導覽服務臺,引導觀眾參觀,推出微信導覽功能,游客使用隨身攜帶的手機即可完成導覽的智能化。滕州市博物館宣教部還提供人工講解服務,招聘了一批志愿者講解員,在開放日整點提供免費講解,包括中小學生集體參觀免費講解、特殊人群免費講解。
7 “赫赫青銅”VR虛擬展覽
滕州市博物館網上展館主要建設內容為360度虛擬展覽即全實景虛擬展覽。在展覽工程建成后,對整個展陳空間進行數字采集,經后期的三維全景制作軟件進行拼接、輸出而生成的數字展示系統,虛擬現實感強,展覽效果如身臨其境。應用航拍技術,將整個館的建筑場景、風貌、模型、地理位置等都充分展現出來,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沖擊力。
滕州市博物館虛擬展覽結合展覽及文物展品的特點,采集文物約500件,運用了虛擬展示、交互互動等技術,不僅使觀眾身臨其境,還延展了線上觀展體驗的交互性和豐富性,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虛擬展導覽方式多樣且精準,提供了現實空間維度、虛擬空間維度、展品維度等多種導覽方式。觀眾可選擇與現實行進路線一樣的導覽方式,也可在導覽地圖中定位到任意想前往的展覽點,觀眾通過手機或PC端能夠便捷流暢地遠程參觀展覽,實現了參觀形式的多樣化。
滕州市博物館所藏青銅器數量宏富,鑄造精美,堪稱海岱地區的代表。歷經3000余年歲月滄桑,曾經的金光燦爛變為如今的藍綠斑斕,這也是這類器物從輝煌到沉寂的寫照。“赫赫青銅”陳列展覽以時代為序、功用為綱,各單元相得益彰,融合呼應,層次清晰,并結合場景再現,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讓文物“活起來”。此展覽是目前山東省內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青銅器專題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