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敬剛
? 1960年代,一個響亮而又深入人心的名字傳遍大江南北。他就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人民公仆焦裕祿。50多年后,在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靈山衛街道傳頌著一個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被人們親切地稱為“焦裕祿式最美村官”,他就是原青島市黃島區靈山衛街道北窯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玉剛。
參選村主任
? 少年時的張玉剛與許多同齡人一樣,在青島市黃島區靈山衛鎮北窯村這個偏僻封閉的山村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貧瘠的山嶺薄地上收獲著微薄的希望。新時代的春風喚醒了北窯村的山山水水,也喚醒了張玉剛那顆不甘于貧窮的心。初中畢業后,年僅17歲的張玉剛就跑出來討生活,因為聰明而又能吃苦,很快就富了起來。2002年,27歲的張玉剛已經資產過百萬。
? 就在生意風生水起的時候,他作出一個令許多人都難以理解的決定——回村參選村主任。當時的北窯村全村100多戶、300多口人,只有100畝薄地和1000畝荒山,“看坡一片黃,土地不長糧,戶戶吃救濟,老人守破房”。為啥放著自己大好的生意不做,回來受苦受累?因為在他的心中始終懷揣著“致富不忘鄉親”的夢想。
? 上任后,張玉剛馬上盯住了村里的老大難問題——吃水。因為地處小珠山深處,北窯村一直沒有通上自來水,村民每天都要往返十多里路挑擔吃水。要在村里打井,通自來水,談何容易?張玉剛和村委班子商量后,決定組織村民出工,由村委擔保,以他個人名義貸款,解決資金和勞動力的問題。于是,他東奔西走,從銀行貸到了12萬元。工程開工了,打深井,建水塔,水管鋪到了每家每戶。其間,因資金不足,張玉剛還拿出了自己做生意積攢下的20萬元。兩個月后,北窯村人終于吃上了自來水。
? 2004年,青島西海岸招商引資如火如荼,城區廠房的租金一路飆升,很多經營者都在尋找相對廉價的廠房。張玉剛瞅準了這個機會,協調施工方先行墊資30萬元,利用村里廢棄的碎石場,建成了廠房。進山路不好走,招不來商,他就帶領黨員干部,起早貪黑,硬是一錘一鎬、肩扛手抬,整平了500多米的山路,吸引了5家企業入駐,為村集體每年增收10多萬元。
他還和鄉親們商議,獲利金額除部分用作村里必須的支出外,其他收入全部再投資建廠房。就這樣,從2005年建起第一批廠房到2009年村莊整體搬遷前,北窯村通過“滾雪球式”的發展,先后建起了27000多平方米的廠房,2009年村集體收入已經突破500萬元。鄉親們開始對這個新上任的年輕人刮目相看。時任村支部書記王本福也十分賞識這個小伙子,于是主動讓賢,推薦張玉剛當上了村黨支部書記。
? 當年,焦裕祿為蘭考人民除掉了內澇、風沙、鹽堿“三害”;而上任伊始的張玉剛憑著一股執著的韌勁,連打三場硬仗,啃下了吃水、筑路、建廠三塊“硬骨頭”,點亮了駛向未來的航程。
舍小家顧大家
? 2009年,北窯村遇到一件大事,因小珠山旅游度假項目占地,北窯村需整體搬遷,要與周邊的幾個村莊集中異地安置,建設集聚型的珠山文苑社區。
? 拆遷,對于每戶村民來說都是天大的事。拆遷補償政策能不能接受?過渡期間出去租房有沒有困難?為了做通大家的思想工作,張玉剛逐一進戶了解情況,三天三夜幾乎沒合眼。
? 村民高緒岐,2007年剛剛斥巨資蓋起了三層樓房,并進行了豪華裝修。但按照當時政策,只能給他30多萬元的補償款,遠低于他的先期投入。起初,高緒岐接受不了,張玉剛就一次次登門做工作,磨薄了嘴,跑細了腿。“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高緒岐最終被他說服了。
“他為村莊發展付出了那么多,我也不能不顧全大局。雖然當時確實挺心疼,但后來聽說張書記帶頭把他爺爺的三間房無償拆除了,沒要任何補償。將心比心,我也沒啥好說的了……”高緒岐如是說。原來,張玉剛家有三間老屋,按規定可以補償一套樓房。但為了帶好拆遷這個頭,張玉剛主動放棄了補償,拆除了老屋。與張玉剛犧牲的利益相比,一點裝修費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高緒岐馬上在拆遷補償協議上簽了字。很快,村里的其他幾個“釘子戶”也被感動,拆遷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 從開始簽署協議,到舊村拆除,北窯村用了不到兩周時間,而且協議簽字率達到100%,成為同一批啟動拆遷的村莊中進展最快的。
? 2011年底,珠山文苑新社區建成時,面積相當的安置房有套二、套三兩種戶型。住慣了大瓦房的村民都喜歡一家三代同處一室的居住方式,因此抓鬮時抓到套二戶型的村民產生了不滿情緒。張玉剛母親陳汝香回憶說,在那段日子里,平時忙得很少回家的張玉剛回家的次數突然開始頻繁起來,原來他是想勸說父母將自己家抓到的套三戶型讓出來。開始,老兩口堅決不同意,通過公平合法程序獲得的利益憑什么要無償讓給別人?面對年邁的父母,張玉剛苦口婆心地反復勸解,終于做通了兩位老人的工作,最終將帶有電梯的套三高層戶型主動讓出,搬進了沒有電梯的套二多層樓房的頂樓。在張玉剛的帶動下,村里的其他黨員干部也積極配合,很快就讓出了17套套三戶型,讓套二戶主抓鬮置換。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北窯村全體村民喜遷新居,但漂亮的新社區里卻沒有張玉剛的房子——他一家三口一直租住在社區外的一處簡易房內。
? 在搬進新居的同時,村民的集體福利也日臻完善,每人每月30斤糧食、1升花生油、40元副食補助,醫療、養老等各項保障健全,6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還能多領100元的補助。僅2012年,全村各項福利支出就達26.6萬元。
? 2013年春節前,一次偶然的查體,張玉剛被查出罹患肝癌,并已進入晚期。從確診到離世,只有短短111天。在這最后的時光里,張玉剛惦記的既不是家人,也不是自己。生命的最后的三天里,街道干部、村民、親戚朋友來看他;清醒時,他始終微笑面對,極力把工作交代清楚,安慰大家不要傷心。
? 2013年5月7日,張玉剛離世前的最后幾個小時,前來病床前探視的黃島區靈山衛街道黨工委書記劉學宏含淚詢問:“玉剛同志,你還有什么需要囑托的嗎?”張玉剛回答:“村里在濱海街道那邊的廠房,已完工了三分之二,請辦事處幫忙建好剩余部分,并找到合適的公司出租出去;再就是月亮湖的項目,框架協議已簽訂,后續工作請辦事處幫村里完成。”劉書記哽咽著告訴記者:“實際上,我當時是想問他對家里、對妻兒、對老人還有什么牽掛。但他卻只字未提……”這就是一個共產黨員、村支部書記在彌留之際對組織上的最后要求。
? 2013年5月9日下午1時許,黃島區靈山衛街道珠山文苑社區內,搬遷安置至此的北窯村村民紛紛涌上街頭,滿懷哀慟地送他們的好書記最后一程。運載張玉剛遺體的靈車圍著美麗的社區轉了三圈。村民們說,我們想讓這位好書記再看一眼他生前工作過的地方,看一眼他所牽掛的一草一木。靈車上懸掛著的遺像里,張玉剛面含微笑,既像有新的想法要與大伙兒商討;又像側耳傾聽,一如往常地跟鄉親們議事理、嘮家常……
? 究竟應當如何“踐行群眾路線”?張玉剛生前接受記者專訪時曾經這樣說過:“我的學歷不高,也不是很聰明。但我覺得作為一個村支書,應該心里時刻裝著群眾。給他們出主意,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得到更大的實惠。”這平凡而又樸實的話語不正是對“踐行群眾路線”最為精湛的詮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