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大戰爆發似乎并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般復雜:一群誤闖禁區的動物、一枚造價不足一美元的芯片失靈等小事故,都曾險些釀成可能導致人類滅絕的核戰。核戰的發生其實很可能是無意中的事情。
黑熊引發危機
1962年10月25日晚,一輛卡車風馳電掣般地闖入美國威斯康星州某機場的一條飛機跑道上,要阻止一架飛機起飛——剩下的時間不多了。短短幾分鐘前,位于明尼蘇達州的杜魯斯地區指揮中心的一名國民衛隊士兵瞄到了一個陰影,這個陰影正試圖爬上指揮中心的外墻圍欄。衛兵隨即對陰影開槍,并發出警報。當時,他擔心有可能是與蘇聯有關的襲擊;隨后,區域內的所有空軍基地瞬間都拉響了入侵警笛。
情況在極短的時間內火速升級。一名附近空軍基地的值守人員在慌亂之間錯按了按鈕。基地內的飛行員聽到的不是一般性的安全警示,而是命令他們緊急升空的緊急安全警報。隨后,現場火速行動起來,飛行員們各自奔向戰機準備升空,而他們的戰機上都搭載著核武器。
當時正是古巴導彈危機時刻,每個人繃緊的神經都已瀕臨崩潰邊緣。當時,整個世界都明白,美蘇兩國只要一方發動襲擊,就可能導致無法收拾的局面。
不過,這次鬧出如此大動靜的其實并不是一個偽裝的敵人,那個在空軍基地圍欄附近鬼鬼祟祟的家伙估計是只黑熊,而上述一切最終都是一場虛驚。
但是,附近基地的空軍中隊對此全然不知。他們得到的命令是這不是一次演習。當飛行員們穩坐駕駛艙內時,每個人都堅信第三次世界大戰終于來了。
最終,還是基地的總指揮發現了問題。一名反應速度極快的軍官趕緊跑出來,開上卡車把已經進入跑道的戰機截了下來。
今天的人們似乎早已忘卻了1960年代曾彌漫全球的核戰恐慌。人們把對未來的擔憂轉向到了諸如氣候變遷等議題,而忘記了世界上還有大約14000枚核武器,加起來至少可以直接毀滅約30億人口,引發核冬天,讓地球物種滅絕。
22次核戰警報
據信除了一開始講述的美國機場“黑熊事故”之外,自核武出現以來,人類至少22次曾與核大戰擦肩而過。很多毫無關聯的事件,如一群飛舞的天鵝、月亮、電腦的小差錯或是宇宙間的異常天氣等,都有可能引發核戰。比如,1958年,一架飛機陰差陽錯地把一枚核彈扔到了一家人的后花園里,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那里散養的雞群遭了殃。最近的一次糗事是在2010年,美國空軍突然暫時喪失了與50枚核彈的聯絡,這意味著,如果這些核彈自動發射的話,美軍既無法探測到,也無法阻止。
現代核武器不僅造價昂貴,而且技術尖端且復雜,美國為其在2019-2028年的核打擊能力制定了4970億美元的預算。過去歷史上發生的故事已經再明白不過地告訴我們,人類為其設計的嚴密安管措施只需一個失誤操作,或野生動物的好奇闖入,就可以輕易打亂。
1995年1月25日,時任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差點成為人類歷史上首位啟動“核按鈕手提箱”的國家領導人。俗稱“核按鈕手提箱”的皮箱里,藏有實施啟動核彈的指令和發射技術。
? 當時,葉利欽方面的雷達監測員發現一枚火箭從挪威海岸邊發射升空,目睹這枚火箭的發射讓他們惴惴不安。這枚火箭的目的地是哪里呢?會不會用來攻擊己方?“核按鈕手提箱”就在身邊的葉利欽慌忙召集他的高參們,商量是否要對此發起反擊。在僅有的幾分鐘可供商量的時間里,他們了解到這枚火箭是飛向大海的,不是一次襲擊。
事后證實那不是一次核打擊,而是一次科學試驗,那枚火箭是用于研究極光現象的。挪威科學家對引發了這么一場大亂子感到很困惑,因為這次發射計劃早在一個月前就已經公開宣布了。
問題的關鍵是,無論一次核打擊是由于信息不對稱,或者真實的目的就是用于攻擊,一旦核彈升空,這個過程則不可逆轉。曾在美國總統卡特任期內擔任國防次長,并在美國總統克林頓任期內擔任國防部長的佩里說:“如果當時對這個錯誤警報作出誤判,那將無意間啟動了一場核戰。”
預警系統誤判
究其原因,目前有可能造成誤判的預警系統都是冷戰時期制訂的。鑒于真實的核打擊將不可避免地命中目標,為了避免眼睜睜地看著敵人的核導彈擊中目標,這類預警系統用于在自己的核武庫受到攻擊前能早期研判,并對敵方發動報復性攻擊。
造成虛驚的主要因素通常有兩個——技術或人為因素。或者,如果我們太不幸,這兩個因素還會同時出現。一個經典的技術故障案例就發生在1980年代,當時佩里是時任美國總統卡特的屬下。
佩里說:“那可真是一場驚嚇。”
某日下午3點,他接到一個電話,美國防空總指揮中心告訴他,監測電腦發現200枚從蘇聯直接發射出來的導彈正飛往美國。但所幸的是,在和佩里通話的時候,指揮中心已經意識到這不是一次真實的襲擊,而是一次電腦故障。
佩里說:“他們實際上在打給我之前就給白宮通了電話,他們打給總統進行匯報。當時接電話的是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
佩里還說,所幸的是,他們在叫醒總統前又等了幾分鐘,在那幾分鐘內他們又得到了最新情報,那是一場虛驚。但如果他們沒等,而是馬上直接叫醒卡特總統的話,當今的世界可能就會翻天覆地。
佩里說:“美國總統有發射核武器的絕對權力,他也是發動核武的唯一人選,只有他一人能行使此權力。”這一鐵律自杜魯門擔任總統時就開始實施。
其實,很多國際組織和專家都已指出,把這么大的權力交給一個人負責是一個重大風險。佩里說:“過去就有很多這樣的案例,比如,總統喝醉了,或者剛服用了對判斷力有抑制作用的藥物,他還有可能患有精神疾病。這些案例過去都曾發生過。”
如何避免災難
由于對差錯造成核災難的擔憂,佩里日前與他人共同出版了一本名為《按鈕——新核武競賽和自杜魯門到特朗普的總統權力》的書。這本書的另一作者是一家防止核擴散的慈善組織犁頭基金會負責人湯姆·考林納。在這本書中,兩人列舉了目前核武監管中的缺陷,并提出了一些解決辦法。
首先就是取消此事僅由一人決斷。發射這類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決定應采取民主方式,這樣就過濾掉由于精神狀態存在缺陷而對決策產生的影響。就美國而言,這需要通過眾議院投票表決。
考林納說:“反擊一定是在得到對方發起攻擊的確鑿事實基礎上。永遠不要對一個預警動真格,因為有可能是虛驚一場。”而確信攻擊是真實的辦法就是等被敵方核彈擊中。
其次,佩里和考林納以此促成各擁核國家保證只有在受到核打擊的時候才動用核武,并永遠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最后,兩位作者認為,各國均將在徹底放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方面受益。究其原因,就是陸基導彈很可能會被來襲的核彈摧毀,而且陸基導彈在可疑攻擊沒有確認前,是最有可能被倉促部署的。
還一種可能就是在襲擊被最終確認為虛驚后,賦予核彈自毀功能。考林納說:“有趣的是,這種方法在導彈試驗時被廣為使用。”他說:“試驗導彈偏航就會自毀,但我們從來沒有把這項技術用于部署的導彈上去。其實就是害怕對手能破解并遠程遙控,最終讓核武失效。”
由于人類越來越依靠復雜的電腦運算,業內人士越來越擔憂黑客、病毒或人工智能將有朝一日發動核戰。考林納說:“我們相信由于網絡襲擊風險愈來愈高,假警報發生的概率大幅增加。”比如,一個控制系統可能假裝分析有導彈來襲,但這會迷惑國家元首,由此按下核按鈕發動反擊。
(摘自《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