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向群
范本呈現
標本兼治,涌流更多正能量
桂從路
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空間激濁揚清,則精神家園正能量充沛。一段時間以來,網絡謠言、網絡暴力等問題成為污染網絡生態的頑瘴痼疾。或是借助網絡熱點挑動網絡對立,或是肆意制造謠言,或是躲在鍵盤后面施放“冷箭”,或是發動人肉搜索侵害隱私……網絡暴力不僅給當事人帶來身心傷害,更毒化網絡風氣、污染網絡生態、降低網絡格調,讓每個網絡參與者深受其害,特別是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
有人說互聯網時代最稀缺的是注意力。的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關注的焦點、接受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影響網絡生活質量。從這個意義上說,互聯網陣地上正能量充沛,負能量的空間就會被壓減。具體到網絡暴力而言,作為一項世界級的治理難題,網絡暴力背后既有錯綜復雜的利益鏈條,也有“唯流量”的內容創作導向,更有畸形價值觀的傳播,這些構成了網絡暴力滋生的土壤。以更廣闊的視野來觀察,治理網絡暴力既是社會治理課題,也是道德文明工程。
治理網絡暴力,需要破立并舉、標本兼治,既切除病灶,也鏟除病根。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的意見》,圍繞“道德建設邁出新步伐,網民思想道德素質明顯提高,向上向善、誠信互助的網絡風尚更加濃厚”等目標,作出了重要部署。近年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培養文明自律網絡行為、豐富網絡道德實踐,推動網絡暴力治理不斷從治標向治本邁進。例如,開展“中國好人”網上評議,有效弘揚網絡文明;組織開展“青年網絡文明志愿行動”,積極發出“青年好聲音”。這些文明創建的品牌活動,廣泛凝聚起向上向善的社會共識,體現了標本兼治的政策導向,必將不斷提升治理網絡暴力的成效、建設網絡文明的質量。
往深層次看,網絡暴力時有發生,也體現部分網民的網絡素養不高,適應互聯網發展的網絡道德、倫理有待進一步培育。一方面要持續加大正能量內容建設的力度,讓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成為主流。另一方面也要堅持自律與他律相結合,推進網絡素養教育,引導廣大網民尊德守法、文明互動、理性表達。與此同時,作為互聯網內容的建設者、傳播者,主流媒體應當發揮引領導向作用,以形式多樣的內容供給、傳播方式提升正能量作品的吸引力、感召力;社會各界也應積極參與,發揮各自優勢、拓展網絡道德實踐模式、壯大網絡正能量的版圖。堅持問題導向、協同發力,才能讓正能量更加充沛、網絡文明蔚然成風。
治理網絡暴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提升網絡文明也需久久為功。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2022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新聞發布會,介紹2022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情況,具體包括10個方面重點任務,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開展“清朗·打擊網絡謠言”專項行動。持之以恒、一步一個腳印,匯聚更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我們必能消除網絡暴力滋生的土壤,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
(選自《人民日報》2022年3月23日)
技法提煉
1.要善于“以問引論”,將思路不斷拓深
追因問果、追本溯源的因果推論,是引導思路不斷向縱深發展,引導說理不斷深入的主要方法。因果論證是就論證而言的,它表現在外部方式方法上;“以問引論”是就思路而言,它表現在內部邏輯關系上。比如這篇文章,作者在論述中,善于提出“為什么”,以此引入深層次分析。無論是對網絡暴力產生的原因,還是對網絡治理辦法的分析,文中都是以問引論,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2.要明確因果地位是相互轉換的,在此時此地是結果,在彼時彼地可能是原因
因果關系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有一因多果,也有一果多因。我們在寫作時要注意這些現象。比如這篇文章,作者挖掘網絡暴力產生的原因時,就考慮到了它的復雜性,對其各方面原因進行了分析,這樣文中提出的解決網絡暴力問題的方法才是全面的。
佳作展示
走出網絡暴力的荊棘
黃涵焱
網絡就像一面鏡子,它反映光明,也暴露黑暗,人們享受其便利,也飽受其困擾。就拿網絡暴力來說,無知、愚昧、盲從、冷漠和自私等人性弱點,往往都在這一現代信息技術的溫床上集聚和放大,形成讓人難以置信的倍增效應。有時候不過是網絡上的輕描淡寫,就能加倍傷害到別人。因此打贏“治理網絡暴力”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迫在眉睫,這不僅事關當事人,也影響到一個民族的凝聚力,更關系到國家的安危。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曾說:“群體中的個人是沙中之沙,風可以隨意攪動他們。”人作為行為群體中的一員,其判斷易受各種外在因素的左右。網民常常被群體的情感所左右,被情緒感染后的網民停止了思考,并且將這種情緒無限放大,最終在被放大的情緒下自覺或不自覺地對那些被設定為“有罪”的道德獵物進行攻擊。
而且這種網絡暴力不斷呈現低齡化趨勢,這根源于新媒體對青少年日常生活的滲透和嵌入,使他們很難區分新媒體中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界限,不能正確認識秩序、規范等。有的青少年甚至認為自己可以“肆意妄為”,最終陷入遭遇網絡暴力和參與網絡暴力的雙重身份。在美國,一位名叫梅根年僅13歲的女孩由于肥胖,遭受許多孩子的嘲笑,甚至在網站上對她進行揶揄、捉弄和攻擊,許多不明真相的少年也參與其中。與傳統暴力不同,網絡暴力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不用見面就可以發生。面對匿名的網絡暴力,女孩無處可逃,無助又孤獨,最終只能用一根繩子了結自己。悲劇的發生讓我們意識到網絡安全的重要性。
為了追求點擊量,網絡媒體一向著力于策劃議題,越有爭議性的議題越有“創意”。他們貫于使用吸引眼球的圖片和驚心動魄的標題,將故事夸大。他們為了流量發布一些荒誕、庸俗的信息,促成網民的恐慌與熱議,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網絡暴力的形成。這不僅會嚴重影響個人生活,而且會加重社會戾氣。
對于網絡暴力問題,“止”不如“治”。作為青少年的我們在拒絕網絡暴力時,首先不能做“網絡施暴者”。當我們在網上肆意發泄自己的憤怒和不滿,隨意辱罵他人獲得心理宣泄時,這些不負責任的謾罵和侮辱不僅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使自己成為網絡施暴者;還會招致“被害者”的回擊和報復,使自己也成為網絡暴力的受害者。因此,我們要做文明網民,給自己和他人營造一個和諧安寧的網絡世界。我們也不能在網上泄露個人信息,因為個人信息可能會暴露自己,從而使自己成為網絡暴力攻擊的對象。與其做網絡中的所謂“強者”,不如成為一個現實生活中的強者。
我們應一起努力拒絕網絡暴力,創造美好未來。
【浙江慈溪實驗高中高三(7)班】
點評
作文開頭簡要概述網絡暴力后提出其引發的社會問題,從而引發讀者思考。作文主體部分,就網絡暴力的原因依次排開,網絡暴力的心理原因,到低齡化,再到網絡媒體的推波助瀾,層層深入,一氣呵成。結尾表明態度,給出建議,首尾呼應,讀來讓人警醒。5D451209-483C-4878-8C53-AC6047BC30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