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薇安
“云想衣裳花想容”,美是古往今來的人們恒久不變的追求。
顧愷之《女史箴圖》中,就描繪了一位嬌柔少婦對鏡梳妝的場景。她的面前是一面圓形的銅鏡,銅鏡的邊上,還散落著形色不一的盒子,里面裝滿了女子梳妝時所用的器具。
“化妝修顏”是古代女性的必修課之一,那時候的女子也像今天的我們一樣,出門必須先化一個美美的妝。
古代女子的生活,或許沒有宮殿與帷幄,卻少不了一方裝納胭脂粉黛的“妝奩”,在花樹香徑的閣樓中,她們“晨起對鏡奩,曉妝點絳唇”,迎接新的一天。
什么是妝奩
《說文解字》中記載:“奩,鏡匣也”“閨房脂澤之器”。簡單來說,妝奩就是化妝盒,是一種可以將鏡子、胭脂、梳子以及各類首飾盡數收納的盛物匣。
李清照曾在詩中將妝奩稱為“寶奩”,可見對其重視程度。那么,如此一款讓女子們愛不釋手的匣子究竟藏著什么呢?
妝奩內的錦繡天地
1.妝粉
用途:妝前打底
俗話說“一白遮三丑”,古時女子也和現代人一樣,在化妝之前必須先涂抹一層厚厚的粉底修飾面容。
最早的妝粉應由米粉所制,雖然它是一種純天然的材料,但它也是有缺點的:附著力弱,不夠松散,需要時常補妝(想象一下,妃子們早上化完妝,還沒等見到皇上,臉上的粉就紛紛開裂了)。
秦漢時期,隨著煉丹術的成熟,鉛粉誕生了。人們發現,這種粉質不僅比米粉更加持久,還特別美白。白到什么程度呢,看一下日本藝伎的臉你就明白了。
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寫道:“夫鉛黛所以飾容,而盼倩生于淑姿。”這里的“鉛”即指鉛粉。可見,當時人們對于鉛粉的依賴以及迷戀。
古代妝粉通常被盛放在漆粉盒中,化妝時,用絲綿制作的粉撲沾染妝粉,涂抹于臉上相應部位。不用時,它們被閑置在妝奩之內,等待主人的“臨幸”。
2.眉黛
用途:飾眉
正所謂“眉清目秀”,古代人愛折騰眉毛是真的。《詩經》中也有關于眉的描寫:“螓首蛾眉,巧笑俏兮,美目盼兮。”想要化好妝,首先要會畫眉,自然就少不了畫眉神器——黛。
“黛”是一種礦石,也稱作“青石”“石黛”,因其質地浮膩,可施于眉,故又有“畫眉石”的雅號。
在廣西貴縣羅泊灣出土的漢代梳篦盒中,曾有一塊已粉化的黑色石黛,不知它曾為多少紅粉佳人粉飾過眉間的嫵媚。
有了眉粉,還需要眉筆。古時的眉筆用細砂巖石磨制成,或用木頭制成圓柱狀,內嵌鐵芯,再在表面涂上一層漆。
畫眉前,先用鑷子修飾眉形,然后將黛放在石硯上磨碾成為粉末,調和以水,再用眉筆蘸取涂抹于眉上。
古人愛眉,溢于言表。卓文君的“遠山黛”流行了千年,“張敞畫眉”也成了佳話,唐朝就有諸多眉形。
3.胭脂
用途:面部、唇部修飾
古代“化妝品”,我們最耳熟能詳的恐怕非胭脂莫屬了,但是胭脂具體是什么呢?
簡單來說,胭脂就是面脂和口脂的統稱。面脂可以理解為我們現在說的腮紅,口脂則對應口紅。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雙層九子漆奩中,就曾發現殘留的胭脂粉末。
據古籍記載,古代的胭脂由一種叫做紅藍花的植物制成。在花開之時,摘取整朵如豆般大小的花朵,放入石缽中研磨出紅色花汁,提取,再配合以繁瑣的工藝,制成膏體,放入胭脂盒內存放。
粉面櫻桃小嘴,還少不了口脂的點綴。口脂的原料——朱砂,是一種紅色的礦物質,研磨成細膩的粉料后混入動物脂膏,具有粘性,易上色。
最早的口脂呈“糊狀”,唐代以后,慢慢被制作成固體的膏狀,放在特制的盒、管內,接近今日的口紅。
古代的口紅色號絲毫不輸當下,光《妝臺記》中就記載了十七種:石榴嬌、小紅春、嫩吳香、半邊嬌、萬金紅、圣檀心、露珠兒、猩猩暈、小朱龍、格雙唐、眉花奴等。
4.花鈿
用途:面部裝飾
如今的很多網紅妝,都會在臉頰或者眉眼處貼一些亮片,起到整個妝面“點睛之筆”的效果。在古代,這種往臉上貼東西的做法,有個專業名稱,即“貼花鈿”。
花鈿是一種用于額前或鬢角的面部裝飾,由金箔片、珍珠、魚骨等材料制成。貼于面頰的花鈿,也稱面靨或笑靨。

“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木蘭辭》中寫道,木蘭在沙場九死一生,歸家后,竟對著梳妝鏡默默地貼起了“花黃”,此處的“花黃”,便是花鈿的一種。
征戰沙場的巾幗英雄尚且對花鈿情有獨鐘,何況是一般愛美的女子呢?在花鈿流行的鼎盛時期,女子們的臉上幾乎貼滿了“奇珍異寶”:金箔、珍珠、銀片、翠羽、貝殼,甚至魚鱗。
化妝品還不夠,梳妝用具也要一應俱全
1.銅鏡
用途:照容
銅鏡是妝奩的最基本配置,因此妝奩也時常被稱作為“鏡奩”。
最早的戰國時期的妝奩多為單層,所有的物品都放置在一起。漢代出土了雙層妝奩,功能有了更合理的分區,上層空間一般置放銅鏡,下層則存放其他的梳妝用品。
到了宋代,雙層奩已演變為了三層、四層乃至五層妝奩,并且還出現了一種帶有抽屜的妝奩,它是由鏡箱發展而來,上方套有淺盤和鏡架,專為置放銅鏡而設計。
清代,妝奩的制作技藝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以前單獨分離的銅鏡被鑲嵌在妝奩內的鏡臺所取代。只需輕輕一啟,便是一面锃亮的鏡子。
浮雕繁縟的銅鏡,曾經映著那個時代女子們的花容月貌。梳罷了妝,她們還要對著鏡子斟酌一番。或是對自己的美貌揚揚自信,或是眷戀如花的年華。
2.梳篦
用途:梳理頭發
古人云:“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古人們對于頭發的打理是很重視的。由此,一種倒騰頭發的工具——梳篦應運而生。“梳篦”,分“梳”和“篦”,齒稀的稱梳,齒密的稱篦,前者用來梳理頭發,后者則用來清除發垢。
梳篦不僅能用,還能戴。自魏晉婦女們就流行將其插戴于發髻之上,至唐更盛。唐代詩人元稹曾形容當時的女性:“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這滿頭都是梳子的形象,真有點難以想象。
從唐代的傳世畫作中,我們看見女子們的梳篦,有的插在發髻前,有的插在發髻后,有的在中間,有的則在兩側,沒有固定的位置,完全是憑心而定。
3.笄簪
用途:固發、裝飾
比起用梳篦點綴頭發,其實我們在影視作品或者是流傳下來的圖像資料中,更常見到的頭飾是笄簪。
“笄”,是古代用于固發的一種裝飾,常置于發鬢處固定挽起的發絲。最初的笄呈圓錐或者長扁條狀,并沒有過于繁復的紋飾。
古時女子插笄,不僅是一種日常,還是一種重要的儀式。《禮記·內則》中記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也就是說,女子滿十五歲時,必須要舉行“笄禮”——由一個婦人給及齡女子梳一個發髻,插上一支笄,禮后再取下。
“簪”,由笄發展而來,秦漢以后才有此稱。除了安發固冠,簪還可作發飾,形式更加多樣,制工也五花八門。
唐代出現了玻璃簪、琉璃簪,宋代的簪子則以金銀珠翠為主并刻有花、鳥、蝴蝶等各式靈奇的圖案,元明清發展了鑲嵌工藝,簪子上也被鑲嵌上琳瑯滿目的珠寶。
妝奩中纖長玲瓏的鬢簪,綰青絲作云髻,不僅僅書寫著一個女子的成長,也為她們嬌俏美麗的容顏,增添一份莊重雅致。
輕啟妝奩,猶如翻開一段塵封的歲月,灑落的小物件,是那些美好的生命曾經鮮活地生活在這世間的印證。
時光飛逝,妝奩前梳妝的佳人已消逝不見,只留下一方方鎏金四溢的妝奩,穿越了歷史的幽香。恍然間,仿佛又看到銅鏡前浮現那些快意明媚的容顏。
那時,她們還年輕。
(源自“國家人文歷史”)責編:何建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