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毓茜 許冰

2022年,李叔同先生逝世80周年,其代表作《春游》作為第一首由中國人自己作詞作曲的三部合唱曲,開創了我國近代合唱音樂寫作的先河,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同時,其本身的藝術價值還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即向當時的學生弘揚了中華傳統文化之美、傳遞了人人平等的價值觀以及對學生審美意識的發展具有啟蒙意義。
音樂審美教育,是借助音樂手段開展的美育活動,是學生在音樂的環境下接受美的欣賞活動,在教學活動中產生美的情感體驗,實現內心對美的追求、完成審美品格的建立。而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則是審美品格建立的第一步。
審美意識不僅能夠幫助青少年分清精華與糟粕,還能夠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同時對其審美標準和審美理念的形成有著深遠影響。因此,審美意識的啟蒙對于青少年正確審美意識的建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李叔同創作的合唱歌曲《春游》融入了其獨特的審美意識,除了歌詞中蘊含的中國意境美外,其還在歌曲中運用了西方創作技法,使用了自然大調式,加強旋律對比色彩,遵循古典和聲進行原則。這樣的旋律不僅給學生傳遞了一種音樂聽感,即通過聽覺建立審美感知,還通過在課堂的教唱和學唱讓學生發現和體會音樂之美。從自律論的角度來說,其從音樂本體出發,通過歌曲結構、和聲配置等方面使學生感受到音樂美,埋下審美意識的種子。從他律論的角度來說,其歌曲中描繪的“梨花淡白菜花黃,柳花委地芥花香”的恬靜景象,帶著某種對未來生活的美妙愿景,更能引起當時身處戰亂的學生們的憧憬,使學生產生對音樂的美好向往。與此同時,這種具有審美意境的古典詩詞也為學生提供了審美方向,該歌詞融合了中國傳統古詩詞與白話文的特點,這樣一種“新舊”結合,使學生不僅能夠較好地理解詞中之意,也為學生提供了充滿藝術美的審美對象,引起學生相應的審美感受,并且還以語言為媒介勾起學生的想象,使學生得到審美體驗,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此外,這樣一種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西洋的創作手法也開拓了當時學生的審美視野,并為其審美意識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可以說《春游》一曲對青少年審美意識的形成具有啟蒙意義。

聽是音樂審美活動的基礎,也是音樂審美活動的核心,歌曲中的旋律、和聲、織體等樂音的物理結構,都為學生提供了音樂審美信息。自從貝內特·雷默在《音樂教育的哲學》一書中第一次提出“音樂教育的本質就是審美教育”后,越來越多的人展開對于音樂教育以及美育的討論,音樂的美育功能也被人們廣泛地承認。[1]《春游》通過感知、體驗、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動,在旋律上直接刺激著學生的聽覺感官,最終產生審美的愉悅感,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審美意識。同時,《春游》一曲作為合唱作品是當時西方流行的歌曲形式,更容易引起學生群體的情感共鳴,對培養學生音樂審美更有優勢。直至今日,審美意識在學校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依舊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沒有審美意識,那么歌曲對于學生而言只是一串伴有音符的文字。因此,在現如今的音樂教育中該歌曲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仍具有一定意義。
《春游》是我國第一首使用五線譜代替工尺譜的三部合唱曲,其歌詞中以畫家視角,描繪了一幅人們在西湖春游踏青的美好畫面,但研究者們對該歌曲描繪視角有著不同看法,譬如有學者曾認為李叔同在歌曲中將視野聚焦于女性,筆者認為其原因可能在于“春風吹面薄于紗,春人妝束淡于畫。”這兩句歌詞,該歌詞中使用的“春風、薄紗與春人”等詞語,以及李叔同詩句中細膩委婉的描寫手法,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到女性溫婉柔和的形象。從這一視角出發,在這樣一首由中國人原創的歌曲中突出強調女性魅力,對于當時的中國來說實屬難能可貴。從這一角度來看,該歌曲具有尊重女性和認同女性社會地位的意義,因此也變相地傳遞著一種呼吁人人平等的價值觀。
對一個國家而言,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會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對一個人而言,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正確的價值觀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正確價值觀是青少年的引路人,也是指路的明燈,如果沒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十分容易誤入歧途。因此,歌曲《春游》的學習對當時正處于“新舊交替”的學生來說無異于一個黑暗中的燈塔,能夠引發學生的感悟,引導學生構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而感悟出生命的真諦。目前,該歌曲收錄在我國中小學音樂課本和高等音樂教育《合唱》教材中,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春游》一曲不僅對當時的學生有教育意義,對當下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建立也有促進作用,對如今的學校音樂教育更有著積極作用。
音樂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2]。鴉片戰爭后,隨著國門的打開,大量的西方音樂涌入中國,一方面使得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受到巨大的沖擊,另一方面這種沖擊也為學堂樂歌的孕育提供了沃土,以沈心工、李叔同的作品為代表的學堂樂歌應運而生。其中,李叔同的新學堂樂歌課程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底蘊,以弘揚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培養國民道德和促進社會健全為目的。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這一理念,在其創作的合唱歌曲《春游》中也有所體現。
《春游》雖然在曲式結構、調式運用以及和聲編配上運用了西方創作技法,但在歌詞中充分體現了中國七言格律的魅力:“春風吹面薄于紗,春人妝束淡如畫。游春人在畫中行,萬花飛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黃,柳花委地芥花香,鶯啼陌上人歸去,花外疏鐘送夕陽。”歌詞整體清新淡雅,其中采用的“春風”“鶯啼”等詞語,都屬于傳統古詩中較常見的意象,字里行間都透露出古典美學的特質,并且,在歌詞創作中李叔同還非常看重音韻的處理,其大部分歌詞都是采用中國傳統的押韻方式,在詞曲上也將旋律和聲調進行了精心的結合。另外,在歌詞創作中采用的“2+2+3”的句式也常常出現于我國民間詩歌和古詩詞中。同時,其歌詞中既有七言律詩的特點又保留口語化的特點,巧妙地將中國傳統古詩詞與白話文相結合。這種對于傳統文體的念念不忘,不僅雅俗共賞,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弘揚。更重要的是,這種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美學意象的描寫和刻畫,使得該歌曲不僅體現了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的音樂創作觀,還體現了融合西方文化的音樂教育觀,這種“中西結合”創作方式的出現也為當時受到大量西方文化沖擊的作曲家們提供了新的選擇。
20世紀初,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不停學習西方的文化和思想雖然對于我國當時民族意識的覺醒起到一定的作用,卻也使得我國傳統文化受到沖擊,而該歌曲的出現對于處在新舊交替的中國來說,不僅向當時的學生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讓學生們了解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也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直至今日,學者們仍在探索如何將西方文化中的優秀部分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進行融合,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文化之路,該歌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提供了參考價值。
合唱歌曲《春游》將古代韻文和現代白話文進行結合,將西洋創作技法和具有中國傳統意象的歌詞相結合,其實質是民族性與現代性的融合。更重要的是,該歌曲的積極的教育意義在于對當時學生審美意識的啟蒙,對正確價值觀的傳遞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
本文通過對其合唱歌曲《春游》的回顧與分析,發現該歌曲不僅對于當時的學生有著積極的教育意義,對于當今學生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在如今多元文化一體化的格局下,學生們更應該建立審美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積極繼承與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支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沃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根植于我們內心強大的文化基因,同時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還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更是解決人類面臨的世界難題的鑰匙。因此,不論是學生還是我們這一代青年人都應該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
[1]葛殊桉、陽軍:《論音樂的美育功能》,《音樂生活》2021年第8期,第47-49頁。
[2]姜凱、牛藝添:《淺析新媒體環境下的音樂審美》,《音樂生活》2021年第12期,第80-83頁。
黃毓茜 福建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
許 冰 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