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苗 李非易
古典音樂是可以啟發人類思考的音樂。作為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典音樂對嬰幼兒的啟蒙與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闡述古典音樂啟蒙的內涵和價值,研究0—3歲嬰幼兒古典音樂啟蒙的內容,針對家庭、家長、幼兒對于音樂啟蒙這一需求,分析了古典音樂在嬰幼兒聽覺能力、思維能力和情緒認知培養等方面的助益,并在此三個維度列舉了適宜0—3歲嬰幼兒古典音樂啟蒙的曲目推薦,為構建0—3歲嬰幼兒古典音樂啟蒙構建了專業知識體系。
古典音樂內涵深刻,能發人深思,能夠啟發思考,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古典音樂作為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嬰幼兒的啟蒙與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聆聽古典音樂有助于0—3歲嬰幼兒對音樂的節奏、旋律和聲、音色、力度、速度形成基本了解,通過感受音樂的各要素,體驗音樂的情感,提高嬰幼兒注意力、記憶力與創造力,調節情緒,發展語言能力、認知水平。
音樂是通過聲波的振動在時間中展現的聲音,通過聽覺引起人的情緒反應和情感體驗。古典音樂是關系到聲音的結合、美的期待和情感的表達的藝術。嬰幼兒的聽覺器官發育較早,通常在胎盤里已形成了完全的聽覺發育。聽覺培養了嬰幼兒的記憶力,而胎兒的聽覺視力和皮膚感知力都依賴于記憶力的發育,這些都會促進嬰幼兒記憶力的發展。
0—3歲嬰幼兒年齡較小,社會閱歷少,發展能力受限,知識經驗欠缺,對過于繁瑣與復雜的東西難以理解,因此對該年齡段幼兒進行啟蒙教育必須貼近生活實際,充分考慮兒童的年齡、知識經驗、興趣愿望以及技能水平,引導兒童養成傾聽音樂的良好習慣。
古典音樂的啟蒙對于0—3歲嬰幼兒全面發展有著豐富、積極的價值。通過聆聽古典音樂,進行早期音樂啟蒙,感受音樂的各要素,體驗音樂的情感,能夠有效提高嬰幼兒聽覺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情緒控制等,有助于發展語言能力、認知水平。
(一)聽覺能力培養
良好的聽覺功能是智力開發的重要條件,聽力對語言的發育起決定性作用。同時,聽覺發育能力與語言發育能力往往成正比,聽覺能力培養有助于幼兒在語言發育階段更好地進行開發與訓練。0—3歲的幼兒,在語言教育及科學教育上受到了年齡的限制,因此需要有音樂教育對其在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上進行填補。而古典音樂中的音樂語言是能夠為幼兒提供更多的表達途徑及感知途徑的。通過古典音樂的音色、節奏及持續時長等的熏陶下,理性化及感性化的感知會盡可能地拓展幼兒在時間及空間上對周圍環境的概念,從而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科學家弗朗西斯·勞舍爾提出的著名的“莫扎特效應”,闡述了兒童聽莫扎特音樂時腦區神經的積極變化,當莫扎特的音樂響起,大腦活力將增強,思維也更加敏捷,運動更加有效。因此在兒童進行古典音樂學習之前,在0—3歲嬰幼兒時期聆聽古典音樂是最好的音樂啟蒙。
相較于結構龐大、織體繁雜的交響曲和協奏曲,幼兒在0—3歲階段的古典音樂啟蒙,可選擇鋼琴曲、小提琴曲、木管類作品等音樂作品進行聽覺啟蒙。鋼琴作為樂器之王,音樂織體豐富、音區廣博、音色明亮,更適合0—3歲嬰幼兒聆聽。莫扎特的音樂作品中始終有一份童心未泯的天真,清晰透亮,已被廣泛用來胎教和促進兒童智力發育,其中莫扎特古典音樂作品中最適合0—3歲嬰幼兒聆聽的是鋼琴奏鳴曲和變奏曲,這些作品中不乏我們耳熟能詳的K330第一樂章、《小星星變奏曲》等著名樂章片段。在很長時間內,莫扎特都十分鐘愛自己的《A大調奏鳴曲》(K331),第一樂章采用主題與變奏的曲式,第二樂章是小步舞曲,3/4拍的節拍類型使此樂章多了些閑庭信步的氣質,第三樂章是著名的《土耳其進行曲》,速度較快且音樂層次豐富,不論是旋律性或可聽性,都是適宜0—3歲嬰幼兒進行聽覺培養的作品。
(二)思維能力培養
目前國際上最為流行的是一種α腦波音樂,這種音樂是通過聲波頻率的共振使大腦腦波產生8-14赫茲的腦波振動,促使右腦開始工作,具有強大的開發右腦潛能的功能[1]。音樂由右腦感知,這就為在0-3歲階段右腦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鍛煉。
在戈登的音樂教學理論中,通過聽、想能促進幼兒的整體思維發展[2]。對0—3歲的幼兒而言,其注意力要集中相對而言較為困難,通常在普通的活動中,幼兒在集中注意力十分鐘后就極易感到疲憊。但由于音樂主要是由右腦感知,并不需要左腦的過多參與,因此可以使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用古典音樂充當背景音樂來放松幼兒的大腦;并且也可創設集中化的古典音樂活動,為幼兒的注意力集中提供更便捷的途徑。0—3歲嬰幼兒正好處于同化型,隨著吸收—隨意反應—有目的反應三個階段的不斷強化,能進一步促進幼兒在音樂過程中的注意力培養。
古典音樂因其嚴謹的邏輯、明確的動機、清晰的骨干音,對于嬰幼兒思維能力培養頗有益處。德國作曲家巴赫有著“音樂之父”的美譽,其所在的巴洛克時期正處于音樂史上以對位、復調為主的手法與和聲、旋律占優勢的音樂風格并存階段,巴赫的音樂被認為是最接近天堂的聲音,旋律線條優美,聲部層次豐富。巴赫的復調音樂作品在古典音樂界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主題特點十分明確,有的節奏新穎,有的富有感情,其中《創意曲集》因其中板的速度,豐富的對位技巧,明確的主題與連接,適宜0—3歲嬰幼兒聆聽,同時因為復調的特性,對于嬰幼兒思維意識的基本建立有著積極影響。《創意曲》本意為“自由對位的小曲”,有二部創意曲和三部創意曲之分,分別有十五首,都具有歌唱性的特點。家長在引導嬰幼兒聆聽巴赫二部、三部創意曲音樂作品時可以進階式進行,從兩個聲部對位的二部創意曲開始,在幼兒對旋律達到一定熟悉程度后再聆聽三個聲部對位、穿插、聯系更為豐富的三部創意曲,通過聆聽感受音樂中復雜邏輯中的旋律線條、伴奏織體等。在《創意曲》之后可以聆聽巴赫的《法國組曲》、《十二平均律》等古典音樂作品,能夠幫助其形成一定的思維意識,進而建立起自己的思維活動。
(三)情緒認知培養
心理學已有研究發現,音樂對人的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都能夠產生激發、調節作用。不同情緒感知之下音樂能夠帶來不同大腦反應,因此不同音樂作品和音樂作品風格都能夠將人的情緒進行調節,有助于調節情緒反應,對消極情緒能舒緩,對積極情緒助促進。持生物決定論觀點的研究者認為,完全沒有音樂學習經歷的人能夠根據聽音分辨出和弦所具有的感情色彩。因此不同音樂主題所賦予人的不同聽覺感知,感知與不同情緒認知所進行的對應,使音樂在情緒認知能力培養方面有著諸多影響。
0—3歲嬰幼兒受語言發展、行為能力等因素限制,無法準確完整地表述情緒狀態和自身情緒體驗,但音樂作為人類共通的語言可以在0—3歲嬰幼兒不同情緒識別后帶來一定的啟迪。研究表明,協和的音樂刺激更能吸引嬰兒的注意,當播放協和音樂時,嬰兒會表現出更少的頭部運動并對聲源刺激方向注視更長時間。學步期的嬰幼兒也對協和的音樂刺激表現出明顯的行為偏好,會主動花更長時間探索發出協和音樂聲響的玩具。現有研究表明,音樂對于0—3歲嬰幼兒注意力、認知力的培養有著積極的作用,作為音樂類型中最源遠流長的古典音樂,更加能夠在情緒認知方面給予嬰幼兒積極的促進作用,為早期兒童家庭教育提供一定的啟示。[3]
0—3歲嬰幼兒在情緒認知方面通常表現為愉悅的情緒和煩躁的情緒,因此在古典音樂曲目選擇時應有風格、旋律、氣質等方面的差異。0—3歲嬰幼兒在擁有愉悅的情緒時可選擇調性明亮、節奏輕快、具有協和曲調的古典音樂作品,在弦樂四重奏類型中有較多古典主義時期的作品表現出向上、向善、積極的作品,海頓的F大調弦樂四重奏No.17旋律流暢而親切,充滿歡樂的情緒,整體作品色彩明朗,輕快的漫步節奏和娓娓動聽的旋律,具有一種典雅質樸的情調,表現了無憂無慮的意境;肖邦圓舞曲中最著名的《降D大調圓舞曲Op.64 No.1》俗稱為《小狗圓舞曲》,樂曲篇幅短小,速度較快,一氣呵成,整個作品輕松而悠閑,色彩明快而精巧。反之,嬰幼兒進食、入睡無法很快保持安靜時,巴赫的作品無疑是最具有“療愈”效果的,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第一首BWV1007在大提琴作品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旋律質樸,同時又具有深遠和平和的意境;巴赫的康塔塔BWV208《羊兒安寧地吃草》整首作品充斥著自然、祥和、流動的感覺;舒曼在28歲時回憶年少情景寫下的《童年情景》鋼琴曲集中,《夢幻曲》最為經典,樂曲描述了母親希望孩子有個香甜的美夢,以浪漫而富表情的曲調,描繪出綺麗、難忘的童年夢境。
嬰幼兒在0—3歲階段受認知水平、語言發展能力、行為發展階段的限制,時刻不能離開成人,0-3歲早期兒童多以家庭教育為主,本研究旨在為家庭生活習性教育、語言發展教育、繪本故事教育、技能教育之外豐富家庭教育模式。古典音樂是一座巨大的寶庫,音樂作品紛繁多樣,上述作品作為嬰幼兒古典音樂啟蒙只是鳳毛麟角,更多的0—3歲嬰幼兒早期“家庭式”古典音樂啟蒙需要音樂專業從業者面向嬰幼兒家長需求、音樂專門機構針對嬰幼兒音樂啟蒙現狀,通力合作多維度探索,為更多嬰幼兒及其家長提供古典音樂啟蒙依據,優化0—3歲嬰幼兒古典音樂啟蒙策略,為全社會音樂美育開辟早期音樂啟蒙方向。
本文系四川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0-3歲早期兒童發展與教育研究中心資助項目”(SCLS21Y-008)的研究成果。
[1] 王冬梅:《0-3歲嬰幼兒右腦潛能開發的實踐研究》,《理論觀察》,2013年第3期。
[2]王蓓麗:《早期音樂教育對嬰幼兒身心發展的效應調查研究 —— 以上海部分早教機構為例》,上海音樂學院,2015年。
[3]蔡斯喬:《淺論音樂啟蒙教育的重要性》,《戲劇之家》2021年第33期,第128-129頁。
田 苗 樂山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講師
李非易 樂山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