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地區是我國革命的重要根據地,在這里,中國共產黨逐漸成長起來,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拼搏奮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正是在延安地區,中國共產黨為當地民眾帶來了很多政治理論知識,同時創造出很多優秀藝術作品,聲樂作品便是其中之一。在“紅色基因”帶動下,紅軍在延安地區的工作開展變得更加順暢,他們通過聲樂作品,與當地人進行精神層面的交流。總的來說,延安時期聲樂作品藝術價值極高。本文對延安時期聲樂作品的產生背景進行總結,并以延安革命歌曲藝術形式為出發點,論述了延安時期聲樂作品“紅色基因”的藝術價值。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延安屬于革命的誕生地,在當時,中國民眾生活非常貧困,文化教育落后,正是在此種背景下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民眾生活,為了更好地開展根據地工作,相關部門開始進行黨的政策宣傳工作。為了方便民眾理解,在宣傳方式上,用文藝作品來調動人民大眾的奮斗熱情。自此,魯迅藝術學院等機構相繼成立,通過這些機構,培養出很多杰出文藝青年,并讓這些文藝工作者深入人民群眾之中,將黨的政策與文藝作品完美融合,從而進行宣傳工作。這種工作形式取得了很大成效,從現代發展眼光來看,正是在特殊歷史條件的推動下,延安時期的革命藝術形式顯得尤為珍貴,同時,也是推動我國文藝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現階段,音樂藝術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的,黨的文藝方針持續指導著文藝創作和實踐。延安時期聲樂作品中的“紅色基因”,是藝術自身發展規律和現實的真實反映,更是延安時期音樂作品的思想所在。所以說,延安時期聲樂作品所涉及的指導思想,同樣也適用于當前音樂理論建設。從音樂藝術自身發展規律角度來說,音樂作品的題材、環境等同樣在延安時期聲樂作品中有所體現,所呈現出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極為豐富,能夠向人們介紹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文精神[1]。
(一)新民歌
從聲樂作品自身角度來說,具備明顯的傳播效率高、通俗易懂等特點。延安時期國內各類資源比較匱乏,聲樂作品成為主要的宣傳“工具”,新民歌也正是以聲樂為基礎演變而來的藝術形式。新民歌以當地的小曲小調為主,其雛形便是山歌和民歌。新民歌內容中,包含很多真實事件,如英雄人物、英雄事跡、民眾現實生活等。歌曲的形式有抒情類、歌頌類等,其中,最受當時民眾認可的當數歌頌類的題材作品。總的來說,新民歌中所表達的內容豐富,同時也具備非常明顯的特點。該階段也涌現出很多流傳至今的經典名作,如《東方紅》《毛主席領導咱們打江山》等。這些新民歌經過多年傳唱之后,后又進行合理改編,保證其與流行音樂具備更多相似點。相比之下,部分新民歌與剛開始的版本差異很大,這些在曲調、歌詞等方面均有所體現,旋律變化也比較明顯。這些改編,讓原本難以理解的小調,變得更具自然風格,通俗易懂,自然也提升了傳唱度。新民歌通過藝術工作者的改進后,該類音樂內容還將繼續流傳下去,陪伴一代又一代人成長。
(二)秧歌劇
秧歌藝術屬于我國特有的藝術內容,該種表現形式更加貼近社會民眾的現實生活,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藝術發展,逐漸演變出兩種形式,即扭秧歌和秧歌劇。之所以說秧歌藝術形式貼近民眾現實生活,主要是由于能夠演繹秧歌的群體很多,從小孩到老年人,平時都能不由自主地哼唱幾句,也正是由于秧歌的該項特點,一直流傳至今。[2]
秉承著該種精神,文藝工作者開始著手進行創作,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深入農村和基層,挖掘好的藝術形式,秧歌劇也開始以新的意義進入大眾視野,逐漸形成秧歌劇體系,贏得了廣大群眾的喜愛。經過努力,有一些秧歌劇作品開始在群眾中傳唱,如《兄妹開荒》《劉海生轉變》等。新秧歌劇不僅保留了傳統藝術形式,還呈現出新的藝術價值,讓延安時期聲樂作品富有“紅色基因”,意義深遠。秧歌劇能夠被很多人認可,主要是由于該種藝術形式來源于傳統民族文化,讓人們看到新秧歌劇的獨特魅力所在。與此同時出現了如舞獅、踩高蹺等新的表演形式,時代氣息濃厚,人民對其接受度很高,同時也彰顯出濃厚的時代精神。
(三)新歌劇
新歌劇的出現,同樣是以老舊歌劇為基礎改編而來。縱觀新歌劇的發展歷史,最具代表性的當數張魯、馬可等創作的歌劇《白毛女》。該作品經過了多次精心改編和編排,最終呈現在大眾視野。從內容角度來說,《白毛女》反映的是舊社會制度下普通民眾的艱辛生活和我國人民敢于抗爭命運的高貴品質。創作角度上打破了人們對藝術作品的傳統局限認知,勞動人民同樣值得歌頌,這也代表著勞動人民革命的意義。在新歌劇的作用下,延安時期的文藝作品類型變得更加豐富,為我國歌劇藝術發展帶來新的動力,同時也能讓民眾勞動生活進入觀看者的視野,為民族精神傳遞創造了有利條件。
(四)合唱
在延安時期聲樂作品之中,合唱曲目占據很大比重,是“紅色基因”的重要代表類型。而合唱曲目中多以傳遞革命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為主,對于民族團結也顯得更有力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為《黃河大合唱》。《黃河大合唱》所表現出的激昂氣勢,高亢曲調,很容易激發人們心中的熱血,在《黃河大合唱》帶動下,延安時期的聲樂合唱作品進入巔峰時期,這首作品也表達出人民保家衛國的雄心壯志。通過合唱形式,將現實場景融入合唱曲目,給人一種真實、朗朗上口之感,獲得了很多民眾的支持和認可。總的來說,延安時期聲樂作品的“紅色基因”中,合唱形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藝術價值的“見證者”。[3]
(一)對音樂創作觀念產生的藝術價值
延安時期誕生的聲樂作品,多以聯系現實、聯系人民群眾為主,能夠體現出民族傳統的文藝觀念。廣大文藝愛好者也正是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之下,創作出具備時代特色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深入群眾、貼近現實,是人民群眾和社會都需要的藝術,極大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除此之外,延安時期的聲樂作品,還滿足了抗戰需要,作品內容和風格上也變得多樣化,能夠將中國人民質樸形象還原出來。例如,《白毛女》內容取之于民,又服務于民,充分展現了當時文藝工作者們對文化的理解能力。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延安時期所誕生的聲樂文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新的內容、新的題材,必然對應著新的文藝發展觀念。聲樂的發展,也必然要有一個適合的語境、環境。延安時期,在文藝工作者不斷思考下,民族聲樂表現手法漸漸形成,這種音樂表現形式是民族音樂理論體系建設的基礎,為我國音樂創作觀念形成具備積極意義,同時也代表著新的聲樂作品創作發展方向,藝術價值極高。
(二)對黨的思想傳播起到的作用
延安時期聲樂作品“紅色基因”的體現,其中一個就是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內容。團結各族人民不斷向前發展。通過聲樂作品了解實際民生民情。另外,通過聲樂作品,能夠鼓舞軍隊戰士的作戰信心,凝聚抗戰士氣。如《紅軍紀律歌》《國民革命歌》等。該類聲樂作品具備曲風明快、歌詞通俗易懂,內容表達上也比較簡潔。可以引導民眾深切體會到抗戰紅軍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堅實保障。革命歌曲的傳唱,也代表著軍隊始終與人民一道,打擊一切影響民族獨立自主的力量,彰顯軍民一心,是中華民族和諧統一的起始征程。[4]
(三)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延安革命根據地建立之初,被敵人全面封鎖,在這種情況下,人民群眾和紅軍皆面臨巨大困難,物資供應不充足,精神生活也無比匱乏,他們都承受巨大的考驗。也正是在這種環境之下,毛主席提出了重視文藝工作的政策,在人民群眾范圍內創造濃厚的革命氣氛。即使當時環境十分艱苦,但對藝術人才培養的工作沒有松懈,從而誕生出很多經典的革命聲樂作品。通過聲樂作品,文藝工作者將人民生活和革命斗爭聯系在一起。在延安革命時期,革命聲樂歌曲對老百姓的意義重大,代表著民眾的精神寄托,同時也讓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豐富起來,讓當時的宏偉藍圖漸漸變成現實。
(四)對邊區大生產運動的作用
在大生產運動之中,涌現出很多感人的人物形象,這些人在運動中展示出忘我精神,通過不懈努力,取得了輝煌成就。在此過程中,同樣也誕生很多聲樂作品,為“紅色基因”添磚加瓦。經典作品有《南泥灣》《兄妹開荒》《生產運動大合唱》等。直至今日,我們可以通過大生產運動中誕生的聲樂作品,了解當時人民群眾的生活,領悟其中隱含的中國精神,永遠不忘前輩們的辛勤勞動,正是他們的艱苦付出,才有了今天的幸福中國。[5]
(五)社會價值
從社會發展層面來說,延安時期的聲樂作品,是對黨發展思想的全面解讀,贏得了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可。當時,與抗日相關的歌曲在各種廣播、報刊等媒體傳頌,讓人民的精神世界有了本質提升。與此同時,藝術創作者們也完成了屬于他們的使命,創作出屬于中華民族精神的藝術作品。該階段的聲樂作品,是軍民之間溝通的橋梁和紐帶,在全中國范圍內形成了一種堅實力量,各族人民上下一心,最終取得勝利。延安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直接體現,這種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延安時期的聲樂作品,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在凝聚人心、團結群眾上展示出積極效果,屬于是典型的“紅色基因”。這些作品就像閃光的星星那樣,永遠魅力四射。
本文系沈陽音樂學院2020年院級課題(課題編號:2020YLY32)的研究成果
[1]孫介孚:《延安時期隴東紅色歌曲歷史地位研究》,《黃河·黃土·黃種人》2021年第17期,第3-4頁。
[2]鄭曉瑩:《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文藝出版與閱讀研究》,《中國出版》2021年第17期,第51-54頁。
[3]趙宇濤:《延安時期音樂創作的歷史考察及其當代啟示》,《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4期,第38-43頁。
[4]黃厚石:《延安時期“人民性”設計思想的當代價值研究》,《藝術設計研究》2021年第4期,第52-62頁。
[5]張君仁、黃鍵:《延安時期的音樂家群體及其思想特征與影響》,《音樂研究》2021年第4期,第27-36頁。
錢京濤 沈陽音樂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