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金柱 馬寧 哈娜
【摘要】新聞通稿的使用作為我國新聞傳播領域一種較普遍的現象,對于新聞資訊發布方有效引導輿論曾在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上發揮了并仍將繼續發揮積極的作用,然而,在全媒體時代,這種不顧媒體特點和傳播規律、不管受眾多元化實際需求的宣傳模式日益受到業界內外的廣泛詬病。通過案例分析,梳理新聞通稿濫用對新聞傳播事業健康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并立足于構建“傳播發展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和站位,著重從新聞資訊發布方、媒體及記者兩方面提出了改革優化新聞通稿使用的策略建議,以求助力現實問題的解決,促進新聞傳播事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新聞通稿;資訊發布方;同質化;作風建設;改革優化;傳播發展命運共同體
傳統意義上的新聞通稿是通訊社播發的一種新聞產品,我國的兩家通訊社——新華通訊社和中國新聞社,都有文字、圖片、視頻的通稿,內容涵蓋時政、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供媒體用戶采用刊發,是通訊社最為重要的發稿線路。新華社作為國家通訊社,被授權發布的法律法規、決定決議、領導講話全文等重要內容也都是在通稿線路播發,所以說起通稿,都會給人以權威、準確的印象。此后,新聞通稿被推而廣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在發布重要新聞資訊、應對輿情,或者舉行各種活動進行宣傳推廣時,一般都會向前來報道的各家媒體提供新聞通稿,代表著新聞發布方或者活動主辦方的權威信息。本文所闡述的新聞通稿特指后者。但在現實中,新聞通稿的使用卻有些變了味。許多記者拿到新聞通稿后幾乎不做修改直接在本媒體上刊發,使得多家媒體對于一個新聞事件的報道幾乎一模一樣。新聞通稿“本是特殊機構或一些特殊情況下的做法,卻被推而廣之,層層發通稿,出現過多過濫的現象。這種通稿不僅統一觀點、態度,連表達方式都統一了,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質疑……”[1]。
客觀地說,新聞通稿對于新聞資訊發布方有效引導輿論曾在一定范圍和程度上發揮并仍將繼續起到積極的作用,然而,在全媒體時代,面對受眾對新聞資訊的日益多元化需求和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這種不顧媒體特點和傳播規律、不管受眾多元化實際需求的新聞通稿宣傳模式日益受到業界內外的廣泛詬病。有關管理部門雖高度重視,新聞資訊發布方、媒體等相關方也都與時俱進,采取了各種改進措施,然而每逢一場新聞發布或一場活動舉辦時,千篇一律的新聞通稿仍大行其道。
一、對一場校慶活動媒體報道的分析
2020年10月24日,北京一所高校舉行建校六十周年慶祝大會,校方邀請了來自中央和北京市屬的多家媒體前來報道,這些媒體既有報紙、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傳統媒體終端,也有多家網絡媒體。校方之所以邀請中央和市級的各類媒體進行報道,就是希望盡力增強傳播效果,形成立體傳播效應。事實上,這種策劃、組織宣傳的方式也是各級黨政機關、各類企事業單位在發布重要資訊、宣傳推廣產品或品牌形象時常用的方式。從事后各家媒體關于這場校慶活動的報道來看,除了極少數幾家報紙和廣播電臺、電視臺的報道僅采用了校方提供的新聞通稿中少許基本事實材料外,其他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的報道,除了記者姓名不同外,幾乎就是對校方提供新聞通稿的原文刊(播)發。其中一家專業報以《副市長為堅持終身學習者點贊》為標題,整篇報道只使用了校方新聞通稿中的統計數據,其他素材均為記者現場采訪獲取。該報的這篇消息獲得了2020年度北京專業新聞獎二等獎。客觀分析校方策劃、組織實施的這場報道的綜合傳播效果,當然是角度新穎、內容豐富多元并堅持現場采訪的報道更易引發受眾的共鳴。那些面目雷同的報道讓人一看就會產生審美疲勞而心生厭倦,談何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
二、過度依賴、濫用新聞通稿已嚴重影響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在媒介融合發展的時代,面對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不斷涌現,即使那些一貫強調“內容為王”、力求以內容質量占領輿論高地的傳統傳播模式尚且由于受到傳播渠道、傳播手段和傳播載體等方面的限制而使傳播效果大打折扣,遑論不顧媒體傳播特點和受眾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力圖以“一稿包打天下”的新聞通稿傳播模式呢!可以說,對新聞通稿的過度依賴、濫用已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同題報道日益呈現同質化傾向。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對于一場新聞發布會或一項重要活動的同題報道,有時各家媒體的報道,除了記者姓名不同外,其他內容幾無差異。在“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全媒體時代,任何一個新聞事件都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實現全網信息共享,那種“千篇一律”“面目雷同”的報道,已很難吸引受眾的關注,其傳播效果也可想而知。
記者過度依賴新聞通稿,制約了自身新聞專業素養的提升。當前一些記者到基層采訪,名曰“深入基層”,其實只是“身入基層”,“心”并未同步“沉下來”,經常是參加一場座談交流,對主辦方預先安排好的所謂“典型人物”進行面對面采訪,拿了新聞通稿,回去稍作修改加工,署上自己的名字,一篇新聞報道就這樣完成了。這樣的采訪過程,看似“深入”,實則是在主辦方“導演”下被動完成,并沒有真正地深入到新聞變動的過程中用心、用情、用力去反映這個變動的事實或過程。
“新聞采訪的作用,直接表現在與新聞寫作的關系上,用一句話來說,就是:采訪決定寫作。……采訪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寫作是采訪的結果和歸宿。離開了采訪,寫作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從這個意義上說,采訪對寫作有決定性的作用。采訪決定寫作,還表現在采訪的廣度和深度,決定寫作的廣度和深度,采訪工作的成敗直接關系到寫作的成敗。這是為無數記者的采寫實踐經驗所證明了的,帶有規律性。”[2]沒有深入的采訪,就不可能寫出高質量的新聞報道。
三、如何對待新聞通稿事關記者隊伍的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建設
新聞采訪的本質是向客觀事物進行調查研究的一種活動。“記者的采訪工作,必須從調查研究開始,又結束于調查研究,采訪的過程,就是調查研究的過程。”[3]可見,深入調查研究,是對記者新聞采訪工作的本質要求。而對新聞通稿的過度依賴則背離了新聞采訪的本質要求,極易使記者形成一種不正確的新聞工作方法和消極懶惰的工作作風。
在新聞工作實踐中,有的記者都工作幾年了,一旦沒有新聞通稿,便感覺無從下筆,更有甚者,沒有了新聞通稿自己便不會寫稿。即使勉強寫出來,也多是“流水賬”式的記錄和事實材料的堆砌,并沒有按照新聞事實發展的內在邏輯進行梳理分析和客觀再現。有的記者終日往來奔波于發布會或活動現場,每場活動在現場甚至都呆不了半小時,拿上新聞通稿便匆匆離去,奔赴下一場發布會現場。有的記者不愿對新聞通稿內容進行最基本的核實,有時連最起碼的事實準確都無法保證。前幾年甚至還曾出現過某篇新聞通稿中把一位重要名人的名字寫錯了,結果許多媒體在后續刊(播)發通稿時紛紛跟著出錯的罕見事件。
上述現象在當前我國新聞傳播領域并不鮮見。可見,對新聞通稿的過度依賴和濫用絕不僅僅是工作層面的態度和習慣問題,而是事關思想層面的作風建設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曾告誡廣大新聞工作者要嚴格要求自己,“撲下身子、沉下心來,扎根基層”“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當前在如何對待新聞通稿的問題上,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引導新聞工作者進一步轉作風、改文風,不斷加強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建設,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用心、用情、用力講好時代發展故事。
四、立足于構建“傳播發展命運共同體”,改革優化新聞通稿的使用
那么,在新聞傳播實踐中,當前仍普遍存在的新聞通稿是否就沒有任何存在的價值呢?回答是否定的。作為新聞資訊發布方利益訴求的集中呈現,新聞通稿一般都是發布方自身在充分掌握大量事實材料的基礎上完成的,因而具有準確的內容、統一的宣傳口徑和鮮明的觀點、態度。
對于記者的采訪工作而言,新聞通稿的內容完全可以使記者在較短時間內迅速了解新聞事實及其背景、進而較快地深入把握事實本質及其意義。可以說,記者對新聞通稿的正確使用,可以有效地縮短新聞采訪過程,或者說在同樣的采訪時間內可以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事實或觀點素材,對于豐富新聞資訊內容、增強傳播效果具有積極作用。同時,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和信息傳播環境的變化,新聞資訊發布方的媒介素養也在同步提升,有的新聞通稿本身已具有較高的對外傳播價值。事實上,還有一些通稿其實就是資訊發布方安排或委托媒體記者代為完成的。有的資訊發布方已開始在自身所擁有的信息傳播平臺直接發布新聞通稿,這就使得新聞通稿具有了直接傳播的價值。以新聞通稿提供的內容為基礎,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對新聞事件的調查研究過程,不過度依賴通稿,不受通稿本身宣傳導向的影響,獨立完成新聞報道的寫作,這應當是全媒體環境下記者對待新聞通稿的正確態度。這方面的成功案例不勝枚舉。如刊發在2021年10月23日《人民政協報》第二版的一篇報道《煥發青春的百年老戲》(人民政協報微信公眾號10月23日以《“張飛”46、“劉備”48……全國政協調研組看戲為啥問年齡?》為題同步作了報道),原本是一次常規的調研活動,但記者在現場進行了深入采訪,并在掌握大量事實材料的基礎上獨立完成了這篇報道,而不是依據通稿內容簡單地報道調研活動本身。
另一方面,作為新聞資訊發布方,無論是地方各級黨政機關的宣傳部門,還是各類企事業單位的公關推廣部門,也有一個對新聞通稿深化認識并優化使用的問題。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無論資訊發布方提供的通稿內容多么全面、詳實,也無論通稿撰寫者新聞宣傳專業素養怎樣提升,通稿都是基于資訊發布方自身的宣傳推廣需求,有著明確的導向和利益訴求。而“記者的任務是雙重的,或者說是雙向的。……記者在報社中的地位有其特殊性,他是報社伸向實際、伸向群眾的觸角。如果說,整個新聞單位是‘上通’‘下達’兩個流向結合的話,那么,記者采訪所擔負的任務,也必須是‘上通’和‘下達’的結合。他所尋求的,應該不僅是那些領導希望群眾知道的事實和主張,而且還應包括那些群眾希望領導知道的事實,一部分群眾希望全社會注意的事實,特別是那些廣大群眾希望了解的事實”[4]。鑒于記者肩負著這樣崇高的使命和重要的任務,需要記者務必對新聞資訊發布方提供的通稿內容進行詳細核實,深入調查研究,最終形成客觀、全面的,廣大群眾欲知、應知、想知的事實報道,發布方也不宜僅從自身宣傳需求出發,對各級各類媒體的同題報道做統一樣式的要求或“期許”。其次,新聞資訊發布方既要提供客觀、全面、豐富的通稿內容,更應盡可能地為記者深入現場調查研究、核實通稿素材進而掌握更準確、更詳實、更深入的事實和觀點材料提供便利條件。尤其是在官方發布重要政策、應對輿情危機時,資訊發布方提供的通稿內容務必做到客觀、準確、及時、全面,任何的“語焉不詳”“避重就輕”“遮遮掩掩”或“套話連篇”的“官樣文章”都會極大地削弱傳播效果,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也會受到極大傷害。
在全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新聞傳播過程愈加凸顯傳播者和受眾的良性互動,愈加凸顯受眾的參與感,資訊發布方、媒體及記者、受眾用戶已形成一個密切關聯的傳播發展命運共同體,傳播效果的達成尤其需要資訊發布方、媒體及記者時時處處秉持傳播發展命運共同體之思想方法,不斷強化受眾體驗,通過供給高質量的新聞素材、扎實的采訪推出一篇篇有思想深度、時代特色和人文情懷的精品力作,用心、用情、用力講好時代發展故事。
參考文獻:
[1]袁端端,范以錦.地方通稿濫用分析及其改善之策[J].新聞實踐,2010(9):17.
[2]藍鴻文.新聞采訪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96-97.
[3]藍鴻文.新聞采訪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91.
[4]艾豐.新聞采訪方法論[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7:133-134.
(蘇金柱為現代教育報社副總編輯;馬寧為新華社攝影部主任記者;哈娜為遼寧省本溪電視臺評論部主任記者)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