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清
摘要:農村養雞有助于養殖業發展,可助推農村經濟上行,助力農民脫貧致富。但是,在多方客觀條件制約下,養殖場的疫病防控技術、管理措施暴露出諸多問題。本文將從不同維度探尋農村養雞在疫病防控存在的問題,重點探究農村養雞的疫病防控有效措施,進而提升農村養雞戶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疫病防控;農村養雞;無害化處理
禽流感的傳播速度較快且具有較高死亡率,若無法有效控制疫病,則必然會引發較大損失,進而對畜禽養殖業的平穩發展帶來較多挑戰。國內畜牧、農業等職能部門應攜手養殖戶深入分析畜禽疫病特征,摸索出行之有效的防控策略。基于此,圍繞農村養雞在疫病防控領域存在的問題與策略進行探究具有重要意義。
1 農村養雞在疫病防控存在的問題
1.1 疫病防控認知不到位
現階段,國內農村地區從事肉雞、蛋雞養殖的用戶大多為農戶。該類養殖農戶較為分散,養殖規模相對較小,多數養殖戶不懂得防疫理念與先進技術,這也使得農村地區很難開展高質量、高效率的養雞防疫工作。養殖戶對養殖工作不具有較高重視程度,普遍具有僥幸心理。部分養殖戶甚至擔心防疫工作會引發肉雞減產,進而對防疫工作產生抗拒心理。上述現狀深刻地揭示出農村地區的養雞專業戶普遍不具有先進的思想認知,進而導致防疫逐漸暴露出較大漏洞。例如,雞場建設的不科學、不合理設置極易引出疫病防控工作的弱項。部分雞場被設置于距離居民區相對較近的區域,部分養雞戶甚至直接將雞舍建設到生活區后院,部分中型養殖戶直接在畜禽交易市場建設養雞場,這都會為疫病防控工作帶來一定的難題。
1.2 疫病防控工作不到位
當前,農村養殖戶所采取的養殖方法大多相對原始且公共衛生要求較低,多數農戶對現代畜牧業科學發展有所忽視。部分農村地區還存在在春季購入雛雞后第二天便出現死雞的現象,其核心原因大多為沙門氏菌感染。該種病菌又被業內稱為雞白痢,其還很容易讓雛雞損失慘重,甚至全軍覆沒。雛雞被疫病感染的核心問題主要包括兩個原因:簡陋的飼養用具、雞舍相對簡陋。養雞農戶大多采用粗放的飼養管理模式,部分養殖戶甚至不了解孵化、種蛋、種雞過程均為疫病傳播載體。若雞場未能開展到位的防疫工作會引發一定問題。部分養雞場未能制定合理的防疫機制,讓管理人員能夠自由地出入養雞場;部分飼養人員甚至能夠隨意地流動于不同雞場,若某個養雞場暴發疫情則會迅速在雞場相互蔓延;部分養雞場未能針對雞舍開展定期消毒處理活動,這也會對后續的疫病流行與傳播帶來巨大隱患。
1.3 未能開展合理的進雞作業
部分養雞戶盲目地選擇雞苗,貪圖便宜、快速,從非正規渠道進雞,將未經歷合規檢驗的雛雞引入雞所,進而導致疫情快速傳播。在進雞前后,若養雞戶嚴格遵守消毒規程,徹底地對飼養用具、雞舍內外開展徹底的消毒,則很容易控制疫病蔓延,進而避免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在進雞或肉雞運輸途中,若養雞戶未能結合季節特點開展保溫、防暑工作,很容易讓雛雞出現過強應激反應。在進雞前后,若養雞戶未能保障雞舍溫度,導致其溫度偏低,則無法為雛雞提供良好的外部生存條件。在進雞后,若養殖戶盲目地用藥,未能科學開展藥敏實驗,不能嚴格地把控藥物用量,也會嚴重影響肉雞蛋雞的健康。部分養雞戶盲目地試圖提高雛雞的抵抗力,長期為蛋雞、肉雞輸送抗生素,進而使得雛雞產生腸道菌群紊亂、肝腎損傷等問題,影響雛雞體制。鑒于上述特征,各地防疫站、鄉政府職能部門也應積極圍繞傳染病的防治開展宣傳培訓活動,努力讓當地農戶能夠了解到疫病防治的核心要點。
1.4 疫病防護設施薄弱
當前,農村政府職能部門應嚴格落實預防為主的核心防控理念,組織防疫人員參與專項的技術培訓活動。由于基層防疫具有相對較大的工作量,若設施不先進或環境較差,未能做好充分的衛生工作,均會讓人為因素引發病原菌的傳播,進而大幅提升傳染病在雞舍內大面積傳播的概率。一旦疫情出現在雞舍內,很容易帶來難以想象的經濟損失,引發嚴重后果。當前,養雞戶需要面臨種類繁多的傳染病類型。大多數疫病性傳染病具有死亡率高、治愈率低、發病迅猛等特點。例如,禽流感即具有人畜共患病的屬性。若當地職能部門未能及時地防控疫病,導致傳染病雞舍內迅猛傳播,則極易產生嚴重后果。簡而言之,農村地區擁有廣闊的地理條件及相對薄弱的疫病防控基礎。若未能合理配置防疫設施,則無法保障整體的防疫工作質量。相應地,農村養殖戶與政府職能部門應攜手農村養雞戶,共同構建技術過硬、理論基礎扎實的基層防疫隊伍。
1.5 無害化處理機制不完善
若養雞場未能創建完善的無害化處理與消毒設施,則會為疫病防控工作開展造成阻礙。例如,部分養雞場未能在出入口設置消毒清洗設施,部分養雞場未能將充足、合格的無害化處理設施放置于雞場附近,進而導致糞便遍地、污水橫流。對于死因不明或病死的畜禽,部分養雞場也未能積極開展無害化處理工作,甚至隨意地丟棄尸體,這會大幅提升養雞場出現疫病的概率。
1.6 疫苗免疫效果弱
免疫效果差的核心原因在于養雞場貪圖便宜購買來源不當的疫苗,未能從正規的供應商或廠家處購買疫苗,難以保障疫苗質量。部分養雞場過早地打開疫苗,降低疫苗效能,影響了最終的免疫效果。部分養雞場未能合理地保存疫苗,進而嚴重影響疫苗效果或使疫苗失效。部分養雞場在注射疫苗的同時為雛雞注射抗生素,進而破壞疫苗效能。若養雞場未能保障兩種疫苗擁有合理的間隔時間,很容易讓不同的疫苗相互干擾。值得注意的是,劑量不足也會引發免疫力低下的問題。若劑量過大也容易引發免疫問題。對于疫苗注射器,若養雞場未能及時消毒,容易影響疫苗效果。同時,若養雞場用不恰當的方法稀釋疫苗,未運用專用稀釋液稀釋疫苗,采用被污染或未經消毒的稀釋液均會使得疫苗受到感染。例如,部分工作人員經常錯誤地運用消毒劑或含氯水的稀釋液稀釋疫苗,進而嚴重影響疫苗的抗原性與效能,嚴重降低疫苗的免疫效果。若養雞場的雞舍內通風不良、飼養密度過大,則會提升雞舍內的氨氣濃度,進而讓雞舍具有較高概率出現大腸桿菌病、葡萄球菌病、霉形體病、呼吸系統疾病等問題。
2 農村養雞的疫病防控措施
2.1 加強疫病防控的宣傳力度
當前,農村地區擁有數量較多的畜禽養殖散戶,這些小型散戶普遍不具有較強的防疫意識。針對上述特點,農村地區的畜牧、農業等職能部門應重點圍繞畜禽傳染病防疫開展宣傳工作,積極宣傳相關法律法規,強化各崗位人員專業技能,使廣大群眾可積極融入動物疫病的防控工作中,達成群防群控目標。在日常工作中,政府職能部門應積極推動防控理念的普及,引導畜禽養殖散戶采用合理的方法繁殖養殖動物,逐漸形成科學化的動物飼養管理模式,推動養殖產業的專業化、系統化發展,增強養殖技術水準,確保科學養殖技術可普及于養殖場戶當中。在日常工作中,政府職能部門應要求養殖戶嚴格遵守相關行業的法規條例。對于擴建、改建以及新建的農村養雞場,政府職能部門應遵循動物防疫法關于養雞場選址所設置的相關規定,積極辦理養殖場備案、用地規劃備案、環境影響評估等審批手續,確保養雞的各環節均有法可依。
2.2 科學開展接種預防工作
免疫接種是具有較強細致性、技術性的繁瑣工作。不同疫病也擁有特定的免疫方法。如果技術人員未能采取正確方法操作使用,則很難保證免疫效果。鑒于上述特點,養雞場應結合相關規定與當地實際情況開展預防接種工作,針對不同疫病選擇恰當的疫苗與對應的免疫程序。同時,技術人員還應合理用藥,遵循處方用藥基礎,定期收集疫病材料,開展藥敏試驗或細胞分離培養活動。立足于實驗結果,技術人員可科學選取方法開展治療預防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出廠前,技術人員應當嚴格落實休藥期的各項規定,避免添加劑、藥物存留于肉雞蛋雞體內,防止其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值得注意的是,為確保各疾病防控區可有效管控疫病,工作人員應逐步將疫病預防工作滲透入各項養雞工作環節,既可有效應對疫病防控所存在的各類問題,也可提高養殖戶的經濟效益及養殖業的社會效益。
2.3 合理設置養雞場位置并引入隔離機制
結合動物防疫法相關規定,養雞場一定需要符合相關防疫條件,其核心要素在于雞場布局應與居民生活區、醫院、學校飲用水具有較長距離。同時,養雞場的生活區、生產區應相互隔離封閉,擁有生物安全的處理設施與對應的管理機制,更需要配備持有執業資格的鄉村獸醫或職業獸醫。待符合上述條件后,養雞場方可向上級有關部門申請合法防疫合格證。在飼養家禽時,養雞場應嚴格遵循“全進全出”的基礎原則,應適當地開展消毒清洗,保持雞舍內的控制一段時間。一旦養雞場出現疫情,則應迅速啟動對應的應急處置方案,嚴格遵循“早、快、嚴、小”的基礎工作原則對疫情進行果斷處置,降低損失風險。在新形勢下,政府職能部門應持續完善疫病的隔離防控機制,落實各項措施。對于疫病傳播防控而言,隔離機制是重要技術手段。在開展疫病防控工作時,工作人員應積極推廣隔離防控機制,嚴格落實各項環節,確保轄區內可正常、順利、有序地開展疫病防控工作。通過有效隔離已感染肉雞蛋雞,分隔離區域開展疫病防治控制工作,可達成理想的防控效果。
2.4 定期開展消毒作業
養雞場應注重開展規范的消毒活動,保障常態化的消毒活動,交替使用不同類型的消毒劑。在制定消毒機制時,養雞場應盡可能每15d,定期對雞場周邊環境開展消毒處理,確保每周可圍繞雞舍開展兩次以上的消毒處理。同時,養雞場還應創建無害化處理設備,在養雞場的生產區入口、大門進出口均設置消毒池。針對已感染的畜牧家禽,工作人員也應盡快處理,落實普查機制,采取焚化、焚燒等處理措施,確保疫病處理的無害化。對于養雞場的工作人員應定期消毒,充分做好防疫工作,做足環境衛生保障活動,強化組織協調、現場督促工作,為養雞場健康持續發展與安全高效養殖保駕護航。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防疫工作的核心在于找出處于疫情源頭的病原。為提高疫病防控工作效果,政府工作人員應對養雞場開展定期檢測。
2.5 嚴格引入外部品種
在引入外部禽類品種時,養雞場需要確保其經過當地衛生監督部門的消毒建議,雛雞處于免疫有效期且獲得檢疫證明。在雛雞進場前,養雞場還需開展隔離作業,待確認無病后方可將其放入飼養區。對于禽類銷售、出場,養殖場也應嚴格遵循當地的檢疫流程并獲取檢疫證明。同時,養雞場還要定期對疫情開展監測活動,嚴格遵循當地實際情況與相關要求開展疫病檢測活動。此外,養雞場應將連續無誤的疫病監測信息提供給當地疫病防控監督機構,積極接受有關部門監督。一旦出現可疑情況,養雞場應迅速上報防疫監督機構。值得注意的是,養雞場務必要創建完善的無害化處理機制,遵循生物安全機制處理病死禽,切實消殺傳染源。對于用料、用藥,養雞場還應做好日常生產記錄工作,便于衛生監督部門開展有效的監督檢查活動,各項記錄還需具備兩年以上的保存時長。
2.6 針對疫病開展全面疫病監控防控作業
在開展疫病監測防控工作時,政府職能部門可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應避免隔離區域的工作人員、動物與家庭隔離區進行接觸,提高針對家庭隔離區所設置的檢疫準入標準,確保必須要持有相關資質并從事疫情監測防控的崗位工作人員方可步入家庭管理區隔離區。第二,由政府工作人員對感染區域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活動。立足于隔離區搜尋感染源,基于癥狀表現、感染程度開展免疫分類。同時,技術人員可采取多元免疫療法處理還有不同類型傳染病。第三,針對非隔離區與隔離區的養殖場與周邊環境,工作人員應開展全方位消殺處理活動,尤其要嚴格遵循消毒步驟處理隔離區域的基礎用具、車輛與人員,防止疾病的持續傳播與擴散。通過強化對于畜禽疫病市場的監督檢測活動,開展動態化的防疫監管,有助于提高農村地區養雞市場的工作服務質量,保障監測、防控、管理效果。
3 結語
綜上所述,農村養雞在疫病防控領域暴露出的問題包括疫病防控認知不到位、疫病防控工作不到位、未能開展合理的進雞作業、疫病防護設施薄弱、無害化處理不完善、疫苗免疫效果弱。通過加強疫病防控的宣傳力度,科學開展接種預防工作,合理設置養雞場位置并引入隔離機制,定期開展消毒作業,嚴格引入外部品種,針對疫病開展全面疫病監控防控作業。
參考文獻
[1] 古麗巴爾·巴特爾漢.林下養雞疫病防控的要點[J].農村百事通,2021(6):137.
[2] 賈啟恒.農村散養雞疫病防控技術的探討[J].獸醫導刊,2021(9):79.
[3] 鄭豐,劉蕊.生態放養雞疫病防治和飼養管理[J].獸醫導刊,2021(15):88-89.
[4] 薛艷.淺析農村散養雞疫病防治技術措施[J].中國畜禽種業,2021,17(8):176-177.
[5] 王鋒.農村規模養雞疫病的防治策略研究[J].農村科學實驗,2021(14):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