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鳳
候鳥,是一種隨季節不同周期性進行遷徙的鳥類。夏末秋初的時候這些鳥類由繁殖地往南遷移到渡冬地,而在春天的時候由渡冬地北返,回到繁殖地。保護候鳥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全球九大候鳥遷飛區有四條途徑中國,其中鳥類數量最多、受威脅最大的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而雷州半島正位于遷飛路徑。為了給遷飛途中的候鳥保駕護航,湛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士走到了一起,于2015年成立湛江市愛鳥協會。
湛江市愛鳥協會(以下簡稱“鳥會”)是湛江市首家環保類NGO,日常圍繞鳥類調查與監測、反盜獵巡護、生態環保教育宣傳這三大業務展開工作。在鳥會“愛鳥兒、愛自然、愛環境”這面生態大旗的召喚之下,越來越多的熱心人和機構參與進來,匯聚成越來越強的社會力量,共筑綠色生態的中國夢。
開展鳥類調查監測,為科學保護提供數據
雷州半島是目前發現的廣東省最重要的猛禽遷徙點之一。每年的遷飛季節,猛禽是最早抵達雷州半島的候鳥“方陣”,它們有鋒利的趾與嘴,是以捕食其它動物為生的鳥類,大多處于食物鏈的頂端。這些“天空之王”的種群數量多少,直接反映著當地生態環境的好壞。在中國,所有的猛禽都是國家二級甚至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而且保護力度越來越大。
每年10月份是觀測猛禽的最佳時機。2019年開始,鳥會開始對遷徙猛禽開展科學監測,監測員們在雷州市紀家鎮的猛禽觀測點,借助相機、望遠鏡等設備,按照科學規范的流程,記錄猛禽數量、種類、遷徙等行為,為環境保護、山林開發、鳥類保護保育提供科學的數據,同時也為猛禽過境保駕護航。
2019年,鳥會猛禽監測期14天,記錄到猛禽9種、2279只(次);2020年的猛禽監測期25天,記錄到猛禽25種、4684只(次),其中,首次監測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肩雕;2021年的猛禽監測活動從10月1日至30日,為期30天,在紀家鎮的猛禽監測共監測到猛禽26種、3193只,種類包括白腹鷂、鵲鷂、紅隼、紅腳隼、游隼、燕隼、鳳頭蜂鷹、灰臉鵟鷹、日本松雀鷹等,其中一級保護動物3種,分別為白腹海雕、烏雕、白肩雕,此外,還記錄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二級保護動物白琵鷺。
參加監測的志愿者面向社會招募,志愿者數人一組,由經驗豐富的監測員帶隊,數日一輪換。監測地點在鄉間野地,監測人員不僅要忍受蟲蚊叮咬,還要經受日曬雨淋,吃干糧泡面,條件十分艱苦,但總有人樂此不彼,從北京、內蒙古、四川、云南、貴州等地來到湛江,為猛禽監測工作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猛禽遷徙過后,候鳥大軍如約而至,勺嘴鷸和黑臉琵鷺的全球同步調查開始了。勺嘴鷸和黑臉琵鷺都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的旗艦物種,也是湛江的“明星候鳥”,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勺嘴鷸個頭小,全球數量約為700只,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中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極危物種,而雷州半島是目前發現全國最重要的勺嘴鷸越冬地。
在調查和保育勺嘴鷸方面,鳥會從2014年開始參與全球勺嘴鷸越冬地同步調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從近幾年的調查情況來看,勺嘴鷸每年在湛江的越冬數量在20幾只到20幾只之間,2016年的種群數量最大,監測記錄最高數量為43只。2019年全國勺嘴鷸保育聯盟成立,鳥會成為聯盟成員之一。據連續幾年全球、全國勺嘴鷸越冬地同步調查結果顯示,每年湛江越冬的勺嘴鷸種群皆為國內最大種群。鳥會每個月開展戶外巡查及反盜獵巡行動,減少人為盜獵對勺嘴鷸的威脅,同時開展大量的宣教工作,向公眾民宣傳這一珍稀瀕危鳥類,通過“勺嘴鷸遷徙”主題網絡課程、走進學校的宣教活動、圖片展、公眾的導賞活動。增加公眾對勺嘴鷸這一珍稀鳥類的了解。
除了以上調查和監測工作之外,鳥會還開展各種監測活動,為湛江本地提供自然資源數據,這些數據最終匯入全國水鳥調查監測的大數據庫,為科學保護鳥類和生態環境提供可靠依據。近幾年,鳥會的監測步伐越走越遠,監測范圍越來越廣、監測力度越來越大,對于研究湛江本地的自然資源數據的貢獻也越來越大。
開展反盜獵巡護,筑起保護鳥類生命線
過去,湛江本地群眾對愛鳥的意識不強,捕鳥吃鳥的民間陋習成風。針對布設鳥網、獸夾進行盜獵的現象,鳥會定期到戶外,進行反盜獵巡護。反盜獵巡護工作的開展有規范的流程:在傷害事件發生時,先調查取證,再向林業局或森林公安機關舉報,并跟蹤處理。為了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打擊和宣傳教育的力度,鳥會還倡導群眾舉報,并對一些事件進行媒體曝光,引起更廣泛的關注。比如,2021年1月,鳥會接到公眾的舉報,稱某濕地附近有一片魚塘掛有鳥網。鳥會在了解情況后,與當地派出所同志一起前往現場,清除了魚塘邊非法布下的3張60米長大網。
據不完全統計,幾年來,鳥會協助執法部門累計拆除鳥網482張、14448米,清理獸夾28個,救助鳥類56只。反盜獵行動的開展,影響和帶動了一批熱心環保的巡護志愿者參與,助推本地形成了民間與政府良性互動、互補的反盜獵機制,為本地的野生動物創造了更好的棲息環境。
近幾年,隨著湛江市林業部門、森林公安機關以及鳥會等加大保護環境和保護候鳥的宣傳,越來越多的群眾已經知道保護鳥類的重要性,傷害鳥類甚至可能會觸犯刑法。隨著群眾對愛鳥護鳥意識的增強,許多群眾遇到受傷的鳥類,也會打電話向鳥會求助。 2021年,雷州市那毛村村民發現一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日本松雀鷹受傷,在鳥會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對日本松雀鷹進行救助,最終讓其重返自然。
為了聯合社會力量加大保護生態環境的力度,鳥會還探索與檢察機關聯合制定保護生態環境公益訴訟的協作機制,雙方發揮各自的優勢,切實形成保護生態環境工作合力,不斷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效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根據該機制,雙方建立信息通報制度、定期巡查和線索移送機制、辦案協作機制、宣傳聯動機制等,在聯動中凝聚雙方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共識和合力。
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沿雷州半島1556公里海岸線間斷性分布,保護區總面積20278.8公頃,其中紅樹林面積9200公頃,紅樹林面積占全國的33%、廣東省的79%,是我國紅樹林面積最大、種類較多的自然保護區。湛江紅樹林濕地是水鳥重要棲息地,全球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中轉地,湛江紅樹林水鳥種類有300多種,包括勺嘴鷸、東方白鸛、中華風頭燕鷗、遺鷗、黑臉琵鷺、黑嘴鷗等全球珍稀水禽。
當前,湛江正在打造“紅樹林之城”。為了讓公眾更好地認識紅樹林,鳥會將保護鳥類與保護紅樹林結合起來,聯合政府有關部門和地方高校、中小學校,開展一系列主題宣傳活動。如定期組織紅樹林親子研學活動,帶領家長和孩子到紅樹林保護區探秘,通過觀鳥、尋找底棲生物,了解紅樹林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結合一些節日開展主題活動,如2022年3月的“世界野生動植物日”,鳥會開展了主題為“愛鳥護鳥,綠美廣東”的湛江愛鳥周宣傳活動,旨在進一步倡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生態文明理念,形成全社會共同保護野生動植物的良好氛圍。
為了讓環保意識深入孩子們的心靈,鳥會的校園宣教活動對象涵蓋幼兒園到中小學校,活動范圍覆蓋市區到鄉鎮。針對不同年齡階層的中小學生,以多種形式開展免費宣教活動,如愛鳥護鳥保護野生動物等主題講座、鳥類圖片展、生態小游戲等,通過圖文并茂、寓教于樂的方式,向孩子們普及生態知識。
此外,觀鳥導賞活動是一項針對公眾定期開展的免費宣教服務,該活動是由專業的導賞團隊帶領公眾到公園、郊外觀察野生鳥類,除了科普鳥類知識,沿途也會給參與導賞活動的公眾講解有關其他動植物的知識。觀鳥導賞活動給公眾打開了一窗了解自然的窗戶,們他可以一邊與自然對話,一邊領略自然奧秘,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認知湛江本土鳥類,了解湛江環保法規等相關知識。
愛鳥護鳥是鳥會壯大保護自然力量的切入點。除此之外,鳥會也為湛江生態環境保護事業添磚加瓦,如開展清理互花米草活動、世界地球日宣傳活動、海豚日宣傳活動、垃圾分類科普宣傳活動等。單是在2021年一年的時間里,鳥會就多次前往湛江培才學校等6所學校、西灣社區等4個社區和觀海長廊等9個自然體驗活動地進行生態教育,線下參與人數達3000余人,活動信息覆蓋超過100萬人次,將生態文明思想、綠色生活理念傳播得更加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