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杰胄梁 驍呂燁鋒黃徐晶
(1.嘉興市漁政管理服務站;2.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浙江嘉興;3.嘉興市農漁技術推廣站;4.嘉興市農業綜合檢驗檢測中心 浙江嘉興 314050)
草魚,又俗稱草鯇、白鯇等,屬于鯉科草食性魚類,是我國常見的淡水養殖品種之一,其不僅與青魚、鰱魚和鳙魚并稱“四大家魚”,而且該魚的產量貢獻率約占全國淡水魚人工養殖產量的1/5以上。在草魚養殖過程中,疾病頻發問題較為突顯,而肝膽綜合征是常見疾病之一,這種疾病多出現在夏季高溫大量投餌時期。筆者結合前期實踐經驗,為大家簡單分享一下草魚肝膽綜合癥的治療方法。
1.群體階段:該病可感染不同階段的草魚(苗種到成魚),以5~6月份二齡草魚和當年夏花為易感群體。
2.發病時節:流行季節5~10月份;發病水溫為20~28℃,其中,以季節過度或晝夜溫差大時易暴發,如“白露”時節。
3.養殖密度:高密度養殖時此病易發生。
4.環境因素:水質監測指標DO、透明度、氨氮、亞硝酸鹽和硫化氫等環境條件發生惡化和大量投餌時此病易發生。
5.并發癥:發病草魚多會并發感染“病毒性腸炎”或“細菌性出血病”等。
從體表和腹腔內部兩個方面觀察其發病病癥:
1.體外癥狀:病魚離群獨游,吃食能力下降。撈出觀察可見其體色加深,呈“青頭烏背”狀。其中,鰓絲充血出現紫紅色,嚴重時末端鰓小瓣脫落,拖有污泥或雜質;病魚眼眶、鰓蓋、鰭基、肛門、尾柄處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尾鰭末端有白色透明帶。
2.體內癥狀:腹腔有黃色或血色積水;肝臟病變呈土黃色并呈現花肝、綠肝;膽囊腫大且暗失光澤;腸道充血。

圖1 末端鰓小瓣脫落

圖2 尾鰭末端有白色透明帶

圖3 腸道充血

圖4 花肝、綠肝;膽囊腫大且暗失光澤
首先,明確治療思路:經過上述分析,可見肝膽綜合征的引發病因主要源自內部代謝障礙和外部環境刺激所致,故采用“內服調理”和“外界改良”相結合思路開展治療。
其次,減少潛在病原:減少投餌量并及時清理掩埋死病魚。
最后,落實治療步驟:內服藥劑 氟 本 尼 考 200~400g、三 黃 散200g、多維150g和“應激寧3型”300g拌料40kg,每日投喂一次,連用5~7天。同步使用底毒消(150g/畝)和潔水靈(150g/畝)進行環境改良,連用3天。
連續用藥2日后,死魚數量明顯下降;內服一周后,死魚數量基本穩定;后續定期堅持拌餌投喂保肝護膽類藥劑。
一直以來,魚病問題都是推薦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針對上述情況,首先應做到合理降低養殖密度,優化養殖模式和品種搭配。在本例中建議養殖密度低于1000尾/畝;同時,優化養殖模式和品種合理搭配,適當套養白鰱、花鰱以及鯽魚等常見品種,常見投放比例為白鰱 70~80 尾/畝、花鰱 20~30尾/畝和鯽魚300尾/畝。此外,還應注重水質管理和科學投喂并重,切記嚴防渾濁水體現象的出現,如若出現會加重死亡率。最后,合理用藥和定期藥物預防。此病發生期間嚴禁濫用外用刺激性藥物(如硫酸銅、三氯制劑等),該類藥物的使用可能會引起大量死亡;后期用“三黃克菌素”+“應激寧3型”拌餌投喂,半月一療程,每一療程持續5天,每天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