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萍,代 敏,張嘉怡,趙曉娟,賈長虹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傷二區,河南 鄭州 450000
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主要是由于多重病因導致的關節軟骨結構與功能方面的破壞,患者主要以膝關節疼痛、運動功能首先為臨床表現,并對患者生活質量、身心健康均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1]。西醫臨床對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多采用抗炎鎮痛藥物口服、關節腔內注射以及物理療法緩解疼痛癥狀,改善膝關節運動功能,但在實際應用中長期口服藥物極易引起不良反應或并發癥,并且西醫療法近遠期預后均不理想,而外科手術療法醫源性創傷較大,治療費用與后期維護作用昂貴,患者接受度極低且給患者心理、經濟方面帶來沉重負擔[2]。近年來中醫療法在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治療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如推拿按摩、穴位貼敷與針刺、中藥熏蒸、中藥溻漬等技術,均具有較為理想的療效與較高的可行性。本文旨在探討中藥溻漬聯合紅光照射治療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68例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34例。對照組中男12例,女性22例,年齡65~79歲,平均年齡(70.5±2.4)歲,病程時間5個月~3年,平均病程(1.9±0.5)年,左膝12例,右膝10例,雙膝12例,合并高血壓12例,糖尿病8例。觀察組中男11例,女性23例,年齡65~81歲,平均年齡(70.9±3.1)歲,病程時間3個月~3年,平均病程(1.7±0.3)年,左膝13例,右膝11例,雙膝10例,合并高血壓11例,糖尿病9例。兩組患者基礎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納入標準:已簽知情同意書,均經臨床癥狀及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滿足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制定的《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版)》中相關診斷標準[3],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年齡≥65周歲。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精神疾病,既往膝關節外傷史、手術史,局部軟組織感染,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對照組采取口服非甾體消炎鎮痛藥聯合紅光照射治療,選用湖南華納大藥廠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雙氯芬酸鈉緩釋片,國藥準字H20067776,每日兩次,每次0.1 g,于早晚餐后溫水送服,需整片吞服,連續治療2周,同期采用紅外紅光治療儀進行紅外紅光照射治療,選用北京藍訊MPET800型紅外紅光治療儀進行照射治療,將MPET治療墊直接接觸關節疼痛部位皮膚并應用綁帶固定,能量控制器選擇8格能量并垂直照射30 min,每日治療1次,連續治療2周。觀察組則采用紅光照射治療聯合中藥溻漬治療,紅光照射治療方法同對照組一致,中藥溻漬治療中散劑組成為紫荊皮10 g、獨活10 g、白芷5 g、全蝎2條,將上述藥材加工為細粉末裝入藥袋,湯劑為當歸15 g、赤芍10 g、川芎10 g,常規水煎取湯,用藥湯將藥袋充分浸濕并置于恒溫水浴鍋中加熱至55℃左右,具體溫度需結合患者實際需求與耐受合理控制,將藥袋置于患者膝關節上進行中藥溻漬,連續治療2周。兩組患者治療期間要求忌辛辣刺激、油膩食物,嚴禁攝入富含嘌呤的蔬菜、海鮮、動物蛋白等,嚴禁飲酒,鼓勵患者多飲水促進體內尿酸排泄,并注意膝關節負重與保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6 min步行距離,并采用WOMAC評分評價治療前后膝關節癥狀,分值越高表示病情越重,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兩組20 m步行疼痛程度,采用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標準評價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狀況;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集落刺激因子(M-CSF)、環氧合酶-2(COX-2)、C反應蛋白(CRP)并比較治療前后水平變化情況,根據患者治療后癥狀、體征與功能改善情況評價兩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治療效果,其中顯效為疼痛癥狀完全消失,活動不受限,膝關節功能恢復正常,能夠恢復正常工作與生活,有效為患者癥狀與體征明顯改善,活動輕微受限,膝關節功能恢復良好,但對正常工作、生活仍存在一定影響,無效則為癥狀與體征改善效果并不明顯,活動嚴重受限,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治療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另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或并發癥發生情況。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6 min步行距離、WOMAC評分、20m步行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6 min步行距離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WOMAC、20 m步行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病情與癥狀評價結果情況
治療前兩組患者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Lysholm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評分情況 分
治 療前兩組患 者TNF-α、IL-6、M-CSF、COX-2、C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TNF-α、IL-6、M-CSF、COX-2、CRP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情況
觀察組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4.12%,高于對照組的76.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77,P<0.05)。
目前關節腔內玻璃酸鈉注射是常用的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治療方法,玻璃酸鈉主要作用為緩解關節軟骨的磨損并延緩軟骨退變進展,但其對膝關節其他軟組織如關節周圍肌肉、關節囊、軟骨下骨、韌帶、滑膜等的作用效果較為薄弱,且對于急性期患者鎮痛止痛效果并不理想,外科手術療法則主要為關節內清理術與人工關節置換術,關節內清理術雖療效顯著、醫源性創傷低,但術后殘留疼痛且復發率較高,而關節置換術費用昂貴且醫源性創傷較大,遠期維護費用較高[4]。而中藥溻漬療法為傳統中藥外治法的現代改進技術,通過中藥外用可直接克服機體首過效應,進而毒副作用得到極大程度上的降低,避免與口服、注射藥物應用對老年患者肝腎代謝、胃腸道產生不良影響,快速發揮藥效并直達患處,起效時間較快、患者接受度較高[5]。
而本組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6 min步行距離、WOMAC評分、20 m步行疼痛評分改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免疫炎性因子水平得到明顯降低,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中藥溻漬聯合紅光照射療法療效更為顯著,能夠有效改善患者關節疼痛癥狀與關節功能。而通過進一步回顧分析可知,本次采用中藥溻漬療法中的散劑為散劑組成為紫荊皮、獨活、白芷、全蝎等,湯劑為當歸、赤芍、川芎等,采用溻漬法使藥物經肌膚毛竅通經貫絡,快速作用于局部疼痛部位可使有效藥物成分快速通過皮膚血管通道、毛囊、汗腺等器官吸收并進入膝關節腔內,快速、有效改善患者關節腔內的炎性反應狀態以及促進軟骨下骨血運血供的恢復,同時對軟骨下囊病變區以及滑膜也具有一定的修復作用,結合濕敷、熱敷以及適當的滲透壓作用也可促進皮膚末梢血管的收縮,更利于濕敷藥物以及紅光照射治療作用的發揮,使局部炎癥因溫熱而減輕,抑制末梢神經的病理性沖動[6],減輕疼痛、腫脹等癥狀,發揮良好的消炎、鎮痛、消腫作用,加速局部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消除關節周圍軟組織炎癥反應,恢復關節周圍肌肉及韌帶的正常生理功能,從而達到疏通氣血、祛風除濕、舒經活絡、宣痹通經功效[7]。并且中藥外用法更為安全,不會引起消化道不良反應以及肝腎代謝負擔,具有較高的可行性與安全性,且中藥溻漬療法方便快捷,治療相對簡單且費用低廉,患者更易于接受。
綜上所述,采用中藥溻漬聯合紅光照射治療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顯著,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及慢性炎性反應狀態,對提升骨性關節炎治療效果及緩解、消除臨床癥狀具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