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靜萱
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技藝產生于農業社會,它們從日常生活中誕生,是特定民族或群體的審美個性和文化精神的體現。一方面,在當前工業化、人工智能化快速發展的趨勢下,非遺技藝急需創新才能緊跟時代腳步;另一方面,非遺也需要一些新鮮的血液來豐富其文化底蘊,所以非遺技藝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是必然趨勢。
鄂西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及保存現狀
鄂西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鄂西土家族吊腳樓是湖北省西部山區土家族人最具特色的文化符號之一,2011年,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氣息,整體建筑不用一釘一鉚,全以榫卯等方式將枋、柱、板連接在一起。土家族吊腳樓的欄桿和窗戶細節上極富地域性的裝飾圖樣、建造時完成的各種民俗事項以及吊腳樓的建筑理念都是它所承載的重要文化內核。
然而,這項極具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的非遺項目的傳承與發展卻日漸衰微。目前,國家級傳承人只有萬桃園師傅,省、州級傳承人也只有五位師傅(截至2019年底),這項技藝的傳承情況確實令人擔憂:首先,現在系統學習這項技藝的基本都是非遺傳承人的子女,學習人數嚴重不足;其次,這項技藝應用形式老舊,很難與現代設計碰撞出火花;最后,也是尤為重要的一點,就是當地居民對非遺的認同感低。
鄂西土家族吊腳樓原生態保存
在前期調研過程中,筆者通過實地走訪湖北省咸豐縣黃金洞鄉麻柳溪村、咸豐縣坪壩營鎮新場村、咸豐縣曲江鎮漁泉口村等吊腳樓存量豐富的六個自然村落,發現早年建造的吊腳樓保存現狀基本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未作改變的原始狀態;第二種是房屋主體保持不變,個別地方根據村民需求加以改造的狀態。
第一種以咸豐縣曲江鎮漁泉口村非遺宣傳基地為代表,它的吊腳樓現狀是大多無人居住的狀態。這棟吊腳樓整屋稍顯破敗,堂屋的中柱已經歪斜,但是從極具藝術感的窗戶以及房屋的細節處可以看出,原房屋十分精致。其原先是一個很好的宣傳吊腳樓文化的平臺,但是由于交通不便,缺乏宣傳,導致這里現在基本處于半荒廢的狀態。漁泉口村非遺宣傳基地吊腳樓是許多早期建造未作改變的原始吊腳樓,它們利用率低,基本只有老人居住,無人居住的吊腳樓有些用于養蜂,有些用于參觀,有些則直接廢棄。這種情況或許是其修葺成本高昂、工人不好找、審美觀點轉變、原房屋結構與現代生活方式不相適應等原因造成的。
第二種個別地方根據自己需求加以改造的可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室內結構稍作改動,如恩施蠻臺子古寨有四戶由早年建造的吊腳樓改造成了農家樂餐廳。這幾幢吊腳樓內部的基本結構未發生改變,只是其內部空間和墻面采光部分做了調整。經過調整之后的吊腳樓雖然失去一些原有的風味,但卻更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和農家樂的功能需求。另一類是在室外增設一些新的結構,但吊腳樓的主體結構也未發生改變。以咸豐縣坪壩營鎮新場村江峰(化名)家為例,他家的吊腳樓主體是五柱四騎三開間,20世紀80年代建成,20世紀90年代因居住需要在原來的基礎上用水泥、磚等材料在主體建筑東邊加建了一間臥室,一年后又在北邊加建了一間儲藏室。江家吊腳樓雖有加建,但主體部分保存完整,房梁上還保留了當時建房寫下的吉祥語,十分有意趣。
當地自發將吊腳樓與現代設計結合的形式
在鄂西,除了原生態保存的吊腳樓,還有一種當地自發再建的與現代設計結合的新式吊腳樓。這種新式吊腳樓基本也分兩類,一類是部分結構以混凝土代替的吊腳樓,如向家壩村在多層水泥房屋的基礎上加蓋吊腳樓形式的木構建筑,這些建筑大多數作為民宿使用,相較于原始純木結構的吊腳樓,它有成本低、更符合現代人生活習慣等優勢。另一類是與現代環藝設計結合而形成的有新結構的吊腳樓,主要分布在新場村和麻柳溪村,這種吊腳樓在保留傳統基本構架的同時在結構和形式上做出了創新。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向家壩村的兩種建筑形式結合的吊腳樓,還是新場村新式結構的吊腳樓,都存在結合形式單一的問題,今后的創新設計應當避免這一現象發生。這些吊腳樓經過改造,可能會失去一些原始韻味,但是它們更貼近現代生活。
吊腳樓營造技藝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形式
這次的研究主要依托于中南民族大學主辦的“鄂西土家族吊腳樓傳統工藝傳承與創新人才培養”項目的結項展覽。筆者從中選取了幾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分析非遺在現代設計中應用的主要形式。
元素直接提取應用
直接應用非遺中的各項元素往往是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設計結合的最普遍的形式,這種運用方式可以將非遺中最為顯著的特征直觀地保留下來。同時,這種形式更容易拉近普通受眾與傳統非遺之間的距離,使他們更容易接受現代設計中的非遺元素。
1.裝飾或構件元素應用
鄂西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屬于大型非遺項目,它囊括各種小項,如排扇連接、窗格紋樣、風水選址等,所以在與現代設計結合時可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并加以運用。以設計師武瑕設計的吊腳樓紋樣尺規為例,它在裝飾紋樣上借鑒了土家族吊腳樓極具對稱、均衡之美的排扇和線條流暢的龍紋挑檐梁的造型,以簡單的形式將土家族吊腳樓的特色融入現代設計之中,既豐富了吊腳樓本身的造型,又為非遺提供了很好的宣傳渠道。
除了運用直觀視覺元素,部分作品還將吊腳樓中的零部件運用于現代設計之中,設計師龔袒祥設計的金栓矮凳就結合了吊腳樓中的金栓和現代設計,并且這件家具的裝飾面上還運用了另一項非遺——土家族織錦,也叫西蘭卡普,它配色濃烈鮮艷,極具裝飾性,二者結合既和諧又體現了濃烈的民族風格。由此可得出,在非遺與現代設計結合中,不應只限于一項非遺元素的運用,可著眼于多項有關聯的非遺,使之有機結合,為現代設計所用。
整體來看,一項或幾項元素直接運用的這種形式在非遺與現代設計結合中十分常見,傳統工藝所創造出來的別致的外觀為現代設計注入了新鮮“血液”。不過,像鄂西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這樣內容十分豐富的大型非遺,與現代設計結合時,可只利用其中一種的元素,若面面俱到,反而會使作品過于繁雜,失去其本真。
2.整體造型結構運用
在當代,雖然不同文化交織相融,但消費者在設計語境上還是更容易接受本土的事物,鄂西土家族吊腳樓恰恰是有著豐厚文化內涵的本土文化。因此,以吊腳樓為創作原型與現代設計結合,設計出的作品就能很輕松地形成獨特的本土風格,并被消費者接受。
土家族吊腳樓整體造型樣式多樣,主要分為以下四種:單吊式、雙吊式、四合水式和平地起吊式,這些造型別致的吊腳樓為現代設計提供了多種有趣的形式。筆者設計的吊腳樓兒童插片玩具就是利用這些形式設計的木質插片玩具。在實地調研過程中,麻柳溪村的小孩子中留守兒童占大多數,家人之間溝通交流的時間很少。這款玩具不僅可以促進孩子與親人間的交流,還可以傳播本土文化,讓當地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了解吊腳樓文化,喜歡甚至熱愛上“吊腳樓營造”這項傳統技藝。
對于設計者而言,要讓非遺真正進入現代人的生活,就需要通過多種途徑來發掘非遺在當代社會所產生的文化影響和哲學價值,既要用設計者的眼光來觀看,也要用使用者的眼光來觀看,找到歷史和當下的完美結合點。
變異與改造
現代設計的本質是以人為本,服務于人,為人所用;中國古代創作設計也強調材料美和工巧以及物以致用的思想。變異與改造都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他們將現代文化、現代審美意識以及現代智慧與非遺更好地結合在一起。國家藝術基金項目中,鄂西村落公共空間設計是把荒廢的吊腳樓改造為公共涼亭,為村落中的孤寡老人、留守兒童提供一片歇息、玩耍的空間,這項改造既滿足了村民的生活需要又與土家族吊腳樓的建造理念完全符合。
這里的變異與修飾既是一個變的過程,也是一個不變的過程,變的是作品的形態、樣式等,不變的則是核心的文化基因。設計者應認識到,改造和變異都需要把握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核,提高工藝文化的價值,喚醒觀眾對傳統工藝的感情認識和文化歸屬感;而且應該運用現代設計的手段,改造傳統非遺產品,使其更加貼近現代人的生活。比起非遺元素的直接應用,改造這種形式更加困難,需要設計者更深入地、徹底地了解非遺核心內涵之后再加以應用。
解構重構
“解構”一詞源自“解構主義”。“解構主義”采用分解的觀念,強調打碎、疊加、重組,將傳統的功能與形式的對立統一關系轉向兩者疊加、交叉與并列,用分解和組合的形式表現時間的非延續性。這里探討的解構是對吊腳樓整體形象進行打散、重組、增減、結合后的再創作。張樅老師設計的吊腳樓景觀裝置作品就是將吊腳樓排扇的造型與屋檐、挑梁的造型拆分、歸納和重構,形成的一組極具特色的裝置,它可以作為公交站擋雨亭,或者是垃圾站投放點使用。大多數結構比較復雜的非遺,都可以用這種方式與現代設計結合,這種方法在使用時,重點在于如何“破”,以哪種形式“立”。
綜合創新

綜合與創新也是現在非遺產品與現代設計結合的一種重要方式。上圖這件作品運用多種方法把非遺產品融入現代設計之中。如排扇元素的提取、整體造型的變形,還有個別元素組合形式的創新等,這種新穎的造型非常適合機場等大型公共建筑。“和而不同,新而有異”是傳統工藝創新設計的關鍵,也是其傳承和發展的瓶頸。非遺與現代設計結合時應在保留傳統手工藝本質的同時,融入現代視覺設計語言,從題材、造型、工藝、裝飾、意蘊等諸多方面對其進行加工再創造,與現代審美傾向相結合,并強調文化內涵與現代創造性的和諧統一,這樣才能給傳統手工藝帶來新的活力,促進非遺技藝的發展。
中國的現代設計藝術起源于傳統工藝美術,深受西方現代設計的影響。傳統工藝美術和現代設計并不沖突。首先,傳統工藝可以體現工藝和歷史的意義,在現代設計的背景下,傳統工藝表現的獨創性、工藝精神等值得研究。其次,現代設計注重理性表現。因為現代設計追求標準化、程式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會忽略人們的精神需求,但傳統工藝的人文性、獨特性可以彌補這些需求,與現代設計結合,可以提高現代設計的情感附加價值。最后,近年來,國家越來越強調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非遺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有著廣闊的題材和豐富的素材,非遺與現代設計的結合勢在必行。但是,非遺大多貼近生活,風格各異,所以形成一套完備的理論是十分困難的。如何結合得好,如何產生“1+1>2”的效果,確實是值得研究的現實問題。本文在歸納總結幾種典型方法后,希望能給今后的非遺與現代設計的結合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張良皋.土家族文化與吊腳樓[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1):1-5.
[2]劉曉暉,覃琳.土家吊腳樓的特色及其可持續發展思考——渝東南土家族地區傳統民居考察[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2):273-276.
[3]朱世學.論土家族吊腳樓的生態價值[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2):43-48.
[4]林曉平,張金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要素和利用路徑探析[J].贛南師范大學學報,2020,41(01):25-32.
[5]楊先藝,王永東.中國古代“制器尚象”設計智慧在當下的應用[J].包裝工程,2020,41(16):344-352.
[6]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五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7]張綺曼.室內設計經典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
【基金項目】鄂西土家族吊腳樓傳統工藝傳承與創新設計人才培養(基金號:2019-A-04-(131)-0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