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立亭
通過對弗萊德曼手稿《皮拉內西劇場:一個空想》的解讀,描繪出超越限定的想象,這種烏托邦式的幻想游戲可以更充分地體現這些故事的空間性,使用戶有一個更加身臨其境的體驗。這是一種適當的理論建構方式,因為建筑理論既需要思辨,也需要實踐。此次實驗設計嘗試從戲劇藝術的視角理解裝置建筑空間的概念,從戲劇與建筑的敘事性、自由性和模糊性三個方面進行思考,選取《歌劇魅影》這一舞臺音樂劇為創作主題,并將重復的旋律、人物肢體的表現等抽象藝術元素轉譯為具體的空間,將游戲情境化圖式的空間體驗付諸裝置建筑之中。
文本的游戲
建筑空間與戲劇是兩種表現形式不同的藝術,剖開表象特征分析其敘事特征會發現舞臺空間的“可變形性”,這是發生在表演者和觀眾之間的事情,劇作家在其中扮演促進者或魔術師的角色。通過分析觀眾的存在和感知可以幫助物理空間轉變為虛構的想象空間,使人們相信“表演性”的空間成立。弗萊德曼談到的第三個問題是建筑師的角色以及他們與客戶的關系,即居民參與對建筑的未來至關重要,未來的居民應該能夠有意識地選擇自己的住宅以滿足自身的需求,并清楚地了解他的選擇可能對相鄰住宅或同一建筑物中的住宅產生什么影響,在此基礎上,最終得出舞臺空間與建筑空間角色關系的試驗性思考,如圖1。
基于以上思考嘗試分析戲劇空間與建筑空間的敘事關系。每一種劇情的描述最終都以一個個故事的形式呈現。這些元素構成一個獨特的、不可重復的有機體,是一種構成文化各個方面基礎的形式。它把文化的核心洞察力串聯起來,表達出一種深刻的世界形象。它支持文化在歷史中的敘事與形成,是世界存在的直接表達形式。通過實驗可以得出,這種文學的敘事是具有操控性的,它直接描述事件與情感,當轉譯到建筑空間時,其敘事手段就變得婉轉含蓄許多。努力將虛構的想象空間轉變為物理的現實空間,人們就會不自覺地跟隨設計者的思路進行活動。這是一種無形的操縱,參與體驗者是不自知的,空間中將要發生的事件與動作、情感也不再是單一的線性敘事,而是通過符號、圖像、形式、顏色、材質、構成等媒介來體現多路徑、多序列、多場景的網狀敘事。
《情景回憶錄》實驗性空間設計通過文本的游戲來描述空間中所發生的事件,把浪漫與激情、恐怖與溫暖、想象與現實完美結合,將充滿張力和表現力的曲調引入復雜的情緒之中,從舞臺的布景變化到人物的心理特點再到呼應的樂器演奏,情節的發展變得更加生動與飽滿,人們能更好地感受到場景所傳遞的氛圍。
第一幕:(地下的迷宮)美麗的城市里,一家歌劇院里總有一個聽上去令人毛骨悚然的男人歌聲在空氣里回蕩,地下迷宮傳來一個類似“幽靈”的聲音。
第二幕:(元素的意象)在美麗的巴洛克建筑式的歌劇院里,大水晶吊燈、灰色幕布、鏡子、面具等布景中所有的元素都徘徊于現實與虛幻的愛情之間。而后化妝舞會上魅影的亮相成為全場的焦點,紅色玫瑰花成為魅影對克里斯汀的愛情告白,但發現克里斯汀和拉烏爾的愛情后轉而變成仇恨與毀滅的力量。
第三幕:(生命的自由)拉烏爾趕到地下室被柵欄圍住,祈求魅影放過克里斯汀,此時的魅影被激怒,逼迫克里斯汀用拉烏爾的生命換取自己的自由,但克里斯汀一個意味深長的吻照亮了魅影禁錮的心靈,魅影最終被克里斯汀堅定的愛的力量徹底折服。
第四幕:(空間的延伸)最后魅影發現自己對克麗斯汀的愛已經超過了個人的占有欲,他留下披風和面具,獨自消失在地下迷宮這個幽深黑暗的空間中。
通過對歌劇作品的解讀試圖分析事件使空間發揮的作用,將實驗性空間拆分為五個片段:第一段為劇場主要入口,弧形頂部結合半圍合式地下空間,整體呈現封閉壓抑的狀態,預示著魅影抑郁、恐慌、渴望被人愛的心境;第二段和第三段對應空間中的第二幕劇情,背叛與嫉妒的愛情意向,從地下穿過門洞延伸至二樓平臺,身后的玻璃幕墻將平臺分離成兩半,暗示魅影孤獨落寞的、積怨的情節走向;第四段對應第三幕劇情,從二層另一側路徑下來,穿越同一側的長廊,不規則線性的圍合暗示著拉烏爾和克里斯汀愛情的困頓與艱難,進入到地下平臺上部后,敞開明亮的用桿件半圍合的舞臺空間,象征著克里斯汀照亮了魅影的生活,渴望他能夠走出悲傷與迷茫;第五段對應最后一幕劇情,魅影走的隧道是立柱架構成的,暗含現實的殘酷,隱藏在幽深的黑暗中,如同魅影面具下的面容,神秘莫測使人感到恐懼,又讓人們感到現實的殘酷以及對于自由的向往。
每一種劇情的描述都是一個個不同的故事。這些碎片化的劇目構成一個獨特的、不可重復的有機體,獨立的故事構建不同的故事情境。人性的沖動和本能分享的欲望會受到空間的制約,但正是這種沖動和欲望構成了文化各個方面基礎的形式。它把文化的核心洞察力串聯起來,表達出一種深刻的世界形象,并支持著文化在歷史中的敘事與形成,也是世界存在的直接表達形式。
自由的形式
藝術設計中一些若隱若現的符號元素,在一些作品中能夠表達奇妙乖張的思路、用五線譜、人物等體現的場景特點,營造特定的氛圍,創作時將角色的情感想法都表現在作品當中。以抽象的藝術形式營造一種純粹空間,使其成為反映特定精神內涵的象征。
通過夸大或者簡化的手法,改變原有符號的比例和結構,從而獲得一個新的符號,在不能讓原有符號失去以往的特征的狀態下對其進行寫意化處理。空間的生成是對抽象符號的轉譯,《情景回憶錄》實驗性空間設計將歌劇中的樂譜作為抽象符號,(圖2)將不同的基本要素與人的感受進行聯合與想象。以點、線、面組合而成的空間,通過即興的穿插、疊置與翻轉,以及有規律有節奏的組合、重復、交織,使原有的單元化秩序打破,創造出更為合理的秩序,呈現出具有復雜性的空間。
圖中各部分元素從上至下垂直排列,給人帶來連續而豐富的活動體驗。各個場景設施根據網格規則排布,中間還設置“魅影”在歌劇中的燭臺場景作為建筑元素,充分運用了聯系與疊加的設計手法,將場地的不確定性與空間的特殊性結合起來,創造虛擬的想象劇場。通過開展以桿件、體塊、板片為線索的空間研究,思考從圖式到模型的轉化在設計過程中的作用。故事元素被注入角色走過的物理空間中,有助于為參觀者提供更好的體驗。FB695C75-81DD-46A4-BD4E-C4C4F4CFD9A9
線性到空間的轉譯也不是二維平面向三維空間的轉換。這種空間概念以內在邏輯的形式,完成了線性空間對建筑的轉譯。它通過抽象表達獨特的風格與想法,最終呈現在裝置建筑的結構與形式之中。它們可以是關聯的、滲透的,甚至是有沖突的。當下“跨界”設計流行,企圖建立一種歌劇特征的空間,探究戲劇與建筑之間的轉移方法也是為了深層次挖掘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
打破一切結構和形式的束縛,沒有絕對的中心,所有的存在都有特殊的價值,所有既定的規則和秩序可以被重組拆分,采用折疊、破碎旋轉、分離、抽象等手法進行空間創作,以打破傳統的審美價值觀。從思想到空間的轉換,這種自由的個性化詮釋獨樹一幟,備受青睞。將抽象的幾何形體分別布置在空間中,組合呈現出不同的戲劇效果,引入自由的空間形式為整個空間增添活力。《情境回憶錄》實驗性空間設計有許多傾斜的線條和彎曲的通道,這使得有序與無序可以自由變換,內外空間不斷地被矩陣式分解、組合、疊置,最終形成一個不對稱的“即興”劇場空間,如圖2。
模糊無邊界
在一個崇尚清晰和定義的時代,“模糊邊界”力求“不清晰”和模糊,回歸感知和體驗。雖然歧義通常與缺乏清晰度、混亂或含糊有關,但今天人們不會在建筑概念中劃出一條明確的界線,將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僵硬地分開。邊界可以變得模糊或不那么明顯,建立一個由分散限制和松散編程定義的新環境。這種模糊被認為是一種持續變化生長的狀態。但更準確地說,它是一種屬性,它可能存在兩種或多種含義。所以在建筑空間中,邊界的“遺失”就變得有趣、神秘和迷人。《情景回憶錄》將事件的游戲碎片化地融入其結構中,采用半透明材質介入空間邊界,將自由的路徑置入空間秩序,為游戲注入新的意義感知和體驗,以此來探討對模糊性的理解,也從表面的形狀問題過渡到關注空間的體驗問題。
通過對裝置立面的開合、空洞、線性圍欄的設置,圍合的空間可以在流動性的基礎上發展出可塑性和延展性,不同的空間生成交互影響集合體。邊界的模糊不僅基于對空間形狀的解釋,還基于空間感知問題——關于人們如何感知和體驗建筑物并賦予它個人和集體的意義。該空間裝置多元化的不確定路徑系統對創造使人身臨其境的戲劇體驗十分重要,其旨在吸引人們的思想和心靈,而身體方面將側重悲歡離合的多重體驗。
在實驗性設計中,通常用玻璃磚作為空間的隔斷、屏風,它半透明的效果突破了物理空間的限制,同時也能用來裝飾遮隔和分割空間。玻璃磚的隔音性、通透性相當好,非常結實,所以也很適合作為建筑空間的外墻建材選擇。材料與裝飾的選用直接關系到人們對室內建筑空間設計的感官感受,利用光線構造出線條感,搭配晶瑩剔透的玻璃磚墻,可以使空間更具細膩感。在預先建構的空間中嵌入敘事性材質元素,不會破壞空間的沉浸感,還可以使體驗者在這種半透明的玻璃材質中感受到模糊的建筑邊界的開放性,并窺探敘事空間的人物情節關系。空間設計中表皮材質的視覺語言,受到自身屬性的影響。受眾在進入空間的同時,不同材質所營造的視覺語言,會帶給受眾不同的視覺感受和情感。
當下這場社會時代的革命中,人類構建的“理想”城市建筑在不同的理解期待中自由漂移,而城市建筑空間終將以一個進行時的狀態持續發展。雖然弗萊德曼的建筑構想大多數未能實現,但他的“將自由給予建筑,也將自由歸還給使用者”這一設想,使可居住的空間隨著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而改變。他秉持的烏托邦式和幻想式的設計和建筑理念,為此次實驗性設計探討“可居住的游戲”空間提供了一種可能與思路,為的是激發人們的自由想象,將文本的游戲與事件的游戲編寫在空間敘事之中,描繪出建筑空間情境構建的另一條路徑,更多地喚醒人們對自我和世界重新認識,并探討空間“詩意和象征”如何使體驗者獲得敘事上令人難忘或情感上有意義的體驗。
參考文獻
[1]胡飛.Archigram學派思想、流變、批判與沉淀[D].長沙:湖南大學,2020.
[2]尤納·弗萊德曼.尤納·弗萊德曼手稿與模型1945—2015[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5.
[3]尤納·弗萊德曼.為家園辯護——尤納·弗萊德曼[M].秦屹,龔彥,譯.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7.
[4]傅逸君,許光慶.從理想走向現實的新巴比倫——從康斯坦特的新巴比倫看庫哈斯的建筑模型[J].建筑技藝,2021(S1):185-189.
[5]楊建.皮拉內西的虛構和真實[J].讀書,2008(12):155-160.
【基金項目】2021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項目“可居住的游戲——基于尤納·弗萊德曼建筑思想的空間實驗”(編號:SJCX21_0906)。FB695C75-81DD-46A4-BD4E-C4C4F4CFD9A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