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勤

工業設計是以工業產品為對象的系統集成式創新創造活動,位于價值鏈源頭、創新鏈前端,是制造業的先導環節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領。加快發展工業設計,有利于提升成都制造創新能力,擺脫“微笑曲線”底端困境,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對成都建設制造強市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工業設計產業發展現狀
發展過程
建國以來,我國工業設計先后經歷了成長期、高速增長期和戰略發展期。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工業設計首先在日用消費品、家用電子、電子信息產品領域快速發展,美的、康佳、華為、科隆等一批代表性企業開始設立設計部門或工業設計中心。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外高質量工業產品涌入國內市場,中國實體制造企業面臨生存危機,對工業設計需求強烈,催生了大量的社會性工業設計機構,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2010年以后,國家、地方政府陸續出臺工業設計政策,推動工業設計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涌現了大量的設計園區、設計獎項、設計平臺和設計組織。
發展現狀
中國設計產業業務領域不斷拓寬,產業鏈不斷攀升,從產品設計向工程設計、信息交互設計以及設計管理與咨詢等領域延伸,從外觀設計逐漸向結構設計、功能設計、工藝設計等價值鏈高端環節拓展。已形成以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產業帶為支撐,帶動中西部等內陸地區設計服務業發展的格局。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有工業設計類專業設計公司超過1萬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171家,國家級工業設計研究院5個;工業設計類行業組織117家;設立工業設計相關專業的高校890家;各類工業設計獎項約200個。
國內先進城市發展經驗
深圳:從“服務企業”到“創造企業”,推動工業設計高端化、頂級化
深圳是國內首個“設計之都”,充分發揮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作用,推動工業設計產業快速發展,步入全國領先行列。
充分發揮政策引導作用。2012年出臺全國首個專項政策,圍繞提升工業設計創新能力、高端化水平、國際化水平等方面作出了具體安排,并提出每年安排1億元支持工業設計產業發展。2020年,結合產業發展實際,對原有措施進行全面修訂和優化,強調了工業設計對制造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的引領作用。
充分發揮社會組織指導作用。深圳工業設計協會創新“協會+園區”運營管理模式,并將園區建設經驗對外輸出,孕育了中國義烏工業設計中心、鄭州國家知識產權設計產業園等,幫助當地培育工業設計產業,帶動協會內優秀企業到各地發展。
打造深圳工業設計品牌。開展深圳設計周暨環球設計大獎、中國(深圳)國際工業設計周等一批走向國際的設計品牌活動。從2016年開始評選市級工業設計十佳公司,從企業綜合能力、成長性、創新性進行評判,評選出最優質的設計公司和最具發展力的設計公司,培育深圳設計品牌。
杭州:立足數字經濟產業優勢,推動“互聯網+工業設計+制造”融合發展
杭州依托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產業優勢,大力培育新模式、新業態,涌現了瑞德、博樂、飛魚等大批工業設計領軍企業。
引導工業設計模式創新、業態創新。發展基于“互聯網+”的眾創設計、眾包設計、定制化設計、云設計、網絡協同設計等新型服務模式。瑞德設計“贊匠”等一批“互聯網+設計”眾創空間建成投運;博樂設計“創新設計+優勢制造+互聯網+資本”發展模式成為業內成功典范;飛魚設計與華普永明深度合作,創造了工業設計系統解決方案的新模式。
推進特色工業設計基地建設。按照公司化運作、特色化定位、信息化服務、第三方評價、實績導向激勵原則,支持工業設計基地建設。其中,夢棲小鎮主攻高端裝備制造前端的工業設計產業,布局設計中心、創新中心、創意中心、創業中心、未來社區的“四中心一社區”,正全力打造中國工業設計圣地、世界工業設計高地和全球資源聚合平臺。
武漢:聚焦工業經濟轉型升級需求,推動工業設計產業發展壯大
武漢立足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培育現實需求,積極謀劃做大做強工業設計產業,培育了一批國家級、省市級工業設計中心引領“雁陣”和工業設計集聚區。
圍繞重點工業基地布局工業設計產業。圍繞汽車及零部件、船舶、裝備制造等產業需求,引導相關設計企業在“中國車都”“中國光谷”等園區布局,推動基于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新需求的設計應用研究,鋼鐵、汽車、船舶、橋梁、通信、激光光電等方面的工業設計能力位居全國前列。
集中力量做大做強工程設計產業。重點培育工程設計產業,成功申請了聯合國設計之都,培育了10位行業勘察設計大師;建設了100個創新型設計企業;新增了1萬名行業高級技術人才。2020年工程設計產業產值達到1782億元。
成都工業設計產業發展情況
發展現狀
成都工業設計覆蓋范圍較廣,涵蓋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汽車、電子信息、節能照明、家居服裝、鞋業、酒類包裝等領域,初步形成了以獨立設計公司和工業企業內部設計機構為主體,工業設計工作室、自由設計師為補充的多層次發展格局。截至2021年底,累計培育各級工業設計中心123戶(其中國家級6戶)、省級工業設計基地3個、省級工業設計院1個。
工業設計能力穩步提升。成都工業設計已逐步從傳統的外觀、色彩等領域向材料、功能、結構、工藝等領域深入拓展。海威華芯、和芯微電子、極米科技、卡諾普、縱橫自動化、華體燈飾、安世亞太、雷迪波爾、明珠家私等本土企業,憑借突出的創新設計能力,加速崛起。
380CB521-171C-49F1-96C4-DDFD06D54DE9
產業集聚水平持續提升。形成了以錦江區“紅星路35號”、青羊區成都工業創新設計產業功能區為核心,郫都區嘉蘭圖工業設計中試基地、成華區工業設計城、龍泉驛區321梵木創意園等為支撐的雙核多點產業布局,集聚了浪尖、嘉蘭圖、洛可可、品物設計、中科物棲等國內知名設計企業。
工業設計影響力逐步擴大。2018-2020年,獲得德國“iF設計獎”10個、德國“紅點獎”13個、美國“IDEA設計獎”1個、日本“G-Mark設計獎”9個及“中國優秀工業設計獎”10個。舉辦“成都創意設計周”“天府工匠杯”工業設計大賽等本土賽事活動,吸引國內外設計主體廣泛參與,參賽/參展產品數量逐年增加。
存在問題
產業鏈不完善,產業后端薄弱。從市場研究到創意設計、生產制造配套協作體系有待完善,在產品結構、模型加工等領域與沿海城市存在較大差距。缺乏龍頭領軍型企業,企業競爭力相對較弱。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數量相對較少,本土工業設計企業在全國范圍內影響力有限。協會組織功能作用發揮不足。深圳的工業設計協會會員單位累計900余家,四川省工業設計協會僅有47家。
思考建議
提升工業設計創新能力
推動建設工業設計研究院。圍繞集成電路、新材料、人工智能、工程裝備、仿真設計等領域,鼓勵產業鏈龍頭企業聯合設計機構、院校等,組建工業設計研究院,爭創省級、國家級工業設計研究院。支持工業設計軟硬件工具開發。發揮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優勢,依托天府軟件園、青羊總部經濟、成都超算生態圈、成都芯谷等產業集聚區,聚力攻關重大裝備工業軟件、流體力學仿真軟件、電子制造研發設計軟件等,推出一批先進適用的工業APP。
培育壯大工業設計主體
引進培育設計龍頭企業。鼓勵青蛙、IDEO、瑞德、博樂等國內外知名設計機構來蓉設立設計研發中心、分支機構或共建設計研究機構。壯大本土設計骨干企業。鼓勵拓成、意町等本土優質企業探索眾創設計、眾包設計、定制化設計、云設計、網絡協同設計等新型服務模式,發展研發設計、工藝流程設計、服務模式設計等高端綜合設計。注重培育專業化中小企業。深入開展工業設計進園區活動,實施設計對接示范工程、咨詢診斷工程,鼓勵制造企業將訂單外包給專業設計企業,扶持企業發展壯大。
推動工業設計產業集聚發展
完善設計產業生態鏈。圍繞電子信息、新材料等主導產業設計轉化需求,規劃建設一批具有小批量、快速生產制造能力的新品類微工廠,并聯動相關產業功能區進行合作轉化,打造“新設計+微工廠+功能區”產業生態鏈。建設工業設計示范區。支持成都工業創新設計產業功能區建設國內一流工業設計集聚區,加快推動四川國際創新設計產業園建設,以“科技+設計”為核心,打造集設計創新中心、技術共享實驗室、產品智造平臺、金融科技服務等為一體的智慧設計園區。
380CB521-171C-49F1-96C4-DDFD06D54DE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