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夢葉
問題提出及理論視角
舊樓小區一般是指建設年代久遠、基礎設施配套不健全、管理和服務相對落后的小區。目前,大部分舊樓小區存在“建筑設計落后、房屋使用年久、設備設施老化、物業管理缺失”等問題,這些問題與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已成為一個亟須解決的社會問題。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在老舊小區的改造過程中要“堅持居民自愿,調動各方參與”,可見,在舊樓小區中推進多元合作治理既是現實需要,也符合我國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整體要求。治理強調多元主體參與,但是,多元主體的參與并不一定能帶來協同優勢,反而可能會因為各方面的原因帶來協同困境,從而引發協同惰性,降低參與主體的熱情與積極性。在舊樓小區中,由于問題成因的復雜性和資源的匱乏,問題的解決難度很大。發揮多元主體的協同優勢并建立長效機制解決小區問題,刻不容緩。
治理理論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被廣泛應用于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經過長期發展,治理理論又延伸出很多分支理論,例如協同治理、協商治理、多中心治理、網絡治理、源頭治理,等等。在眾多治理類型中,張大維在對農村治理和我國鄉村振興政策的長期研究中提出優勢治理視角,回應了我國“三農”問題中政府和農民兩大主體之間的權利關系及資源的優化配置問題。在城市社區治理領域,王思斌等學者也提出優勢視角,強調在三社聯動中誰處于優勢地位就由誰來負責和主導。綜合來看,優勢治理指的是在處理某一事項中,要發揮和激活各參與要素的優勢潛能和特長特點,誰有優勢就由誰來占位補位,其他要素協同參與,從而達到治理效果最優化。結合舊樓小區所面臨的困境來看。優勢治理視角適用于舊樓小區各類公共問題的解決,本文將結合3個舊樓小區的治理實踐來探討優勢治理在舊樓小區中的實施路徑,以期為我國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提供借鑒。
3個舊樓小區基本情況及存在的困境
本文選擇的3個小區建設時間都比較久遠,為了研究結論的適用性,所選擇的3個小區自身的治理基礎各有差異,比較具有代表性。筆者在下文中將3個小區分別編為A小區、B小區、C小區。
3個舊樓小區的基本情況
1.A小區基本情況及治理基礎
A小區建于1993年,共10棟商品房,住宅總數為250套,有近50套住宅空置或出租,難以找到業主,這也導致該小區在管理過程中出現物業管理費收繳困難等問題。A小區建成之后有物業管理公司服務,后來由于公司調整方向不做小區物業管理遂撤出服務。但據業主反映,該物業管理公司在人員管理和樓宇管理方面長期處于“半不理事”狀態,在此情況下,業主共同推選出一名業主代表為大家發聲。在該小區業主代表的帶領和動員下,小區成立了自治小組。
2.B小區基本情況及治理基礎
B小區共有4棟樓宇,建成時共有60戶入住,實際居住戶口數為54戶。小區樓宇類型為早期的商品房,樓宇較古老,設施比較老舊。B小區是政府征收用地補助給居民的住房,建成初期有物業管理,當時的物業管理費用由政府出,隨著時間推移及各方面的改革,后來沒有了物業管理。
3.C小區基本情況及治理基礎
C小區建于2004年,住戶有130戶。C小區一直都有物業管理公司管理,但是舊物業管理公司服務水平未達到居民期待,導致居民與物業管理公司矛盾逐漸加深。在業主委員會成立之后,業主委員會找了新物業管理公司進入小區服務。C小區自治基礎較好,在3名熱心居民的帶動下,小區成立了義工隊伍,義工隊有完善的架構,成員比較積極。
4.小結
小區微治理關注的是與居民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這些問題涉及的重要治理主體包括物業管理公司、業主委員會、居民自組織等,其中物業管理公司直接影響小區的管理、服務水平以及物業管理,業主委員會涉及業主意見表達和小區公共問題決策等,小區居民自組織則是把分散的個體組織化的重要形式。從3個小區的治理基礎來看,C小區的治理基礎較好,B小區的治理基礎則較差,這也是3個小區在微治理路徑選擇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3個舊樓小區存在的治理難題
通過居民調查問卷及對相關主體的訪談,筆者收集了3個舊樓小區面臨的公共問題,并將3個小區所面臨的共性問題整理為物業管理問題、公共設施問題、環境衛生問題、治安問題、居民自治問題五大類,詳見表1。
3個舊樓小區的治理過程及成果
針對以上小區治理中存在的難題,3個小區分別采取了一定的治理措施來促進小區問題的解決。
A小區:社工主導的小區微治理
A小區所在社區有社工入駐,并且社工成功申請到公益創投資金用于舊樓小區微治理。在社工的帶領下,以睦鄰活動為契機,打破居民間的陌生感,動員撬動居民資源,營造小區睦鄰氛圍;通過睦鄰活動,發掘樓宇積極分子,參與樓宇管理,建立樓宇治理小組,提高居民參管議管能力,提升小區自管水平;在組織培育的基礎上,動員利益相關者共同探索樓宇治理機制的建立,以此明確利益相關方的職責以及樓宇治理的長期運行機制,初步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樓宇治理機制,推動樓宇治理向自治方面有序化發展。從小區治理機制和小區公共問題解決兩大方面整理小區微治理的成果,詳見表2。
B小區:居委會主導的微治理
B小區原本的治理基礎較差,小區長期處于無物業管理的狀態,居民的小區自治意識淡薄,組織松散,對參與社區事務不積極。在社區居委會的帶領下,以培育樓長為切入點,通過培育樓長來帶動社區居民的參與。目前小區已初步探索建立了樓長推選機制,4棟樓宇都已經選出了樓長。選出樓長之后,對樓長進行培訓,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樓長的議事能力。樓長也帶動了部分社區居民參與到社區公共事務之中,解決了部分社區面臨的公共問題,例如公共環境衛生美化等。詳見表3。4FC70124-2524-41CF-BEF5-849E79D3D36F

C小區:居民自治下的微治理
C小區治理基礎較好,小區有一批熱心的居民,他們臨時組建工作組,成功申報了小區微治理項目。在項目資源的保障下,組織自身進一步規范化發展,成立了義工隊,搭建了小區議事平臺。在項目的推進過程中,義工隊又吸引了新的小區成員加入,自身規模不斷擴大,由最初的5人發展到現在的50人。這種通過小區的內生力量來推動小區治理,通過部分積極的居民帶動更多居民參與,在服務的過程中推動自治組織發展的治理模式也是我們在小區微治理或社區治理中追求的治理模式。詳見表4。
舊樓小區微治理路徑
總結3個小區微治理的過程,可以看出舊樓小區微治理路徑建設需要考慮三方面問題:一是推動優勢主導下的多元參與;二是建立微治理行動的保障機制;三是規范微治理行動流程體系。
優勢主導下的多元參與
小區微治理強調治理主體多元化,主體之間的分工合作至關重要。3個舊樓小區在治理過程中都實現了多元主體參與,只是因小區已有的基礎和資源情況不同,主導的主體不同,各自分工也有所不同。在本次選擇的3個小區中,A小區所在社區原本已有社工服務,社區及居民對于社工的服務知曉并認可,因此,選擇由社工主導。B小區居民積極性不高,且一直沒有引進社工服務,因此,在小區治理初期,治理主導主體由社區居委會來承擔,隨著樓長制度的健全可以慢慢將治理主導主體轉為樓長或居民骨干。C小區自身居民自治基礎較好,因此,由居民自組織來主導小區治理,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因此,在小區微治理中,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規定某個主體必須處于主導位置,小區應該依據自身情況選擇具有優勢的主體來主導整個小區的治理過程,其他主體則積極參與配合。
多元治理機制建設
為了保證治理行動的有效實施,多元主體之間需要建立相關的機制和平臺,包括小區問題收集機制、小區議事協商機制、多方聯席行動機制、微治理效果反饋機制。機制的建設最好能夠正式化,即通過書面文字確定下來,并讓多方主體知曉,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口頭。
微治理行動體系
微治理行動遵循“發現問題—界定問題—分析問題—制訂計劃方案—實施計劃方案—成效反饋”的行動邏輯。在小區問題收集機制的保障下,社區居委會和社工可通過日常工作及服務收集小區存在的問題,小區居民可通過自組織主動反饋問題,收集了小區問題之后,由議事協商平臺界定問題性質,并針對需要多元主體參與的問題制訂行動計劃,再由多元主體組成多方聯席行動平臺解決問題,最終將治理結果反饋給相關主體。
小區治理將基層治理結構下沉到小區、樓宇,所要解決的問題是與居民息息相關的利益問題,因此,推動多元主體特別是居民的參與十分重要。本文依據3個舊樓小區的治理實踐,總結出小區的優勢治理路徑,即要根據小區的治理基礎,找到一個具有優勢的主體來帶動其他主體參與,并且要在優勢主體的主導下,推動多元治理的制度保障機制建設,搭建治理平臺,遵循微治理行動邏輯,從而更好地推動小區多元主體參與小區公共問題治理。
參考文獻
[1]張大維.優勢治理:政府主導、農民主體與鄉村振興路徑[J].山東社會科學,2018(11):66-72.
[2]王思斌.優勢主導的“三社”聯動[J].中國社會工作,2015(25):62.4FC70124-2524-41CF-BEF5-849E79D3D36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