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雨春 劉惠文
摘要:基于文化自信視域探討生命美育的發展路徑,為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過程中得到生命本真的教育。文化自信是國家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堅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培育生命美育,以生命美育彰顯文化自信。青少年作為文化自信的傳承者和參與者,對其開展生命美育可以促進其全面發展,增強民族文化認同。生命美育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事業,通過挖掘文化底蘊、重視文化傳承、推動文化創新完善生命美育知識體系,激發育人活力。
關鍵詞:文化自信;生命美育;青少年
中圖分類號:G40-0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4-00-03
0 引言
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加速了文化碰撞與融合,文化自信是中國持續發展的需要。生命美育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深厚的美學意蘊。生命美育事關民族文化認同的建立、良好社會風氣的營造。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1]將生命美育與文化自信有機結合,增強青少年珍愛生命的意識。生命美育常常被忽視,師生缺乏審美主動性,美育課程存在形式化和缺乏深度等問題。青少年本應始終充滿生機與活力,但卻對身邊的美視而不見,缺乏審美創造力和文化感知力。生命美育立足于對青少年進行思想熏陶,在樹立文化自信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升他們感受美的能力,實現道德素養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
1 生命美育的內涵
生命美育歸根到底是審美教育,而審美教育的本質是情感教育[2]。讓青少年尋找存在的意義并體會生命的真諦,尤其心理健康教育是被許多教育者忽視的重要部分。一方面,以受教育者為中心的學習尤其適合美育,再加上與文化自信大環境結合,可以讓文化自信的環境影響由外在轉向內在,不斷拓展青少年看待生命的格局和視野,學會尊重生命。另一方面,“生命美育是使受教育者認識并實現其生命的美感形態和生命審美的價值的教育,正是人類對美的向往與追求,推動著人類不斷完善自我,這種力量是無可估量的”[3]。生命美育幫助青少年樹立創新意識、啟迪思維、領悟生命美好。馬克思曾經說過:“社會的進步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通過美育可以激發青少年創造力,在課程設置上充分體現時代性,結合文化自信發展的新要求,讓受教育者感受內心深處的美。
2 文化自信視域下生命美育培養的必要性
通過生命美育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了解生命的美好;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改善審美環境;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提升審美品位。
2.1 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
生命美育培養青少年全面發展的基本方式。用美的意象感染人、陶冶人、教育人,使受教育者能積極按照美的規律在文化生活中創造美,使自然的人變成社會的人,使單向的人變成全面發展的人,變成具有審美的人。
第一,生命美育是啟發青少年認識生命價值的必然選擇。青少年對生命的不理解與冷漠是導致輕生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不只關乎他們個人和家庭,而是涉及國家永續發展的重大課題。“審美教育的宗旨是塑造人的生命意識,引導受教育者用審美的態度對待生活。”[4]增強青少年的生命意識應當成為人類的共識。增強青少年珍愛生命的意識是成就國家的希望,是實現我國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
第二,生命美育是促進青少年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迫切需要。“美育作為五育融合體系中的核心環節之一,是各級各類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5]青少年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是樹立文化自信的基礎工程,應著手提升青少年審美能力,促進其個性化發展。生命美育作為提高綜合素質的一種途徑,有助于青少年大腦的開發,有助于學習能力的提高。
2.2 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
人是社會的人,每個人都不能離開社會單獨存在,國家長治久安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為依托,所以建構和諧友愛的社會氛圍至關重要。正是人類對美的向往與追求,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感,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第一,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只有家庭幸福,社會才會有溫度。生命美育有利于營造親密的家庭關系,可以建立關愛他人的價值觀。家庭生命教育是青少年獲得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增強其自信心,在面對困難時可以迎難而上,有足夠的勇氣面對生活中的難題。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在家庭教育中融入生命美育有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獲得精神的凈化和人格上的完善;有利于家長主動接受再教育,學會言傳身教,既形成良好的家庭環境,從而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
第二,生命美育通過理性教育向青少年傳遞奉獻精神,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與良好的道德品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學會奉獻會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也會讓社會充滿愛與和諧。生命美育重視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通過美的力量感召青少年心中的奉獻意識,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培育其擔當大任的精神品質。青少年作為歷史的建設者,生命是有限的,學會奉獻可以使有限的生命創造出無限的價值,成為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
2.3 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
面對當前全球文化的激烈碰撞,增強青少年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至關重要。生命美育有利于青少年樹立對民族文化的正確認識。
第一,生命美育是加強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增強青少年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是時代發展的迫切需要。民族認同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通過后天審美熏陶。讓青少年感受各民族文化風格與特色,了解各民族精神風貌,增強對民族文化的了解。生命美育承擔起促進民族文化交匯融合的歷史重擔。民族文化的感染力與生命美育的學科價值相結合,可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價值與獨特魅力。
第二,生命美育有利于提高青少年文化審美能力。通過生命美育改善全盤否定傳統文化,一味崇洋媚外和文化虛無主義的狀況,正確對待外來文化,讓青少年懂得尊重英雄,提高審美能力,防止西方文化滲透。青少年作為提高文化軟實力的主力軍,需要通過審美教育提高自身認知能力。生命美育豐富青少年知識獲取的途徑,培養獨立的人格,推動民族文化與時俱進。
3 文化自信視域下生命美育發展路徑
發展生命美育關鍵在于樹立文化自信,完善美育知識體系、激發育人活力都離不開文化的力量。通過實踐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新,借助互聯網傳播優勢,強化生命美育建設。
3.1 挖掘文化底蘊,構建生命美育知識體系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當前生命美育應重視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優秀文化為切入點,改善原有單一教學形式,完善知識體系。充分發揮文化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以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美育知識體系。
第一,挖掘文化底蘊,增加生命美育相關知識的深度。生命美育不只停留在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應結合“雙減”政策,將生命美育融入各個學科教學中,挖掘美育教學中蘊含的生命之美。從優秀文化內涵中挖掘美育知識。利用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讓生命充滿溫度。美育教學需要深入挖掘文化背后的意義,發揮文化資源優勢,為文化自信注入動力,為生命美育增添底氣。
第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展現以美育人相關知識,搭建浸潤式的美育環境。深入挖掘校本文化與地方性文化。審美教育就是要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增強生命意識的自覺性,讓青少年積極思考生活、人生。良好的校園文化是一種氛圍,也是一種精神。校園文化建設中立足美能夠激發青少年審美意識的增強,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努力將青少年培養成具有審美鑒賞力的一大群體,為其未來的無限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3.2 重視文化傳承,激發生命美育育人活力
文化傳承是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一是課堂教育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二是互聯網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依托互聯網開創生命美育亮點工程。
第一,打造具有深厚民族情懷的生命美育師資隊伍,提升教師塑美能力。加大美育相關人才培養力度對文化傳承具有推動作用。發揮教師自身優勢,引導青少年形成生命審美意識。教師讓文化傳承中的美發揮育人活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自覺接受藝術文化的熏陶。為保障生命美育課堂質量,應該加強教師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與認識,吸收文化精髓,在文化傳承中堅持全面育人。注重挖掘教學中的審美要素,在文化認知中滲透生命教育。
第二,互聯網作為文化傳播的主陣地,將其打造為生命美育傳播的重要手段。互聯網是我國文化傳承的重要橋梁,利用網絡為美育知識傳播提供便利條件。為青少年開發多元化的課程內容,為不同階段的受教育者提供不同的教育內容,凸顯育人導向。全方位、多維度地探索美育傳播方式,展現生命的審美現象和審美本質。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現,提高生命美育吸引力,激發文化創造活力,更好地發揮生命美育潤物細無聲的滋養作用。
3.3 通過文化創新,擺脫生命美育形式主義
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與動力,也是貫徹落實生命美育的必然要求。生命美育將美學原理運用于實踐活動,更新美育實現形式,在實踐中增強發展張力。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形成富有特點的美育新形式。
第一,積極組織美育實踐活動,感受中華文化魅力。組織青少年參觀紅色基地,在具體場景中感悟生命之美。近距離接觸生命美育,通過培養青少年美的修養來造就完整人格,使青少年獲得真切的情感體驗,建構生命和諧之美。為青少年建立良好的文化交流、交往活動,養成良好的美育文化習慣,提升生命境界。通過美育教學達到內化于心的效果,從內容到形式都要貫徹落實。
第二,推動生命美育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美育不僅能夠培養青少年的審美能力,也可以提升其創新能力。生命美育應從文化創新中得到啟發,結合時代特點整合文化資源,利用美育的情感機制增強青少年的文化自覺意識,將被動接受轉化為個體內在的情感需求。生命美育必須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與趨勢,準確把握美育和多元文化之間的共性,擺脫審美教育功利化,創建高層次的審美體驗,以美的元素浸潤文化。展開探究性學習,開展多維度的現代化創新,實現其創新化發展。
3.4 堅定文化自信,實現美育可持續性發展
將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載體內蘊的生命美育內涵基礎上,將可持續發展貫徹到生命美育領域。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改革生命美育的教學模式,對課內課外一體化教學路徑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第一,縮小生命美育城鄉差距,形成鄉村文化共同體。堅定文化自信需要繼承和發展好自身文化,加大當地文化資源開發力度。應立足長遠,以實現生命美育的可持續發展。運用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授本土優秀文化,充分發揮文化自信對生命美育的支撐和促進作用,加快實現城鄉文化自信一體化,提高紅色優質文化知名度,讓青少年身臨其境,生命美感內化于心。完善美育基礎設施,提供全方位的美育教學系統,實現城鄉協調發展。
第二,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生命美育不只局限于學校教育,家庭和社會也是青少年美育的實踐基地。“引導和鼓舞全社會汲取優秀文化力量,保持對文化價值、文化生命力和創造力的高度信心。”[6]父母作為孩子的榜樣,應及時與孩子交流生命教育,不應將生死看作敏感話題。強化社會輿論引導,聚焦增強文化自信,堅守意識形態陣地,融合生命美育,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引領時代潮流,實現可持續發展。
4 結語
生命美育從文化中挖掘美育資源,利用文化自信的力量實現生命審美價值。在文化自信傳承中,激發其蘊含的生命之美,將生命的理性與美的感性相融合,發揮文化育人功能。教育的終極追求是引領生命走向美的境界,生命美育任重道遠,需要在教學中不斷實踐、不斷創新、不斷完善。在不斷加強文化建設過程中,要抓住發展機遇,在生活、工作中看到生命之美,將青少年培育成傳播美育精神的踐行者。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001).
[2] 王立科.生命美育:青少年教育的一個重大課題[J].中國青年研究,2003(9):83-86.
[3] 王懿穎.美育:為人類文明多樣性的傳承和創造服務[J].中國民族教育,2018(11):55-58.
[4] 易健.現代美育是一種感性的情感的生命教育[J].湖南教育學院學報,1999(4):17-22.
[5] 寧本濤,楊柳.美育建設的價值邏輯與實踐路徑:從“五育融合”談起[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22(5):26-33.
[6] 吳新菊.論習近平關于英雄重要論述的四個維度[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1(2):1-5.
作者簡介:柳雨春(1983—),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宋史、婦女史。
劉惠文(1999—),女,河南信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全省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中青年理論家培育計劃(第七批)“新時代女性生育關懷路徑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ZD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