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術學習必須從源頭上去認識學生核心素養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內涵,再梳理出課前導練、課中合作的操作規則,構建出一個合理有序的班級合作體,達到減負高效的目的,形成美術互助共贏的合作團體,創建美術情景學習,逐步形成核心素養。
關鍵詞:減負增效;核心素養;課前導練;課中合作;美術學習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4-00-03
美育在“雙減”背景下要如何實現減負增效,實現高質量的教學?通過平時的觀察發現,在龍巖市實驗學校課改實踐中,緊緊抓住學生怎么“學”展開學科教學活動,嘗試課前的針對性導“練”,課中進行疑難探究合作攻關,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從單純的技巧性教學轉變為對學生美術素養的提升[1],整個年級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達到五育并舉,全面發展。
1 學習模式的背景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核心素養”概念出現于2014年教育部頒發的文件《關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其對教學提出了新的意見,要求學生具備適應社會終身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美術核心素養的關鍵能力涵蓋了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等方面,同時審美判斷和文化理解孕育了學生的必備品格。龍巖市實驗學校2020年開始在七年級全面實行各學科指向核心素養的學習模式課改,美術課嘗試課前自學教材以識讀圖像,形成初步藝術感知,課中合作同伴互助探究進行美術的深層圖像識讀,在審美判斷中促使中學生獲得許多審美元素,如節奏和韻律、真善美與假惡丑等,使學生的審美意識得到強化,美術的審美判斷逐漸形成。美術表現通常以口頭的說和材料制作體現,其較高境界就是進行有個性的創意表達,在模仿的基礎上實現超越,拓展延伸是對主題內容進行思維發散后的深層表達。學生通過對現實的觀察和理解,逐步把圖像識讀遷移到現實生活運用中來,借助訓練對美的元素進行重組或對客觀現實進行再創造,新的美術作品就應運而生了,創意實踐培養了學生塑造和重建美的能力。美術作品能把地域特征和留存比較久遠的文化信息記載下來,形成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加深學生對文化的理解,提高對美術元素的認識,增強民族自豪感。開展合作探究對美術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能準確識別圖像、確認和辨別圖意。在此基礎上,遷移知識進行美術創意表達,對原有圖形發散重組,改造出新的圖像。圖像識讀包括審美判斷,美術現象的背后是文化價值,要從文化理解的角度審視美術現象所蘊藏的文化價值。學生核心素養應該是可教、可學、能塑造,讓學生自主學習成為一種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樂觀合作的態度。嘗試通過學習模式探究來破局,改變原有的一些低效耗時的操作模式,大膽創新,引進合作,研究“課前導練—課中合作”的學習模式,再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以期實現豐富有效而又減負高效的美術學習。
2 課前導練的創新設計
學生的自主行為可以從課前學考慮。怎樣做到提前有效地學?這就涉及預習單的設計問題。課前導練的預習單怎么設計呢?可以在美術方面出“新”,圍繞所學的內容鋪設,總結出一種新思路,用適合鋪墊的圖像展示,或從生活素材照片甄選加以創新運用。以此為媒質,讓學生審慎觀察、仔細理解和辨別。課前導練要講究針對性、導向性、實效性。有效地進行課前預習,上課時學生就會深入辨析思考,少一些盲從,有提前解惑才能課上若有所思,更清楚所學內容。設計思路要從整體出發,理出相關的知識脈絡,搭建平臺,尋找對應的知識點并整理成思維導圖,找到相應的內容進行美術表現,就有了深層次的內在理解表達。美術表現是一項綜合表現,要能說、會評、善畫或設計作品。美術表現過程可從一個局部開始分析,導出前因、經過和結果,從整體把控,把各個局部連接起來。在設計導學方案時,要設計出有一定思維難度又容易操作的題型,從學生感興趣的素材入手,由易入難,從中感受和嘗試,讓學生自主發現圖像的意義和內在價值,順藤摸瓜找到恰當的美術敘述語言。循序漸進的訓練能使學生學得更好,更能切中問題要害,提升素養。比如“有創意的字”這一課,可以提前讓學生尋找與創意表達相關的商業圖片,來體會有創意的字,把這些圖片放到“班班通”上,大家一起比較,由個體到群體理解圖像,隨后老師把圖片進行對比,學生能夠產生非常直觀的感受,提前觀察思考,為課中合作理出思路,再以合適的美術表達引導學生展現自我,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課堂生成的新認知就更多,能夠實現高效實用減負,用創意表達出新意,用智慧點燃課堂,提升思維品質。
3 課中的獨學與傾聽習慣的培養
“真正學習的聲音是寧靜的”,因為真正的學習是從未知走向已知的過程,這個過程非常艱難,要進行大量的思考,而思考的聲音是安靜的[2]。美術課堂上,必須培養學生獨學的習慣,學生要學會安靜地思考,上課開始就要著力抓好學生翻閱書本、閱讀內容的習慣,讓學生看懂圖意,學會識讀圖像,以課本導學為指引,仔細審視每一幅圖的本意是什么,再結合生活實際進行分析,這樣學生就能清晰地說出圖形的信息,也能發現美。比如“擺件巧安排”這一課中,以書本在客廳擺放的圖片引起學生注意,用陳設物點綴缺少細節、色彩單調的居室,增添了溫馨與情趣,讓空間豐富了起來。學生的獨學為課堂的討論探究提供了認知條件,所以在平常的教學中要將學生獨學落實到位,使之成為一種習慣。另外,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在小組討論時要認真傾聽借鑒同學的意見,通過思考后再闡述自己的見解;在展示時,要傾聽其他組的觀點,以彌補自己認識的不足;在老師點評或講解時,要傾聽老師的觀點,提高自己的綜合分析和判斷能力。要注意引導學生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和日常坐姿,上課時老師要抓好這些細節,長期跟蹤落實到位,讓學生的“學”變得有深度和容量。突出“導”的功能,強化學生“學”的習慣,變換時空,形成濃厚的課堂獨學氣氛以及善于傾聽的習慣,這樣的課改才能真正提質增效,才能進一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中合作一定要圍繞重點、難點開展教學,可以設計導練單進行教學,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設計成練習題,營造思維訓練場,做好組織教學,要讓每一個學生形成時間觀念,培養學生跳一跳、摘桃子的習慣,這樣的課才是提質增效的課。在課堂上理解了重難點,課后鞏固的時間就會縮短,學生學的積極性和效率就能得到優化。“教學,從根本上說,是思考著的教學引導著學生思考,又讓思考著的學生促動教師思考。”[3]減負增效可避免課后重復消耗時間。
4 課中合作分層落實相互幫扶
美術課要開展課中的合作,對學生有哪些要求呢?要培養好各小組長,明確職責,形成規則,不斷調試,最終形成一種可控、可操作的模式,讓合作成為一種習慣。比如,在布置作業“有創意的字”合作學習探究時,分組時就要明確創意字的藝術感知,定出交流規則,及時總結,概括出要點,做好記錄,商議確定主題,學生把它畫出來,在組內展開討論,探討提煉出合理部分,舍棄不足部分。每一個小組形成各自的表現方式,爭論后形成的創意更有價值,求同存異,最終確定好形象再進行刻畫表達。抓住圖像切入點展開發散思維,比如有學生提出把名字設計成小車,小組就以現實的車的造型展開討論,相互啟發有什么新的造型車,開始畫草圖,把字形筆畫在組合變形中分解提煉出車的模型結構,學生心里面就已經有了創意的思路,老師從中點燃思維之花瞬間就如火般噴發。若學生構思把名字設計成一座房子的結構,那內在的組織結構特征如何在這幾個字中有機搭配呢?組長可先粗畫一個模型,讓組內成員參與到設計中來,思考怎么把字體變形為房子結構的圖形,再經過反復修改外形,把字的筆畫巧妙穿插進去,小組成員一起琢磨把字的結構進行形象草圖再加工,分析字體筆畫的變形應用,經歷一個深層探究的過程。解決變形問題后,著手美化修改,如此這般反復推敲,使美術的信息量濃縮為一種高度概括而又精準的定稿。在探究中捕捉一些靈感,將美的瞬間形象及時記錄描繪下來,逐步完成構圖,在思維碰撞中交流升華,促進內在的感悟進行深度理解表達,互相合作,見證成功的喜悅,學生的“學”就入心入骨漸成素養。學生合作探究的“學”是一場真學習,漸入佳境開啟智慧人生。從中形成相互幫扶的美德,實現有個性的減負增效的探究學習。
5 有效的合作與美術評價測評的關系
美術課堂中的合作要順利實現,就需要老師有超前意識,整體把控課堂,微觀上恰到好處地處理各個學習環節,該放手時就讓學生自主大膽地學,該收時要能讓學生凝神聽,老師要精要地講,精準點評,做到收放自如,拿捏有度,以45分鐘為時間軸,串起知識點連成面,拓展空間,幫助學生實現互動交流和實踐探索,有效提升技能。時間安排緊湊,合理分配,形成秩序美。老師的“導”在于引導有方,注重讓學生在情景中學習,要善于編故事,通過營造情景的方式提高學生的關注度,通過適度競爭激活課堂,在問題情境中拉開序幕,在搶答中提高熱度,以計時來強化時間意識,只有精準把控時間的學習才會如期生效,才能把握好節奏進行合作學習。有效合作的關鍵在于轉變管理觀念,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必須花大力氣建立堅強有力的小組團隊,培養合作意識尤其重要。班主任會同科任老師制定合作規則,明確成員職責,如組長必須做什么,討論時該做什么,要有反饋記錄,明確職責管理措施,這樣美術學習的內容分派任務才能默契分工,協同作戰。比如,“寄情山水”一課對三遠法的認識,可分派三組學習不同的透視,分別給出平遠、深遠、高遠的圖,給每組一幅進行探究分析,發現平遠是平視,深遠是俯視,高遠是仰視,平遠表現開闊、縱深,高遠表現高聳。小組分工和老師綜合點評可以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認識。課中合作要有美術反饋和評價,對于學生圖像識讀的感知和藝術表現上的構圖,老師要精準點評,點中要害,切中弊端,引導學生及時修改,要發現學生作品中暴露的問題,指明方向,對于學生在技法上存在的問題,要幫助提出整改方向。讓其理出一個準確的思路。比如山水畫教學,技法上的勾線、皴擦、點染要有直觀感受,在反復練習中找到規律形成技法,作品成型后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在課堂上點出創新點,使學生有范可依。美術技法的積累和思維的碰撞,讓學生理順對美的感悟,老師要把課上得生動有趣有味,學生才能從深度圖像識讀中感受到樂趣,找到支撐藝術表現的立腳點,進行合理的創意表達,環環相扣,相互促進。恰當的點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體會到堂課成就在哪,亮點在哪,這樣學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數,實現減負增效。
6 美術課改的困惑與改進
課堂進行新模式實踐之初,都會存在一些新的問題,所以我們在嘗試過程中,要反復地比較有利和不足,不斷改進相應環節,揚長避短。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學生的情況,分析學習活動的有效程度,了解教學現狀,反饋調整,指明方向。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課堂上要選擇典型實例進行分析,通過模擬案例來感受這種案例情景,讓學生有范可依,突破現實,操作起來輕車熟路,不拘泥于現實。比如,“借物寓意”一課中,選取畫作的畫家要借助植物本身的屬性來表現自己的精神追求和氣節,教師可引導學生從身邊熟悉的花卉、蔬果進行寫意練習,體會用筆墨進行造型的技法,同時理解繪畫形象包含了創作者的思想情感。藝術高于生活是突破創新的表達,有美術的韻味,美術的特征比生活的圖像更典型,技法構圖程序語言、創造性美的表達,都來自生活而又不局限于生活,讓學生從基本的點、線、肌理、色彩入手進行三維創造,讓其學會設計思維,在設計作品時能夠實現有意味的形式美感,能融會貫通,從知識和生活兩方面切入,不斷提升技能,勤練基本功,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老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引領學生砥礪前行,讓學生學得越來越好,樂學、愛學,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
7 結語
合作是為了有效地學,學會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學而不懂生疑,進行對學和群學,“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通過合作探究解疑釋疑,實現有思維深度、高效地學,達到減負效果。課前導練必須圍繞課中教材圖像展開,引導學生自主看懂圖像,學會分析。課中合作以熟悉的圖片展開,挖掘圖像的內在價值和審美情趣,設計可操作的問題進行探究,盡量讓每個學生都學會梳理知識,充分調動學生會學、善學、樂學,養成質疑問難、文本閱讀、圖像識讀等習慣,能夠進行圖像的重組和創新,形成創意思維,多進行圖形變式創意,學會推陳出新,從閩西客家文化、紅色文化的土壤中挖掘繪畫題材,自主創新,開拓進取,不斷生成新的知識和技能,提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張靜婕.淺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美術特長生教學實踐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1(8):150.
[2] 陳靜靜.學習共同體:走向深度的學習[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85.
[3] 張楚廷.教師的四重奏:教學·學教·教問·問教[J].課程·教材·教法,2008(8):7.
作者簡介:陳水長(1970—),男,福建長汀人,本科,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美術教學。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福建省教育科學規劃2020年度課題項目“指向核心素養的課前導練-課中合作學習模式研究”成果,項目編號:Fjjgzx2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