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家萱 陳紅艷
摘要:徐志摩的詩歌作品是其內心真情實感的展露,極具靈動性,這與西方后印象派藝術所追求的思想主張極為相似,盡管藝術創作方式不同,但在徐志摩的詩歌作品中還是能看到后印象派藝術的影子。文章通過分析徐志摩詩歌在思想方面、美學方面以及后印象派藝術特征方面的表現,來探究其詩歌與后印象派之間的種種聯系,從而讓人感受到徐志摩詩歌獨具藝術之美的意境。
關鍵詞:徐志摩;后印象派;意象符號;視覺符號
中圖分類號:I20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4-0-03
徐志摩,浙江海寧市硤石鎮人,原名章垿,字槱森,后在留學美國時改名志摩,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詩社成員。他履歷豐富,先后在上海、美國、英國等地求學,受到中西方文化影響,在短暫的十年文學創作生涯中,創作出了別具一格的、交融中西方文化的文學作品。徐志摩一生都在追求“愛、自由與美”,他的詩表現了內心深處最為濃烈的情感,也體現了他對藝術、對美的追求。他認為詩歌、音樂與美術是有共通性的,因此,他的詩歌作品具有一定繪畫美、音樂美的特征,受到后印象派藝術影響,尤其在繪畫美方面具有不俗表現,詩歌創作具有一定后印象派藝術特征,別具個性與魅力。
后印象派,是19世紀末繼印象派之后的一種西方美術現象,與印象派狂熱地追求光與色不同,后印象派更加強調表達藝術家個人精神世界,并沒有特定的題材和內容,主要通過藝術家主觀感受來塑造客觀事物的形與色,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塞尚、高更以及梵高三人。塞尚,被稱為“西方現代之父”,他重視繪畫的形式與結構,擅長運用幾何與色彩對比來塑造畫面,注重畫面的結構性與秩序性。梵高的作品極具個人主觀情感表達,畫面充斥著鮮明的色彩,線條也極具張力。高更,他專注于原始的、本能的表達,其作品極具象征意義,充滿了神秘色彩,他的風格被稱為“直覺綜合主義”。總之,后印象派藝術拋棄了傳統的自然主義表現,主張表達人類內心主觀情感世界,在繪畫史中具有劃時代意義。
1 徐志摩詩歌與后印象派藝術在思想方面的契合
性靈主義是徐志摩文學的主要思想[1]。所謂性靈就是指詩人將真實思想情感與內心世界表露于文學作品中,文學家袁宏道說過“詩者,人之性情也”,性靈也可以說是詩人真性情的表現。徐志摩的詩歌大多具有抒情寓意,通過詩歌創作來抒發自身情感,他的作品往往帶有真誠、感性、理想美與人性美的特征,體現了詩人的純真與個性。
也許是混亂的時代背景讓徐志摩極度渴望自由,向往愛情與美好。胡適曾評價徐志摩,其一生都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單純信仰”,即“愛、自由與美”,就像“雪花的快樂”一樣,“翩翩的在半空里瀟灑”,只管飛揚,飛到向往之處,“雪花”作為詩歌意象的媒介就象征著徐志摩自己對靈魂自由的追求,通過詩歌描繪,他的真情實感得以釋放,無拘無束。“他是在留學歸來之后才形成自己系統的詩學思想的,而他所征引的文獻中也以西方文學家和思想家的言論為主。”[2]因此,他的詩歌也具有一定西方詩學思想表達,除前期西方浪漫主義影響,徐志摩還借鑒了西方現代主義和孤獨說,在孤獨的自我境界中,利用詩歌來營造自己的理想與追求。
后印象派嚴格意義上來說并不是一個真正的藝術流派,只是人們為了更好地與印象派區分而定義的,因此并沒有固定的思想主張,但是后印象派的藝術家們都有著一致的創意傾向,他們的思想觀念一致,都“不追求片面的光與色的表現,認為藝術形象要區別于生活的物象,強調藝術家主觀情感的抒發,對形體及色彩本身的表現力的一種探索”。因此,他們所描繪的自然世界是富有生命的,滲透著藝術家自己對事物本質的理解與情感寄托。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徐志摩詩歌與后印象派藝術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盡管藝術創作方式不同,但西方后印象派強調藝術家主觀情感抒發的觀念與徐志摩的性靈主義不謀而合。情感抒發并不是簡單的情緒宣泄,而是包含了對世間事物內在本質的理解與感悟,是對靈魂與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向往,它是詩歌抑或畫作的靈魂所在。且作家在創作中追求自由的孤獨意境就像畫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一樣,是孤獨的,唯有創作得以抒發情感。
2 徐志摩詩歌的美學傾向
徐志摩“美”的單純信仰體現在對藝術美、意境美的追求方面。徐志摩認為“藝術的目的在于實現美和美的實現里所闡明的真”,因此,他的詩歌作品無不充斥著事物美好的現象,猶如一幅靈動的畫,他認為藝術是共通的,他的藝術實踐往往體現著“繪畫美”。而繪畫美“主要是指文字在視覺方面給人造成的色彩美感”[3]。徐志摩把色彩作為創造詩形式美的一種藝術手段,以豐富、細致的色彩描寫構成鮮明的畫面,讓詩更具有直觀性,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例如《再別康橋》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一幅夕陽之景映入眼簾,像是金色,又像是紅色;又如《殘春》中“紅的白的尸體倒懸在青條上”,鮮花敗落的畫面。
對于繪畫美的感悟也與他積極推崇與引入西方現代繪畫特別是后印象派有一定聯系。徐志摩留學回國后大力宣揚當時的西方新派畫家塞尚、畢加索等人,且在與劉海粟的來往書信中也提到塞尚、梵高等人,表示出了對后印象派藝術家的欣賞之意。因此徐志摩的詩歌在繪畫美方面受到一定西方畫派影響,詩歌中的意象附著濃郁的色彩氛圍,“濃得化不開”。除繪畫美之外,他的詩歌作品還體現了音樂美與建筑美,詩歌具有鮮明的韻律感與節奏性,詩歌節拍勻稱,句式整齊卻又變化多端。總之,徐志摩的詩歌極具藝術感染力,意境深遠,通過“云彩”“月”等意象來展現詩歌整體氛圍,朦朧而又優美。通過詩歌傳達情思,詩歌如夢如畫,情景交融,具有獨特的意境美感。
3 徐志摩詩歌文本中的后印象派藝術符號表達
符號貫穿于徐志摩詩歌創作的文本中,大致分為意象符號和視覺符號兩種。一般“詩歌文本結構(即整首詩歌)是一個最大的符號系統(詩歌語言次之,詩歌意象再次之),它包括詩歌語言和詩歌意象這兩個符號系統”[4]。而詩歌語言是由意象符號組成的,意象可以說是文本語言構成的最小單位。意象符號常以“群體”結構出現,作者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眾多意象群體共同營造出了獨特的意境氛圍。除意象符號外,徐志摩詩歌中還具有明顯的視覺符號,其中絕大部分符號以色彩、圖像等形式出現,通常以畫面場景形式出現,這些符號除本身具有一定信息含義外,還具有渲染氛圍之意,具有一定情感色彩。
3.1 意象符號表達
徐志摩詩歌意象符號一般可分為三大類。
一是一般意象符號,比較具體,具有普通描述性。通常以自然景物意象符號為主。如:“山”“湖海”“云彩”“月”“花”“雷雨”“鳥雀”“雪花”等多是自然意象,“對他來說,大自然就是自由的象征,大自然所具有的空靈、秀逸的美就是生活中所要追求的美”[5]。例如,《泰山》中“山!你的闊大的巉巖,像是絕海的驚濤,忽地飛來,凌空不動……”而后印象派藝術作品就通常以自然景物進行創作,藝術家將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使畫面符號極具情感張力且具有特殊意義,就像塞尚鐘愛的圣維克多山、蔚藍海岸一般,也如梵高喜愛的向日葵、麥田一般,皆表現出了對大自然的熱愛。這些自然意象符號共同營造了清新、歡快、寧靜等氛圍,表現出了創作者的強烈感情。
二是比喻性、隱喻性意象符號,通過比喻、隱喻的手法來強化詩歌內容表達效果,渲染情感。通常使用自然景物意象擬人化,如“雪花”“云彩”“月”等意象,如《兩個月亮》中“我望見有兩個月亮:一般的樣,不同的相……只要我閉上這一雙眼,她就婷婷的升上了天”,以“月亮”比喻自己心愛的人。這種隱喻的手法體現了詩歌內容與意境的緊密融合。在繪畫中,如梵高的作品《一雙鞋》,就通過鞋隱喻勞動人民,無聲勝有聲。而高更則是借《白馬》來隱喻自殺后的心情和處境。
三是象征性意象符號,通過景物、人物來象征自己的理想。如《黃鸝》中,通過對“黃鸝”飛上枝頭又飛去的描寫,象征徐志摩那遠去的“愛、自由與美”的理想。除此之外一些人物形象,如“嬰兒”就常常象征徐志摩自己的理想,而高更的畫作則用“嬰兒”象征人類的誕生。他的畫作常常濃縮了塔希提島生活場景的一切,具有原始、野蠻、熱情的特性,他的作品《我們從哪兒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到哪兒去?》就體現了他對人生的提問,畫面中每一個人物元素都極具象征意義,代表了不同生命階段、人生觀等含義,畫面極富魅力。
3.2 視覺符號表達
葉公超在《志摩的風趣》一文中提出:“志摩最喜歡看濃厚強烈的顏色,如金贊、馬蒂士、俄葛斯特約翰等的油畫都是他生平最愛的東西。”[6]因此他的詩歌中存在大量的如油畫般的色彩符號,除一般基本紅黃藍綠黑白灰色外,還有“血紅”“棗紅”“脂紅”“金芒”“金黃”“黃金”“姜黃”“焦黃”“鵝黃”“橘綠”“天藍”“海青”“紫金”“雪白”“銀灰”等顏色,這些色彩極具繪畫美感。詩歌文本多次使用“金黃”等明艷的黃色,像似對應著梵高對黃色的喜愛之情,他對黃房子、麥田、向日葵的描繪,充斥著明亮的黃色,與紅色、橘色的碰撞,仿佛火焰在跳動,畫面色彩濃郁至極。詩歌《不再是我的乖乖》中“血紅變成姜黃,又變紫”,《康橋再會吧》中“像墨潑的山形,襯出輕柔瞑色,密稠稠,七分鵝黃,三分橘綠”,無不體現著油畫般的畫面,像是對應塞尚后期繪畫執著的紫羅蘭色,又像是代表高更喜歡用的紅色、橘紅色、綠色、紫色等在畫面中渲染神秘的魅力一般,極具濃烈的色彩風格,隨著創作者情感的流動附著在畫面上、詩歌中,令人感動。
除色彩符號外,詩歌文本中的“圖像符號”也極具視覺畫面感。這里說到的圖像符號是詩歌語言描寫讓人所聯想到的,具有畫面感的圖像特征。圖像符號除了具有目的性、直觀性外,還具有一定的意味性、隱喻性、象征性等特征,在詩歌文本描繪下,形成強烈的畫面感,極具象征意義,在傳達作者情感的同時,創造出特有的畫面意境美感。在徐志摩的詩歌文本中,存在大量的圖像畫面,如《車上》中“車輪在鐵軌上碾出重復的繁響,天上沒有星點,一路不見一些燈亮;只有車燈的幽輝照出旅客們的臉,他們老的少的,一致聲訴旅程的疲倦”,描繪了旅途中的場景,極具寫實性。
徐志摩詩歌中的圖像符號一般以自然景色與人物生活場景為主。自然景色往往借景抒情,或是抒發景色之美。而人物生活場景具有寫實性,除前期的愛情詩作外,后期題材創作受到高更畫作影響,帶有一定“野蠻性”“平民風格”,通過描繪一幅幅鄉村景象以及窮苦的勞動人民形象等,向讀者展示平民生活。常對“婦人”“小孩”等人物形象進行描寫,例如《在不知名的道旁》(印度)中“婦人,你與你的兒女;伴著你的孤單,只昏夜的陰沉,與黑暗里的螢光……”又或是對鄉村寧靜的美麗景色、豐收的景色進行描寫,展現出徐志摩對田園古樸寧靜生活的渴望,通過圖像的描繪將讀者引入其中,引起共鳴,從而感受作者所要傳達的情感。這也與梵高早期繪畫作品中反映農民艱苦貧困的生活一般,除上文提到的《一雙鞋》外,還有《播種者》《吃馬鈴薯的人》等作品,皆展現出了最質樸的平民生活。
4 結語
對徐志摩詩歌與后印象派藝術進行研究分析,發現徐志摩詩歌文本具有一定后印象派藝術特征。徐志摩詩歌的思想主張與后印象派主張表達的“人類內心主觀情感世界”的思想極為契合,且徐志摩的詩歌極具繪畫美感,詩歌中的意象附著濃郁的油畫色彩氛圍。
文章從詩歌文本的意象符號與視覺符號兩方面入手,分析后印象派藝術特征。在意象符號方面,詩歌所用符號與后印象派繪畫符號元素一般皆以自然景物意象符號為主,都通過隱喻、象征等手法將意象符號與情感進行緊密結合。在視覺符號方面,受到后印象派藝術影響,詩歌出現大量油畫色彩符號,畫面極具繪畫美感,仿佛看到梵高、塞尚與高更的繪畫作品,極具視覺沖擊性,在圖像的整體描繪下充滿意境美感。在題材內容上,受到后印象派藝術影響,后期詩歌創作更具寫實意義,不僅具有高更質樸、原始的作品風格,還具有梵高描繪的農民生活的真實性與寫實性。總之,徐志摩詩歌文本與后印象派藝術有相同之處,主張情感表達的思想性,它們都是藝術創作的結晶,獨具美感與魅力。
參考文獻:
[1] 張瀅文.新性靈主義視域下徐志摩的性靈主義與自然觀[J].名作欣賞,2022(8):156-161.
[2] 李勇,孫思邈.徐志摩詩學思想的中國底蘊:兼論中西文論跨文化融合的基本方式[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8(6):132-139.
[3] 王娜.徐志摩詩歌的語言藝術研究[J].文學教育,2016(5):46-47.
[4] 陳旭光.詩歌語言、意象符號與文本結構:從詩歌語言角度對詩歌文本的一種欣賞探奧[J].麗水師專學報,1991(1):6-11,36.
[5] 陳靜宇.試論徐志摩詩歌之美[D].合肥:安徽大學,2007.
[6] 韓石山,伍漁,金宏達.徐志摩評說八十年[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36.
作者簡介:任家萱(1998—),女,山西臨汾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陳紅艷(1977—),女,湖北宜昌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廣告創意設計、品牌策劃設計、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