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君 馬民 梁娟
摘要:遺址作為國家的文化景觀,是人類社會的共同物質載體,在某種程度上也記錄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人類文明史,它是脆弱的和不可再生的。而遺址文化景觀是可供人們近距離觀賞的具有教育價值、科學技術價值以及美學價值的文化傳播載體,可以使遺址文化生動全面地展現在世人的面前。文章在保護與傳承的視角下對我國遺址現狀與遺址文化景觀進行分析研究,并對遺址文化景觀的相關概述以及遺址文化景觀的構成元素和表現形式做出總結,對如何在保護與傳承前提下利用遺址文化進一步構造遺址文化景觀進行系統的闡述。
關鍵詞:保護與傳承;遺址文化景觀;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4-0-03
1 遺址保護與傳承的現狀及意義
1.1 遺址保護與傳承的迫切性
遺址是展示中華民族人類文明史的寶貴資源。保護和利用好遺址文化景觀,有利于展現中國歷史文化,反映中華民族的傳統風貌,并向世界展示古今中國的整體面貌。近幾年我國逐漸形成遺址保護管理機制,但我國對遺址方面的保護與利用仍然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考古研究起步較晚,基礎薄弱,資金投入不平衡,總體保護研究工作未能完善[1]。二是關于保存和使用的理論研究和科學技術不夠,科學研究方法較為落后,且設施管理措施不完善,系統和機制的創新力量不足,需要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三是國家考古公園的保護和使用模式相對單一,所有遺址景觀幾乎千篇一律,保護和利用遺址與推動農村建設之間的矛盾依然明顯。四是現存遺址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占用遺址面積的工廠和旅游開發的爛尾工程比比皆是。
1.2 遺址文化景觀研究的現實意義
人類通過改變自然景觀去創造適合居住的生活環境,人類在對環境的改造中也留下了自己的生活痕跡,而這不可再生的痕跡到今日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化景觀,也正是遺址文化景觀。因此,它能夠折射出百萬年的人類文明史,并鐫刻著人類早期文明的地域文化。正是因為它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明讓設計者有很大的創作空間去利用它的殘缺與不完美創造出專屬于遺址的文化景觀。遺址文化景觀是遺址與文化景觀的特殊結合體,然而這種結合絕不是簡單的加法,而是遺址和文化景觀的衍生體,它具有遺址和文化景觀的共同特征,也具有遺址和文化景觀都沒有的個性[2]。因此,一個地方的遺址文化景觀的價值并不只有歷史和社會價值,還具有審美和教育價值。遺址文化景觀的教育價值在于其包含的文化能夠讓人們了解到古人的生產活動,并通過比較古代和現代文化的不同找到個體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展示遺址文化中不同的地方風格和地方精神。
2 遺址文化景觀相關概念界定及表現形式
2.1 遺址文化景觀的概念
任何一處遺址都存在大大小小的文化景觀,這些景觀都記錄著古人類生活的痕跡。在新石器時期為了滿足物質生產和基本生活的需要,人類祖先居住的洞穴或者房屋一般依山傍水、面向北方。例如四合院、窯洞、干欄式房屋以及由不同材質建造的客家土樓、傣家竹樓等都是人類智慧與自然環境相結合因地制宜形成的文化建筑,也是文化景觀中不可或缺的主體景觀。因此,人類文化與樹木、山川、河流等自然環境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我國哲學中古老的“天人合一”就是從此逐漸萌芽的。山形、水系、植被、人類智慧和遺址周圍的文化構成了考古遺址的文化景觀[3]。遺址文化景觀的核心是景觀,而景觀的核心是物質文化遺產形式的美。 文化景觀是自然和人類共同創造的結果,反映了該地區獨特的人文意義,特別是社會意義。而在遺址中發掘出來的文化景觀同樣也傳遞著極具意義的人文精神和社會價值。
2.2 遺址景觀的概念
遺址景觀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人類形成的原始時期,遺址景觀的概念可以定義為活的歷史和人的傳承。我國的遺址景觀具有古老的神秘性和原始的質樸性,彰顯著中華民族燦爛文化,是自然與人類的共同作品。一方面,遺址內現存的物質其表達是固有的,且極具表現力,即能夠用肉眼看到和用身體觸摸到的審美趣味,它滿足并體現了美學的基本原則。另一方面,遺址中的景觀是遺址文化的承載者,通過對其分析和整合,將暴露在地面上的遺址文化元素以景觀設計的形式加以保護和利用,或將遺址元素提煉出來簡化成文化符號,也能形成具有代表性和可識別性的人工遺址景觀。正是通過這一物質表現,人們才可以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
2.3 遺址文化景觀的構成要素與表現形式
遺址文化景觀的構成元素包括視覺和空間形式元素、心理行為和文化元素以及生態環境要素。景觀的文化元素包括一些地方觀念、歷史傳統、社會習俗、聚落方式和地方情感[4]。文化景觀注重在歷史時間、空間上的景觀演變過程,并將水流、植物、山川以及文化元素無限組合。在遺址文化景觀設計中,遺址文化、周邊生物和遺址文物形態在空間和時間維度上的結合構成了景觀設計的基礎,而這種歷史文化與物理形態的結合正是對遺址文化景觀設計的實際要求。文化是遺址景觀設計在時間和空間層面的核心,它顯示了特定地區自然和人類群體的進化。因此,提煉遺址中的文化符號,才能使遺址景觀的形式、形象的意義得以有效呈現。從形式上看,遺址的文化景觀設計應在形狀、規模、顏色和質地方面賦予物體一定的形式,并反映出該地文化景觀的表面特征。在形象層面,通過空間的結構構成和符號處理,文化相關的符號元素和文化景觀的設計,確保遺址的文化景觀與環境的文脈意義相一致,如對環境的尊重、保護遺址的特點和可識別性等,將歷史和生活融入遺址的文化景觀,為遺址文化景觀提供深刻的人文意義。綜上所述,遺址文化景觀設計不僅要在形式上表現出來,還要通過文化的力量將內涵呈現出來,只有有意義的景觀才可以與人們進行深層次的情感交流。
3 遺址文化景觀設計策略
3.1 遺址文化景觀規劃設計方向
遺址文化景觀總體規劃一般是為考慮當地的遺址開發提供一個全面而詳細的框架。它通過保護、突出地方文化遺產、地方歷史和自然資源的價值,來加強這些資源的可利用性。它還可以通過公共教育、娛樂設施和利用當地資源來促進對景觀的理解,增強遺址文化認同感。如Blood Run是目前最大且最復雜的美洲印第安遺址地,集中形成于公元1500年至1714年。它至今仍然保留了許多考古遺址和特色景觀,并且也保留著各印第安部落的重要文化聯系。因此,遺址文化景觀規劃的主要價值既體現在結合當地的教育知識并將其融入景觀設計當中,又體現在其對參與者的影響上,它能夠創造景觀與人類建立起某種聯系。
另外,許多遺址景觀也逐漸和農業建立起了某種聯系,即嘗試將農業過程作為一種景觀,為城鎮鄉村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如此一來,不僅可以保留地方遺址的完整性,還能提供一個可供人們休閑旅游、學習生產勞作的平臺。這類遺址景觀設計方向表明,景觀設計可以將一個不知名的考古遺址改造成一個集教育、娛樂、生產力和當地發展的經濟效益于一體的文化旅游區。
3.2 遺址文化景觀空間設計方法
3.2.1 提煉文化符號,構建遺址文化景觀空間性設計
秉承遺址文化景觀的多重含義,將遺址場地上的各種自然和人文環境要素統一進行規劃設計,通過抽象與概括的手法提煉遺址文化符號,而符號的性質由它所指代的遺址中構筑物與代表性的出土文物之間的關系決定,遺址的載體空間形式語言是遺址符號的形式表述。將遺址文化符號的形式語言運用到遺址文化景觀的規劃與設計有助于概括遺址文化內涵,傳遞遺址文化的精神。同時,需在遺址本身場所性的基礎上結合所學的造園手法,做到景觀空間的起、承、開、合,使遺址文化景觀設計具有秩序性。如在遺址的出土文物或者遺址景觀中經??梢钥吹酱罅康难b飾圖案,這些圖案往往是“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神話意識和社會意識等的混合物”。在遺址景觀設計構景要素中,這些符號被賦予了一定的象征意義,用以體現當時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和精神狀態。
3.2.2 加強遺址文化景觀的體驗設計
在遺址文化的景觀設計中,可以注入一些體驗性設計或者敘事性的設計增強人們的體驗感,從而引發遺址與人類情感之間的共鳴。首先,在遺址周圍的某些區域環境內可以人為地設計與當地遺址相關的文化景觀,從中起到引導作用,讓人們對遺址產生興趣與好奇感。同樣,也可以使用如燈光投影等現代技術,恢復當時古城的城墻或建筑,將人們帶入古遺址場景,以便更好地使人們產生遺址文化認同感。如果是為了更好地發揮遺址的教育意義,還可以與遺址周圍的原始遺址進行聯動開發和保護,共同打造整體旅游區和宣傳遺址的文化走廊。例如,在濟南的一處古城墻腳下有一片油菜花田,游客們可以在欣賞油菜花的同時了解古城文化。設計者不僅要考慮到古城遺址是當地獨特的文化特色,還可以利用油菜花田設計一些大地景觀或其他景觀元素,并使其擁有與人互動的功能,這樣就能同時帶動當地農業與旅游業的發展。由此可見,具有互動性的遺址景觀可以使人們的視覺和交流有一種更新和更深刻的體驗,更好地向世界傳達場地文化和景觀魅力。
由于遺址景觀的不可再生性,使得其尤其珍貴,國家倡導保護遺址景觀的同時又希望遺址景觀帶動當地經濟與教育,這必然會對原有的遺址造成破壞,與原本的初心相違背。而人工遺址景觀可將遺址元素提取加以設計創造出可與人類互動的文化景觀,這無疑在響應保護與利用遺址景觀的政策之下又達到了帶動經濟教育的目的。
3.2.3 遺址景觀案例中的優秀景觀設計借鑒
如上文提到的Blood Run的溪水梯田展示了美洲印第安人的種植、居住以及建造土墩的文化,場地規劃框架確定了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區的具體位置和各種關鍵因素,包括旅游服務和交通路線等。同時,它還為參與者在設計研討會上提出想法和概念提供了一個起點。在場地規劃時需盡量保持場地的原貌,做到細微的提升與改進,致力于做好遺址區域的生態保護。設計師們在細節上做了非常多的處理,在貫穿整個場地的道路上使用了不同的材料。除此之外,自然文化保護區內的安全設施、設備以及場地路線都是在考慮游客的前提下設計與安置,能夠方便游客游覽并提升游客觀賞的舒適感。
其次,以我國的城頭山遺址外圍景觀設計為例,它最大亮點是將生產過程作為景觀體驗。稻田被設計成游客可游覽的景觀,場地內的樹木只設計了行道樹,既為游客提供了陰涼也不影響水稻生產。對喜歡在稻田間漫步的老農們來說,在熟悉的稻田景觀里也發現了新的美。田地里的耕作也是現場表演藝術的一部分,當農民在田里種植與收割水稻時,游客可以沿著玻璃橋行走,或參與到農民的工作和生活中。稻米的種植和收獲過程以互動景觀的形式呈現,使游客能夠親身體驗該地區的風土人情。一個科學的生態路標系統與跨越景觀的道路網絡相結合,使游客,特別是兒童,能夠近距離了解農作物的文化以及生產過程。該遺址的核心部分設計點是棧道如何在對景觀環境干擾最小的情況下最大地改變場地的外觀,提供給游客一步一景的觀感。最后,簡單的結構及透明的玻璃橋減少了投射在稻田上的陰影,而稻田中彎曲的玻璃棧橋也提供了俯瞰古城遺址北部和周邊稻田景觀的觀賞視角。其整體設計是將城頭山考古遺址保留在中央核心區,并對遺址護城河駁岸進行生態型修復。在遺址外的南入口處設計了一個戶外稻作博覽園[5]。
4 結語
遺址文化景觀所展現的文化是城市文化中最典型、最核心的部分。遺址景觀對于傳承城市文化、塑造城市特色以及提高居民文化素養具有積極意義。對遺址文化景觀認知的建構,有助于建立人們對場地的集體文化認同,更準確地將該區域的文明與歷史傳遞給后輩。在景觀形式上,它展現了一個可以觸摸、參與和體驗的遺址歷史文明空間。最重要的是,互動景觀與遺址景觀的整合可使遺址文化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使人們休閑娛樂的場地空間成為遺址文化的重要載體。總而言之,遺址文化景觀有助于確定個人、群體和民族的文化歷史和精神信仰,是人類歷史和未來的心理和情感坐標。
參考文獻:
[1] 張毅.考古遺址景觀價值分析及規劃設計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8.
[2] 王璐艷.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綠化的原則與方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
[3] 王國平.從“國家遺址公園”到“國家文化公園”:關于良渚國家文化公園申報導則的思考[J].城鄉規劃,2020(4):7-12.
[4] 藏博靖.城市文化公園景觀設計探索:以浦東文化公園景觀設計為例[J].中外建筑,2021(1):139-143.
[5] 俞孔堅,邵飛,耿苒.農民、城里人和土地:城頭山遺址外圍景觀再現[J].南方建筑,2017(3):128-129.
作者簡介:胡天君(1969—),女,山東濟南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設計。
馬民(1996—),女,山東泰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梁娟(1998—),女,山東濟寧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