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趙 瑩,溫麗蓉,曹 軍,羊繼平,原永明
1.上海市徐匯區大華醫院檢驗科,上海 200237;2.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檢驗科,上海 200025;3.上海市徐匯區大華醫院介入腫瘤科,上海 200237;4.上海市徐匯區大華醫院泌尿外科,上海 200237
前列腺癌是發生在前列腺上皮的惡性腫瘤,是男性第二大癌癥。該病早期無明顯癥狀,隨著疾病的進展可表現為排尿困難、尿流中斷、夜尿增多等,嚴重者還可侵及膀胱,引起血尿、血精、陽痿,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2]。由于前列腺癌發病早期癥狀隱匿,導致大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因此,早期診斷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3]。前列腺特異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由前列腺上皮細胞分泌,廣泛用于前列腺疾病診斷。有研究[4]顯示,腫瘤異常蛋白(tumor abnormal protein,TAP)檢測可有效篩查腫瘤高危人群,是病理診斷的“有益補充”,其水平與惡性腫瘤的發生有關,可作為評估患者腫瘤增殖、轉移的重要參考指標。有研究[5]顯示,前列腺癌患者血液結腸癌轉移相關基因1 (colon cancer metastasis related gene 1,MACC1)水平顯著升高,能夠反映前列腺癌的進展,且與疾病的惡性演變、淋巴結轉移及遠處轉移有關,可作為預測前列腺癌進展、判斷惡性程度的潛在血液生物標志物。PSA檢測用于前列腺癌診斷已有大量研究,也是前列腺癌診斷的標志物之一,但與TAP、MACC1 聯合用于前列腺癌診斷的相關報道較少。因此,本研究擬探討血液PSA、TAP 及MACC1聯合檢測對前列腺癌的診斷價值。
回顧性分析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上海市徐匯區大華醫院收治的107 例前列腺癌患者(病例組)病歷資料,包括Gleason 評分、T 分期、有無淋巴結轉移等。患者平均年齡(58.37±5.29)歲;均參照《中國前列腺癌放射治療指南》中的診斷標準[6],經穿刺病理活檢確診,且合并排尿異常、勃起障礙等癥狀。納入標準:心、腦、腎等器官無明顯障礙;無胰島素治療史;相關指標數據完整。排除標準:近期接受過正規免疫調節劑治療;心功能異常;近3 個月有嚴重創傷或者接受過手術;有嚴重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腎臟移植;日常生活能力喪失,完全依賴協助護理;無法言語交流。
另選取同期在該院進行健康體檢的60 名男性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平均年齡(58.19±7.38)歲。2組平均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1 PSA、MACC1 及TAP 檢 測 方 法 ①PSA、MACC1 檢測:采集所有患者入院后治療前、健康體檢者體檢當日的空腹靜脈血5 mL,以2 319×g離心10 min,分離血清,置于離心管中,冷凍保存;其中PSA 采用美國Abbott I4000 全自動化學發光分析儀進行檢測;MACC1 采用美國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公司酶聯免疫吸附試劑盒,均嚴格按照儀器及試劑的標準操作規程進行檢測。②TAP檢測:采集所有患者入院后治療前、健康體檢者體檢當日新鮮EDTA 抗凝靜脈血2 mL,取25 μL在玻片上制作成厚薄均勻的血涂片,晾干后垂直均勻滴加TAP 試劑3滴,形成圓形斑點顆粒,采用浙江瑞生RS-2011ATAP 集成閱片儀采集顆粒圖片并測量斑點顆粒面積,按檢測說明書進行結果判讀。
1.2.2 Gleason 評分和T 分期 參照《前列腺癌規范化標本取材及病理診斷共識》(2021 版)[7],由病理科醫師根據病理結果進行Gleason 評分;參照《惡性腫瘤的TNM分類法》[8]對腫瘤進行T分期。
采用SPSS 24.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以±s表示,2 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Spearman 相關性分析評估各項目與Gleason評分和T分期的相關性。采 用 受 試 者 操 作 特 征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 曲線評價血液PSA、TAP 及MACC1 診斷前列腺癌的效能。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病例組患者血液PSA、TAP 及MACC1 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血液PSA、TAP及MACC1水平比較(±s)Tab 1 Comparison of blood PSA,TAP and MACC1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

表1 2組患者血液PSA、TAP及MACC1水平比較(±s)Tab 1 Comparison of blood PSA,TAP and MACC1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
Case group(n=107)Control group(n=60)t value P value 14.35±5.13 4.16±1.34 15.082 0.000 174.58±19.63 74.29±8.04 37.796 0.000 52.41±12.89 29.84±6.33 12.718 0.000
隨著Gleason 評分的升高,前列腺癌患者血液中PSA、TAP 及MACC1 水平逐漸升高;隨著T 分期的進展,患者血液PSA、TAP 及MACC1 水平也逐漸升高;有淋巴結轉移患者PSA 和MACC1 水平高于無淋巴結轉移患者(P<0.05);有淋巴結轉移患者血液TAP 水平低于無淋巴結轉移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患者血液PSA、TAP及MACC1水平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分析(±s)Tab 2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A,TAP,MACC1 and clinicopathology in the case group(±s )

表2 患者血液PSA、TAP及MACC1水平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分析(±s)Tab 2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A,TAP,MACC1 and clinicopathology in the case group(±s )
Clinic pathologic feature n PSA/(μg?L-1)TAP/μm2 MACC1/(ng?mL-1)Age<65 years≥65years t/F value P value Gleason score 2-4 score 5-7 score 8-10 score t/F value P value T satge T1 T2 T3-T4 t/F value P value Lymphatic metastasis Yes No t/F value P value 54 53 14.15±5.08 14.55±5.26 0.400 0.689 175.54±20.15 173.60±20.25 0.467 0.620 52.18±12.91 52.64±13.07 0.183 0.855 7 48 52 9.25±4.12 14.08±5.03 19.31±5.19 20.599 0.000 148.34±18.58 172.18±19.22 201.41±19.34 42.023 0.000 39.95±10.23 50.89±12.83 65.66±13.04 23.543 0.000 29 47 31 9.14±3.26 14.19±4.89 17.79±4.93 27.629 0.000 146.12±19.12 168.58±19.58 199.37±20.12 56.084 0.000 40.16±10.25 51.97±12.78 60.58±12.83 21.247 0.000 62 45 16.58±6.12 11.28±5.89 4.492 0.000 121.48±20.59 147.07±19.87 6.439 0.000 73.53±6.58 37.08±5.03 31.127 0.000
血液PSA 診斷前列腺癌的ROC 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the curve,AUC) 為0.764,靈 敏 度 為86.12%,特異度為88.63%,截斷值為6.01μg/L;血液TAP 診斷前列腺癌的AUC 為0.796,靈敏度為88.18%,特異度為89.58%,截斷值為135.62 μm2;血液MACC1 診斷前列腺癌的AUC 為0.873,靈敏度為78.46%,特異度為80.10%,截斷值為37.80 pg/mL;3 項指標聯合檢測的AUC 為0.941,靈敏度為93.15%,特異度為94.08%,均高于各單項指標(P<0.05)。詳見圖1。

圖1 血液PSA、TAP及MACC1診斷前列腺癌的ROC曲線Fig 1 ROC curve of blood PSA, TAP and MACC1 in predicting prostate cancer
Spearma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血液PSA、TAP及MACC1 水平均與Gleason 評分呈正相關(r值分別為0.648、0.513和0.501,均P=0.000),與T分期呈正相關(r值分別為0.616、0.537 和0.542,均P=0.000)。
前列腺癌是臨床上較常見的男性惡性腫瘤,通常好發于中老年男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齡化,亞洲國家的前列腺癌發病率逐年升高,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統計,2020 年中國前列腺癌發病率約15.6/100 000,新發病例超11 萬,死亡人數超5萬[9]。由于前列腺癌早期癥狀不明顯,多數患者發現時已開始轉移,導致預后不良。因此,早期發現和診斷前列腺癌,始終是臨床研究的熱點。
PSA是激肽酶家族蛋白,主要由前列腺上皮細胞分泌,正常時僅有極低水平的PSA 存在于血液中,血液中PSA 水平的升高預示前列腺發生病理變化或受到創傷。在絕大多數前列腺癌患者中,PSA水平升高,因此PSA 是診斷前列腺癌的首選標志物[10-11]。但PSA 無腫瘤特異性,在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炎患者中均升高。PSA 在血液中主要存在結合與非結合2種形式,血液中大部分PSA 與多種內源性蛋白酶抑制劑相結合形成復合PSA,如與α1-抗糜蛋白酶(α 1-antichymotrypsin,α1-ACT) 結合構成PSA-ACT,是血液中復合PSA 的主要構成形式,也是目前免疫學方法能檢測到的主要成分。因其他幾種結合形式的抗原決定簇被人α2-巨球蛋白所掩蔽,不能被PSA 檢測抗體所識別,剩余少部分PSA 在血液中處于游離狀態,成為游離PSA(free-PSA,fPSA)。因此,臨床檢測的總前列腺特異性抗原(total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tPSA)僅是fPSA 與PSA-ACT 之和。tPSA和fPSA 在血液中的半衰期只有幾個小時,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穩定性下降,尤其是fPSA更不穩定。
TAP是近年來發現的一類細胞癌變初期致癌因子促發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變后的腫瘤標志物。在細胞開始惡化時,細胞膜表面的聚糖結構發生異常,導致TAP 大量釋放入體液中,其已在乳腺癌、胃癌等疾病篩查及預后中得到廣泛應用[12-13]。有研究[14]顯示,TAP水平與惡性腫瘤的發生有關,可作為評估患者腫瘤增殖、轉移的重要參考指標。
MACC1是在結腸癌中與轉移相關的基因,可誘導腫瘤細胞的轉移,是結腸癌患者腫瘤轉移和生存預后的預測因子。MACC1 主要通過促進腫瘤血管形成及激活相關信號通路等來維持惡性腫瘤的侵襲性[15]。有研究[16]顯示,MACC1 可誘導結腸腫瘤細胞在肺、肝臟出現轉移。本研究結果顯示,前列腺癌患者血液PSA、TAP 及MACC1 水平顯著高于健康人群,提示PSA、TAP 及MACC1 可作為診斷前列腺癌的重要標志物。PSA具有組織特異性,只存在于人前列腺腺泡及導管上皮細胞的胞質中,不表達于其他細胞;但無腫瘤特異性,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均可導致tPSA 水平升高。TAP 為腫瘤細胞增殖過程中細胞膜表面結構中的N-鏈聚糖分支,在惡性腫瘤發生后,該物質大量釋放入血液。MACC1 則通過參與相關血管生成因子的分泌,促進腫瘤血管的形成。本研究ROC 曲線分析結果進一步顯示,這3 項指標的聯合檢測效能顯著優于單項檢測。
Gleason評分是常用的前列腺癌組織學分級方法,對評估前列腺腫瘤的惡性程度、判斷腫瘤侵襲程度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17]。本研究結果顯示,血液中PSA、TAP 及MACC1 可隨著Gleason 評分及T 分期的升高而升高,可作為評估疾病嚴重程度的參考指標。本研究進一步進行Spearman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血液中PSA、TAP 及MACC1 水平與Gleason 評分、T 分期均呈正相關。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前列腺癌T分期、Gleason評分越高,癌組織侵襲范圍越大,導致前列腺結構受損更嚴重,淋巴管壁結構破壞更大,促使PSA彌散進入血液量增多,導致PSA等水平升高。
總之,血液中PSA、TAP 及MACC1 水平均與前列腺癌Gleason 評分和T 分期之間關系密切,對診斷前列腺癌有重要的臨床參考價值,且3 項聯合檢測價值更高。但本研究屬于單中心小樣本研究,未來仍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采集量;同時,也需進一步開展前瞻性研究,以闡明血液中PSA、TAP 及MACC1 在前列腺癌發生中的相關機制。
利益沖突聲明/Conflict of Interests
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All authors disclose no relevant conflict of interests.
倫理批準和知情同意/Ethics Approval and Patient Consent
本研究涉及的所有實驗均已通過上海市徐匯區大華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批準(審批號:20210810)。所有實驗過程均遵照《藥物臨床試驗倫理審查工作指導原則》的條例進行。受試對象或其親屬已經簽署知情同意書。
All experimental protocols in this study were reviewed and approved by the ethics committee of Dahua hospital, Xuhui District,Shanghai (approval No. 20210810), and all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gulations of the guiding principles for ethical review of drug clinical trials. The subjects or their relatives have signed the informed consent form.
作者貢獻/Authors'Contributions
王慧、原永明、曹軍參與了研究設計;王慧、趙瑩、溫麗蓉、羊繼平參與了論文的寫作和修改;所有作者均閱讀并同意了最終稿件的提交。
WANG Hui, YUAN Yongming and CAO Jun participated in the experimental design.WANG Hui, ZHAO Ying, WEN Lirong and YANG Jiping participated in the writing and revision of the paper.All the authors have read the last version of paper and consented for submission.
·Received:2021-12-13
·Accepted:2022-03-09
·Published online:2022-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