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華
高校學生公寓管理改革創新研究——以A市三所高校為例
林建華
[廈門大學學生工作部(處)]
高校學生公寓管理需要不斷改革。本文通過對A市三所高校的實地調研,發現三所高校的學生公寓管理模式可歸納為社會化、內部化和半社會化三種模式,每種模式各具特色,共同點是職責分工明確、牽頭部門主導、管理體制機制完善、物業服務管理規范、行為教育有力、黨建工作扎實、文化氛圍濃厚,這些都為可當前高校學生公寓管理的改革創新提供借鑒思路。
高校;學生公寓;管理;改革
隨著高校改革的深入和學生群體結構的不斷變化,學生公寓承擔的功能不斷擴展,學生生活多樣、多元、多變的特征日益顯著,學生公寓的服務需求也不斷增多,對高校學生公寓管理服務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學生公寓管理中存在著兩個悖論:學生公寓提供的服務越來越多,學生越來越反感;學生權利意識越來越強,責任感越來越低。這一方面暴露了高校學生公寓在部門職責、部門間關系、管理服務、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問題,另一方面也表明高校公寓的“父愛式治理”“單向度治理”“管控式治理”越來越難以為繼。高校學生公寓管理需要改革創新。
為進一步創新高校學生公寓管理模式,提升公寓管理水平,把學生公寓打造成進行法制教育、行為規范、思想引導、品德養成和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本研究通過訪談法和觀察法,對A市三所高校開展了學生公寓管理的實地調研。調研內容有學生公寓管理模式及運行機制、后勤管理服務標準化及考核評價方式、學生公寓管理隊伍及工作機制、公寓特色管理措施等。
1.Z大學與Y公司的合作模式
Z大學學生公寓招標引進社會企業管理。Z大學后勤處代表學校作為大甲方,與中標的Y企業簽訂合同。根據合同內容,后勤處、學工部、保衛處為甲方,Y企業為乙方。學工部根據合同規定的學生教育管理內容,對乙方行使監督權,具有財務上的管理權和否決權。保衛處根據合同規定的公寓安全管理的內容,行使監督權。在財務劃撥方面,學校后勤處按建筑面積支付Y企業物業管理費用,專項工作,比如宿舍搬遷,可追加專項經費。學工部也會給Y企業經費,主要用于宿舍文化建設。保衛處在消防設施的更換方面給予企業經費。具體合作模式如圖1所示。

圖 1 Z大學與Y企業合作模式示意圖
2.Z大學學生公寓管理體制
Y企業成立學生宿舍管理服務中心(簡稱宿管中心),代表Z大學全面負責學生宿舍管理、住宿資源調配、物業管理、宿舍文化建設和行為養成,提出違紀事件處理的建議等。
由于Z大學有不同校區,宿管中心在各校區設立學生宿舍管理辦公室(校區宿管辦)進行項目化運作,對校區宿管辦主任設立年度績效目標。校區宿管辦主任為項目主任,統籌校區學生公寓管理的所有事宜,接受學生、學工部的監督。校區宿管辦主任下設樓長、保潔員、值班員。樓長下設學生助管員、公寓學生管理委員會、樓委會、寢室長等學生管理隊伍。具體管理體制如圖2所示。

圖 2 Z大學學生公寓管理體制示意圖
學生助管員、公寓學生管理委員會成員享受勤工助學工資,受樓長指導管理。公寓學生管理委員會主要開展諸如寢室文化節等文化活動,負責對外宣傳,比如微信公眾號推送等。公寓內成立校園安全學生服務隊,由保衛處與宿管辦共同管理,負責消防、安防、違章電器等安全巡查。除了學生管理隊伍,Z大學還要求年輕輔導員住在本科園區宿舍,與樓長通力合作,共同管好學生宿舍。
3.特色管理措施
(1)查房制度:樓管阿姨定期或不定期進入學生宿舍查房。
(2)24小時走廊無垃圾制度。
(3)超額電器申請協商審批制。在宿舍內安裝和使用額定功率大于200瓦的電器,學生須提出申請,由校區宿管辦同意后方可使用。
(4)公寓園區表現納入評獎推優體系。校區宿管辦根據學生宿舍綜合紀實考評管理規定,每個星期進寢室查衛生、安全情況,檢查結果折算成相應分值計入學生個人綜合素質評價成績。評出最好與最差宿舍,學期末給予最好宿舍物質獎勵。對不合格寢室,要求立即整改。學生在宿舍內的表現,是學校三好學生、先進班級等榮譽稱號評選的參考條件之一。
(5)免檢寢室、文明寢室評比。
(6)入住簽訂《學生住宿協議書》。
(7)服務場所:自習室、自助廚房、師生交流咖啡吧;宿舍自助服務區設洗衣區、烘干區、自助洗衣液購買區、休息自習區、自助打印機等。
1.S大學學生公寓管理部概況
S大學的學生公寓管理由該校學生社區管理部負責,該部門為學校正處級單位,屬于內部管理模式。S大學學生社區管理部堅持以育人為根本,以管理為手段,以服務為宗旨,有思想教育、學業輔導、文化建設、生活服務、行為指導、安全防范等六大功能。
2.S大學學生公寓的管理體制
S大學學生社區管理部設辦公室主任、日常管理部主管、生活服務部主管、文化建設部主管、信息管理部主管五個負責人。每個部門兩到三個正式編制工作人員。每個部門主抓一項工作模塊。除正式編制員工外,社區管理部招聘編外人員,有區域主管、區長、樓棟管理員、值班員、保潔員,制定了員工手冊,詳細規定工作內容和責任,根據崗位職責和要求,進行培訓和考核。
此外,充分發揮學生自我管理作用。一是成立社區學生自我管理委員會,受社區管理部領導。自管會包括各級學生干部、干事、學生樓長。二是成立學生樓管會,在本樓輔導員、管理員的指導下開展工作。樓管會主要由黨團員、入黨積極分子或學生干部擔任,下設層長、寢室長,每個層長又是樓管會的文化、宣傳負責人。三是社區義工工作制度,要求所有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必須參加義工服務小組。入黨、推優、獎助學金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參加義工服務的同學。參加義工的學生還可參評社區積極分子、先進個人和工作標兵。S大學的公寓管理體制如圖3所示:

圖3 S大學學生社區管理體制示意圖
3.特色管理措施
(1)生活服務多樣:提供微波爐、雨傘、小藥箱、乒乓球、臺球活動室等,對活動室使用、愛心寢室入住等,都明確了操作要求和流程。
(2)員工培訓系統:開展讀書、演講比賽、新老員工傳幫帶等活動。
(3)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十分完善,從面向學生的管理條例到部門的崗位職責,從內部管理制度及日常運行制度,到突發事故處置預案及程序,再到各項育人制度,都十分詳細,可操作性較強。
(4)文化建設:堅持“學生培養更重要在課外”的理念,以“增強園區的凝聚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依托輔導員、學院部處、樓幢管理人員及學生管理隊伍,努力打造寢室文化、樓幢文化、親情文化及慈善文化。
(5)黨建工作:學生進黨校、預備黨員考察環節的社區意見,作為組織部門審核的必備材料。此外,還建立了紅卡在行動、紅旗在飄揚、紅星在閃耀等黨建活動。
(6)行為教育:一是開設行為指導課,以學生手冊、學生公寓指南等規章制度為教學大綱,分為學習和實踐兩個環節。新生由管理員組織學習規章制度,之后進入日常實踐環節。二是制定《社區學風建設與考評實施意見》,記錄學生在宿舍的行為,作為學生在社區綜合評定的重要依據[1]。三是建立 《學生個人行為檔案卡》,由管理員、輔導員和學生代表根據學生的行為表現打分。
1.T大學生活園區管理中心概況
T大學在學生處內設生活園區管理中心(副處級),負責學生公寓管理和服務,以“高效化管理、規范化服務、人性化教育”為宗旨,形成了“以思想政治工作為核心、以物業管理服務為基礎、以學生自主參與和自我管理為主體”的管理模式,目標是將學生生活園區建設成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基地。
2.T大學學生公寓的管理體制
T大學園區管理中心的崗位設置及分工如圖4所示。

圖4 園區管理中心的崗位設置及工作分工
T大學園區管理中心由六名編制內的管理骨干組成,負責園區的日常管理(包括宿舍調配、物業等)、思想教育、文化建設等工作。通過人員分工可知,T大學的公寓管理特色之一是在園區管理中心設生活園區團工委,由團工委負責園區文化建設。具體管理體制如圖5所示。

圖5 T大學學生公寓管理體制示意圖
除了園區管理中心的管理骨干,還以企業用工模式招募了工勤人員,主要包括樓管阿姨、值班員和保潔員、物業維修員等,負責物業管理和服務。此外,園區管理中心還聘請學生擔任生活指導老師以及樓長。生活指導老師主要負責樓棟的學生思想教育、文化活動,協同院系做好安全穩定工作;樓長主要負責樓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反饋樓內情況。
3.特色管理措施
(1)制度化管理:制訂日常管理與服務制度(宿舍管理辦法、訪客制度、晨會制度等)、應急處置預案制度(學生長期出走或未歸、學生打架或群體性事件、學生突發重大疾病等)、培訓考核制度等。明確規定生活園區管理中心管理組長、管理員、衛生保潔、物業維修、倉儲物流等崗位的職責。
(2)規范化運行:學生入住要簽訂住宿協議,并按規定辦理入住、退宿和調宿手續;值班員在本樓工作三個月后,對學生的姓名知曉率不低于60%;除了檢查衛生、安全外,管理員每天巡視不少于1次,并填寫巡查記錄。
(3)人性化服務:園區內設置閱覽室、自習室等;按作息興趣分配宿舍;快遞進宿舍樓;樓管阿姨立崗服務等。
(4)全面化育人:園區管理中心重視園區的育人工作,有明確的公寓管理理念;每個樓棟配備生活指導教師,開展園區學業輔導;建立寢室榮譽體系,針對不同學生及創建內容,開展五星寢室、文明寢室及標準寢室創建工作。
(5)標準化服務:實地參觀發現T大學的公寓內衛生十分整潔,主要源于園區管理中心對衛生打掃的規范化管理,明確衛生的標準,做到所有物品有名有家,物品擺放整齊。
學生公寓管理涉及后勤、資產、保衛、學工等部門和院系,三所高校在學生公寓管理過程中,各部門職責明確,各司其職,相互配合較好。
每所高校都有主管學生公寓的部門或單位,這些部門或單位有的是校外企業,有的是校內部門,校內部門有的是正處級單位,有的是學工部的一個科室,但是,他們都有學生宿舍管理實際上的主導權。
一是公寓主管部門、輔導員隊伍、學生自治組織的力量都充分介入學生公寓的管理;二是人員配備充足,每棟樓都配備樓管阿姨、值班員、保潔員、住樓輔導員等;三是重視物業服務人員的招聘、培訓以及日常管理,物業管理人員能夠完成基本的物業登記、數據整理以及電腦操作。
一是物業服務標準化程度高,制度完善,內容全面;二是設立了物業服務考核體系。
三所高校都重視學生公寓的育人工作,除了在入住時都要簽訂入住協議外,各個學校在行為指導方面也都各有方法。
S大學的學生制定了宿舍園區義工工作制度,要求所有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必須參加義工服務小組。T大學提出“一個黨員,一面旗幟”的口號,要求每一位黨員在學生宿舍園區做好模范帶頭作用。
三所高校公寓都有豐富的文化活動和文化品牌。
成立公寓管理改革領導小組,成員包括學校領導、相關部處的主要負責人等,共同協商,統一部署,為學生公寓管理改革提供組織保障。
涉及公寓管理的有多個部門,存在職責交叉、責任主體不明等問題。學生公寓改革的基礎是對學生公寓相關管理部門的職責進行明確的界定,理順學生公寓管理的體制機制。
可以在學生公寓設置四級管理力量。校級公寓管理隊伍為第一管理層級,即協調與督辦層級。后勤物業管理人員為第二管理層級,主要負責后勤物業保障工作,包括保安、保綠、保潔、保修等。學院層面,住樓輔導員為第三管理層級,有條件的高校可在公寓園區設立輔導員值班室,讓輔導員參與所住樓棟的學生管理工作中。學生層面,可成立公寓園區自管會以及樓棟管理委員會、黨員服務站以及園區志愿服務隊,這是第四管理層級。
學生對日常服務、物業管理最為敏感,因此,學生公寓管理的改革應從提高物業管理服務水平切入。提高物業管理服務水平,一是經費投入;二是促進物業服務的標準化和規范化;三是對員工進行培訓、考核等,提高員工的能力素質;四是加強監督,建立對后勤物業服務考核制度。
高校學生公寓管理改革,其最終的目標是形成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局面,使學生宿舍成為育人的重要陣地。一是可將學生在宿舍的行為表現納入學生的綜合素質測評中,與評獎推優掛鉤,從制度上規范學生的公寓行為。二是要樹立學生公寓文化活動的品牌意識,打造品牌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實現環境育人。
應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為改革提供技術支撐,開發完善公寓管理系統,將學生行為記錄在系統中,納入評獎推優,對學生在宿舍園區的行為進行分析,為學生教育提供支持。還可在系統或者微信公眾號上設立報修模塊、宿舍園區活動報名模塊、研討室預約模塊、開發志愿服務積分、二手物品交換平臺等功能,提高服務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1]王太芹. 高校學生公寓文化建設特色研究——對四所高校的實證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20(03):25-28.
(責任編輯:張寶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