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英
摘要:在農業執法活動中,當場處罰作為農業行政執法機關行使處罰權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其所需法律文書少,程序簡單,在案情簡單、罰則較輕的違法行為(比如農機案件)時被廣泛運用。本文在闡述當場處罰的內涵、適用條件基礎上,分析農業當場處罰的程序要求,探討農業行政執法人員在辦理當場處罰案件過程中極易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建議,以期對農業行政執法機構執法人員查處當場處罰案件有所幫助。
關鍵詞:農業執法;當場處罰;行政處罰法;自由裁量
農業行政處罰當場處罰在現階段的應用確實表現出了多方面優勢,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局限性,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優化,以更好提升當場處罰的應用價值。
農業執法中當場處罰的“當場”,包含時間和地點的雙重含義,僅作狹義理解,特指違法行為發生的當時、當地,即正在現場的意思,也就是說,當場處罰要在違法行為地的現場,可以不經行政機關負責人審批或合議、集體討論等程序直接處罰,處罰決定書要當場送達。
依據《行政處罰法》第五十一條和《農業行政處罰程序規定》(2022版)第二十五條的規定,當場行政處罰應當同時符合以下條件:當場發現農業行政違法行為,要求違法行為正在進行中,如果是他人舉報的或者是其他機關移送的案件,則應按照普通程序進行處理。
違法行為方面,既需要達到“違法事實確鑿”,又需要“有法定依據”,這就要求有充分的證據證明,該拍照的拍照、該詢問的詢問、該現場勘驗的現場勘驗,且證據要符合證據規范要求,并形成證據鏈,避免僅依據詢問筆錄孤證作為定案證據的情況發生;“有法定的依據”是指作出農業當場處罰依據的法律、法規等必須符合《行政處罰法》的規定,這是行政處罰法定原則的規定,也是農業執法當場處罰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處罰種類方面,只能是警告或者罰款,或者同時包括警告和罰款,且罰款數額對公民罰款是200元以下,對法人或其他組織罰款3000元以下。如果存在第三種處罰種類,比如沒收違法所得100元,依據《行政處罰法》第三十八條第二款和《行政訴訟法》第七十條第三項的規定,“沒收違法所得”不符合當場處罰的法定條件,應適用普通程序進行處罰,否則就違反法定程序,構成程序違法,行政處罰無效。
《行政處罰法》第五十二條、第五十三條和《農業行政處罰程序規定》(2022版)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明確規定了當場處罰的程序要求:在調查或者進行檢查時,執法人員不少于兩人,亮證,表明身份;當場查清違法事實,收集和保存必要證據;告知當事人擬作出決定的內容及事實、理由、依據,聽取當事人陳述、申辯,并記入筆錄;現場制作填寫當場處罰決定書,由執法人員簽名或者蓋章,加蓋農業行政處罰機關印章的;當場交付當事人,當事人拒絕簽收的,應當在處罰決定書上注明;行政處罰決定報行政機關備案,依據《農業行政處罰法》(2022版)第二十七條的規定,農業行政執法人員應當在當場處罰決定之日起、在水上辦理漁業行政違法案件的應自抵岸之日起二日內,將案件的有關材料交至所屬機關歸檔保存。
4.1 缺乏公正性
在農業行政處罰當場處罰的應用中,雖然其便捷性優勢確實較為明顯,但是也容易滋生一些問題和缺陷,其中公正性問題就不容忽視,這也是農業行政處罰對象最為關注的一個要點。如,雖然規定了被處罰對象享有申辯權以及陳述權,但在執法實踐中并沒有得到較好保障,執法人員未向被處罰對象明確其享有的陳述權以及申辯權,被處罰人不了解此方面內容,往往只能接受被處罰的結果,不能夠利用這些權限來保障自身利益,公正性也就難以得到保障。此外,在告知被處罰對象可以申請復議或提起訴訟時同樣流于形式,當事人權益不能夠得到很好保障。
4.2 罰款收繳問題
部分執法人員認為當場處罰就一定要當場收繳罰款,存在違反當場收繳的規定收繳罰款現象,即對不符合當場收繳條件的實行當場收繳。依據《行政處罰法》第六十八條、第六十九條,可以當場收繳罰款的條件是:依法給予100元以下罰款的;事后難以執行的;當事人難以到指定的銀行或者這通過電子支付系統繳納罰款確,經當事人提出,可以當場收繳。以上3條滿足之一即可,對于后兩點,需要執法人員或當事人對是否符合當場收繳的條件這一事實按規定予以說明和記錄,并保留證據。例如“經當事人提出”,需要當事人的申請和說明等。另依據《行政處罰法》第七十七條規定,行政機關對當事人進行處罰,必須提供法定部門制發的罰款、沒收財物單據。
4.3 缺乏證據制度的規定
《行政處罰法》第五十四條規定,適用普通程序的行政處罰對證據的收集的要求是全面、客觀、公正?。但是對于當場處罰的證據要求上,僅有“違法事實確鑿”這一籠統的規定。這就導致農業執法人員對當場處罰時證據收集的重視程度不高,容易造成證據不足,違法事實不清,更有甚者,在現有農機當場處罰中,存在僅下發當場處罰決定書,而未收集任何證據的情況,遭受復議、訴訟的風險較高。
4.4 缺少明確適用當場處罰的罰則
《動物防疫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種子法》等是農業行政機關對違法行為人做出處罰的主要依據,現有法條中的處罰數額范圍很大,遠高于當場處罰的罰款數額,沒有具體是否適用當場處罰對農業違法行為處罰的規定,導致農業執法無法當場進行處罰,給執法工作帶來諸多不便。
4.5 監督體系不夠完善
由于作出當場處罰決定,不需要經歷立案、案件處理意見書和行政處罰決定書等審批環節,缺乏處罰機關相應的制約,執法不公現象如不作為、亂作為等時有發生,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監督體系的缺乏對農業生產和鄉村振興造成不利影響。
5.1 加強執法人員培訓
由于剛完成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部分農業執法人員業務能力不能適應農業執法、農業發展的需要,通過制定在崗培訓計劃,通過自學、網絡培訓、集中授課、崗位練兵大家講、科室內部組織學習、執法技能競賽等多種形式,開展執法人員培訓,消除簡易程序案件就是簡單案件的錯誤思想,不能違反法律法規和辦案程序規定,違法辦案、錯誤辦案。著力培養“通專結合”“一專多能”的執法人才,提高執法人員的綜合素質。
5.2 完善證據制度
證據制度的完善,首先應當在立法上加以明確,當場處罰與普通程序相比程序有所簡化,但在取證上不可隨意,不得在沒有取得或固定證據的情況下,即根據“眼見的違法事實”作出處罰決定。基于此,應當從證據收集、種類以及分析應用等方面予以完善,確保證據的應用更為規范可靠,即要充分細化“違法事實確鑿”,完善證據制度,對農業執法人員形成有效指導,確保相關程序更為規范有序。
5.3 明確農業執法當場處罰的標準
《動物防疫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種子法》對處罰幅度比較寬泛,致使農業執法人員面對行政處罰時自由裁量權較大,建議修訂完善農業相關法律法規中關于當場處罰的裁量標準,制定完善《農業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標準》及適用規則,統一規范農業當場處罰的標準,減少執法人員的自由裁量幅度。
5.4 建立健全農業執法監督體系
梳理執法流程、完善執法文書、規范執法程序,制定案卷評分細則,落實案卷評查制度,堅持案卷評查高標準,同時成立案審小組,完善內部監督制約機制,對于當場處罰案卷要定期抽查、評查,形成長效監督機制,確保行政執法合法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