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國畫院人物畫研究所副所長 / 桑建國口述 黃曉雨整理
2019年12月,我接到正在文化和旅游部參加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重點作者推薦專家會的高云先生的通知,我入選了文化和旅游部“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項目,被分配的選題是“公共文化服務”。
時間緊任務重,在接到高云先生傳達的通知后,我就決定以團隊的形式組成創作小組,我擔任主創,隨后我們立即進入工作狀態。我覺得,首先需要充分理解所表現的主題,于是開始上網搜索與公共文化服務相關的內容,包括定義、政策,以及相關解釋的法律法規,以求廣泛了解公共文化服務的重點精神。通過資料查找,我們了解到,公共文化設施主要包括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體育場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等。其中公共文化服務的重中之重,是科學技術的宣傳與普及。由此,我們廣泛地收集與之相關的圖片資料,展開了主題創作構思的第一階段。根據我們的工作安排,張學枚負責收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創作素材,她得到了沭陽縣文聯及美協負責同志的大力支持,拍攝了大量送戲曲下鄉等內容的文化素材。而我與劉玉梅則在南京市遍跑有特色的圖書館、科技館、美術館及博物館,拍攝了大量的圖片素材。
圖片資料收集完備后,我們開始了第一幅草圖的設計。我是主創,構圖階段是由我來完成的。起初我考慮的是如何全面表達公共文化服務內容,讓觀眾從畫面一看便知什么是公共文化服務。所以在第一稿里面我安排了送戲曲下鄉、送圖書下鄉、科技大篷車、博物館,并把一些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務口號以廣告氣球的形式表現出來……將這些包羅萬象的場景匯于一圖,旨在弘揚民族文化遺產、展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普及科學知識,力求體現一個全面、宏大的場景,并為此圖起名為“文化科技下鄉來”(圖1)。第一稿構圖完成后,評審專家高云先生給出了中肯意見,希望我們放棄平鋪直敘的概念化再現,更加注重藝術化的表現。接到整改意見,我放棄了原先的思路,開始了第二稿的創作。

圖1 《文化科技的共享時代》創作草圖之一
在第二稿的創作中,我特別突出了公共文化服務對于各不同民族均衡協調發展的表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要服務于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普及要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公共文化服務的核心理論,是我第二稿創作的基本指導思想。
國家鼓勵和支持發揮科技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作用,推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傳播技術,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和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在第二稿中,我特別注重突出科學技術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描繪了機器人、電子路標、VR眼鏡、恐龍化石、“蛟龍號”深海潛水器、現代化鋼結構科技博物館外的雷達天線陣等(圖2)。此外,在宏觀的構圖與場景設計上,我參考了法國畫家大衛的油畫杰作《拿破侖加冕大典》。這幅畫有一百多個人物,氣勢恢宏,為我們這幅重大主題創作的整體把握起到了模范作用。這種古典油畫的富麗堂皇,符合我們此作對畫面效果的追求。在這段時間里我們反復設計了十幾個色稿,嘗試各種可能(圖3)。

圖2 《文化科技的共享時代》創作草圖之二

圖3 《文化科技的共享時代》色稿設計
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好轉后,負責我們創作的中國美術學院組織了第一次線下的創作指導活動。專家們經過審核給出建議,需要在畫面中增加公共閱讀的表現,還特別強調了讀書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重要性。經過反復整改,我們從草圖階段進入到進一步修改階段。
我們這支創作團隊非常團結,大家積極溝通、各展其長,在創作中體現了高度的默契。隨著畫面的推進,團隊相互協助的能力也在提高,創作也隨之進入佳境。為了能夠按時保質地完成創作,上稿前,我們對各自的任務進行了分配。按計劃,前期工作中,劉玉梅主要負責拷貝,張學枚與路美玲負責前期鋪色與畫面人物的初步塑造,在她們完成畫面大的色彩關系后,創作的后期階段由我與黃曉雨進行最后的攻堅克難——進一步深入刻畫、收拾、調整畫面中的關系與出現的問題。由于在整個創作中,疫情始終伴隨,我們創作組的幾個成員只好每天在微信創作組群里匯報自己的工作和任務完成情況,并配出圖片,以便保存對比、反復修改畫面的不足。由此我們也形成了融洽的合作氛圍,始終保持良性互動,使創作得以循序漸進,有條不紊。

圖4 《文化科技的共享時代》局部之一
2020年10月底,正式開始正稿創作。這個過程中,創作組的每個成員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張學枚聯系沭陽縣美協主席徐建國、秘書長吳從宇兩位先生,我們得以赴基層鄉村采風,其間還得到了縣文化館館長胡粵海、文聯主席劉家前等先生的大力支持。路美玲在畬族服飾的刺繡刻畫上,精益求精,讓色彩絢麗的民族服飾更富于質感。黃曉雨參與了整個后期畫面的調整、推進、修改工作,尤其是對銀飾的刻畫,使少數民族的銀飾品更加富麗堂皇。
2021年1月創作整體完成,我們接到中國美術學院的邀請函,參與第二次由中國美術學院組織的國家主題性創作評審專家委員會線下指導。出席的專家學者有黨史專家、美術史專家、美術館負責人等。這一次,專家對我們的創作給予了好評,并給出了部分修改意見。修改主要集中在四個問題上:“蛟龍號”畫得比現實大,需要調整;博物館室外添加一些氣球之類的廣告語,增加畫面的活潑氣氛;畫面左邊空白處需增加一些能體現讀書氛圍的標語;指示牌的底座出現了透視問題。我們認真記錄意見,回南京后再度修改調整,反復比對,認真思考,細心收拾,直到畫面達到滿意的效果。
2021年3月,到了國家驗收的時間,我們按要求將創作寄到北京,不久收到了北京評審專家的建議反饋。專家們指出,畫面博物館指示牌上的“清代內府刻書珍藏”中的“清代內府”四字需要斟酌。經過比對研究,我們將此處改為“中國歷代刻書珍藏”。雖然只有四個字的改動,但我們卻覺得收獲頗豐,它讓我們的文化視野得以拓展,邁向更加宏闊的境界。至此,我們的創作驗收通過了。
《文化科技的共享時代》以公共文化服務的場景展開,主體是盛裝的畬族女子與歡樂的漢族朋友們。前方左側是電子路標,分別指示通往歷代刻書展、科技特展、非遺館。路標后面是智能圖書出租及圖書消毒柜。再后面是深海潛水器及正在參觀的海軍官兵。右側是恐龍化石標本及參觀的人們。左側遠方天空有標語懸浮氣球。作品的創意原型來自浙江省武義縣新落成的宏大的博物館,當地的畬族婦女經常盛裝參加活動。為了達到高標準高要求,在繪制過程中我們運用了大量繪畫技術與材料,在此約略談談體會。
在創作前期,我們采風拍攝了大量的圖片素材。拍攝所用相機是索尼RX10四代機器,高清的圖片為我們的創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我們從近萬張照片中精選打印了接近兩百張的素材局部圖。后期服飾的圖案、銀飾的紋樣、珠絡的顏色甚至于數量,我們都對照采風素材,不敢有一絲的馬虎大意,重大歷史題材要求我們尊重歷史、尊重現實,表達藝術情懷。
博物館陳列的大恐龍,是增強畫面氣勢的重要一環。前期我跑了多家博物館仔細研究恐龍的結構,對恐龍一遍遍地渲染,重視造型,用豬鬃筆洗出它的結構,反復擦洗、修改,融入畫面,直到達到滿意的效果(圖4)。
畬族的服飾是這幅創作的一大亮點。在描繪過程中,我們以畬族當地服飾紋樣為母本,查閱了大量有關蘇繡以及民間傳統服飾紋樣的繡法,用工筆畫的方式精致細膩地表現出來,這對毛筆選擇的要求較高,在“刺繡”過程中,我們使用到了胡粉和塑形膏,增強“刺繡”的立體感(圖5)。
除此之外,在少數民族題材表現上離不開對銀飾的處理。由于尺寸的限制,畫面人物眾多,人物身上的銀飾面積變小,難度卻增大了。為了達到制作精良的效果,我們先用中國傳統畫法將銀飾打底,在此基礎上,使用塑形膏、3D顏料、高光筆、貼銀箔。為了進一步強化銀飾的質感,在畫面頭飾以及服裝紋樣上局部貼金箔。我們沒有選擇效果更好的銅箔,是考慮到國家收藏的百年大計,使用24開金箔,以保證永不變色。這些技術處理手法,與多彩的服飾顏色相互協調、彼此映襯,達到了豐富畫面、金光閃爍的效果。這些鑲嵌在人物身上的裝飾猶如給觀者打開了一座阿里巴巴的寶庫,富麗堂皇之感迎面撲來(圖6)。

圖5 《文化科技的共享時代》局部之二

圖6 《文化科技的共享時代》局部之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