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之垠



貴溪畬族“上刀山”是畬族歷代相傳的一種古老舞種,也被稱之為刀山儺舞。至今已有幾百年歷史。“上刀山”以邊舞邊唱的形式進行,傳承者以赤腳踩在開刃的鋼刀上進行祈福、上刀山、下刀山、拔刀等流程。表演風格古樸且具有野性的張力。2013年貴溪畬族“上刀山”以“民俗類”正式被選入江西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文章運用田野調查法、訪談法、文獻資料法等方法,展現“上刀山”的源流、風格特點和服飾道具,同時類比同類型的民俗文化活動之間的差別。如今,受制于經濟與交通條件,傳承依舊虛位以待,貴溪畬族“上刀山”面臨諸多發展困境。
“上刀山”作為地域文化中的一種獨特展現形式,具有悠久的歷史。因其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豐富的內容和較高的觀賞性傳承至今。“上刀山”是貴溪畬族民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反映著當地畬族人民對先祖的崇敬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貴溪畬族“上刀山”發展現狀的研究能給當地民俗文化、社會發展產生重要的積極影響。
貴溪“上刀山”的源流
江西貴溪畬族人早在明朝正德年間(公元1506年)由福建遷入,分散居住在江滸山半山腰,隨之也將畬族雷、藍、磐、鐘四大姓氏族內世代相傳的一種最古老的跳儺儀式傳承至此,“上刀山”也被稱作刀山儺舞。刀山儺舞既屬于儺舞的一種,也是畬族人民祈求平安,自娛自樂的民間舞蹈。
因貴溪這一支畬族是從福建遷入至此,福建的一些畬族村落也同樣有與貴溪畬族大同小異的“上刀山”儀式。
關于“上刀山”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在神話傳說中,青年龍九郎為醫治同胞的眼疾之苦,他跨過了72座刀山,又穿過了72片火海,歷經千難險阻終于采得仙藥,為大家解除了病痛。為了紀念他為民解除病痛的功德,大伙創造了上刀山、下火海的絕技神功。其與畬族傳統的生活習慣有關,畬族本就是刀耕火種的民族,其自稱為哈山,意為住在山上的客人、來開荒的人。畬族人民不畏懼艱苦,游耕為生。在南方地區的群山之中,點一把火,開荒耕種。由于其本民族的生活習性,畬族人民在山林之間開荒勞作時就極其容易遭受到野生動物的攻擊,其先人為了躲避危險,就會迅速攀爬至高大的樹木頂端。由此演變出“上刀山”這一風俗。
貴溪“上刀山”的風格特點
“上刀山”在其最初是用作驅鬼逐疫和祈求豐收的,所以一般具有復雜的場面變化和固定的程式。表演來自于生活之中所以表演細致嚴謹,生活氣息濃厚,又帶有著“赤腳踩白刃”的驚險刺激和扣人心弦的炫技,還有威嚴莊重的祭祀舞蹈片段,兼具祭祀和娛樂的雙重功效。
莊嚴肅穆的儀式性。在表演“上刀山”前,祭司(傳承人)需要在祭祀前一天沐浴更衣,在祭祀開始前換上嶄新的服裝,凈手、凈腳。
“上刀山”的基本表演形式有著儺儀的基本形態。在“上刀山”之前祭司(傳承人)都要進行一段請神祈福的表演,稱作“迎神”,其一手持長柄手鼓一手持鼓棒有節律地敲擊,鼓在其手上靈活地旋轉翻飛,祭臺邊配以祭祀鑼鼓聲,在畬族供奉的神靈前,踏起古老的儺舞,邊舞蹈邊用畬語唱出祈福的話。一是祈求先祖庇佑,保護一方平安;二是驅邪納福,盼望來年豐收;三是對神靈的敬畏,希望儀式順利。這些嚴格的程序無一不展現了貴溪當地畬族刀山儺舞的莊嚴的儀式性。
嘆為觀止的技巧性。“上刀山”是選10米左右直挺矗立的原木樹干,在樹干兩側交叉插上開刃的鋼刀,刀刃朝上,閃著森白的鋒芒,祭司(傳承人)需要赤腳踩在鋒利的刀刃上表演“上山”,“下山”或是在刀山上做出“單臂吊刀”“倒掛金鉤”等高難度動作。
在每次“上刀山”儀式之前,祭司(傳承人)還要仔細地將每一把鋼刀細細打磨至鋒利,再釘入刀桿之上。上山者在打擊樂器的伴奏聲中屏氣凝神,赤腳赤手在刀刃間攀爬,攀爬時講究“穩”“準”“狠”。每每向上攀爬一步都需要眼明手快,定住踩踏的位置,切不可移動。雙手握緊鋼刀需一正一反,也代表一陰一陽。表演中段常伴有在刀梯之上的“倒掛金鉤”動作,看起來十分驚險刺激。下山后腳底手掌毫發無傷,高超的技藝令人嘆為觀止。
精彩絕倫的娛樂性。“上刀山”是畬族傳統祭祀儺儀獨特的一支奇葩,其中加入了技藝表演的成分,兼具娛神和娛人的功能。發展至今,更多的加入了表演成分與技巧性,又對祭祀舞蹈和音樂伴奏做出了適應經濟市場的轉變,既保留了儀式性又有著娛樂性,又體現了古代文明禮制之風,更反映了社會生活變化。
貴溪“上刀山”的道具與服飾
“上刀山”是整套儀式與流程的統稱,其中用到的道具繁雜,筆者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幾樣來闡述。
刀桿與鋼刀是“上刀山”文化的象征符號,二者組合在一起就是“刀山”。刀桿,一般選取10米左右筆直粗壯的原木樹干,再將刀桿分段染以紅、綠、黃等顏色。刀桿頂端裝飾有繪制著畬族圖騰的三角旗幟。“上刀山”首先要扎立刀桿,以麻繩和小木樁固定刀桿底部軋入土中。鋼刀,與苗族、壯族、瑤族等“爬刀梯”所用的刀在形態上有一定區別,其形制更小巧、輕薄似柳葉,刀柄上會綁扎著繪制有各種神符圖案(如:鳳凰)的各色小旗幟。刀尖交錯插入刀桿中,利刃朝上露出寒光。
從祭祀用具上,主要以法事器具、燈燭炮仗、食物供品這三類為主,在“上刀山”前會有“迎神”儀式,所以會在刀山下設置祭臺,供奉雞、豬等貢品,并點上香燭。
從服飾上來看,因“上刀山”這一傳統技能授規森嚴,概不外傳,且傳承者定是男性。畬族男子以祭祖為榮,祭過祖的人其社會地位不同于常人,祭祖次數愈多其社會地位愈高。他們祭祖時不僅要著盛裝,而且每次祭祖均有不同的顏色。在表演“上刀山”時的服飾不同于傳統畬族男性所穿的大襟無領青色長袖、長褲。表演者們一般穿著金絲紅紋對襟麻布精美禮服,用紅色麻布包頭纏腰,打赤腳。筆者認為演出者以大紅色麻布頭巾包頭將古儺“赤幘”(紅頭巾)的舊制,是與畬族人民在山間勞作以青色頭巾擦汗,防止野蜂叮咬的族群特色服制二者的融合。
從音樂伴奏上看,“上刀山”在音樂上保留了“以樂通神”“擊鼓逐疫”“以樂送神”的古禮樂制;主要以鑼、鼓的伴奏為主,節奏形制較為單一。“上刀山”者在上山前要手持長柄手鼓圍繞刀山舞動配以唱詞,而祭臺旁邊分別有三位表演者,一人擊鼓,二人敲鑼,在表演時鑼鼓喧天,熱鬧非常。
同類“上刀山”的分布現狀
2013年貴溪畬族“上刀山”以“民俗類”正式被選入江西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上刀山”并非是貴溪畬族所獨有的跳儺儀式舞蹈,在不同地區的畬族或其他少數民族也衍生出了類似“上刀山”這樣具有聚落性的一種特定的習俗。在我國福建、貴州、廣西、廣東、河北等省都有著與貴溪刀山儺舞相似的“上刀山”文化傳統遺存。其中保存較好的有:
云南瀘水與騰沖傈僳族、彝族中的“上刀山下火海”儀式。相信萬物有靈是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儀式之思想根源。其儀式由“開香路”“跳香”“跳刀舞”等儀式構成。“開香路”時先上左腳后上右腳。先用香在地上鋪設一個刀桿的樣子,數量、樣子都要跟上刀山的刀子一樣多,跟刀桿一模一樣的,一炷香代表一把刀。然后在上面進行“跳香路”,跳完后就到了“跳刀舞”的部分,直到跳完36把刀就是到“天門”了,香路也開通了,才可以上刀桿了。其“上刀山”更偏重儀式性,以祛病消災為主要功能導向。
河北邯鄲“上刀山”雜技表演。邯鄲涉縣“上刀山”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每到元宵節,村中藝人輪番表演該項技藝,在當地“上刀山”是一項傳統雜技與競技相結合的綜合類表演性節目,以驚險刺激為主。相較于其他各地的“上刀山”,少了祭祀崇拜的意味,多以炫技為主。其“刀山”是由長刀搭建而成的雙面刀梯,因在年節演出多裝飾有紅色飾品。表演雜技者要以嘴銜一大桶水或背負一小孩在“刀山”上攀登,雙手還要做花樣動作,做到水一滴不灑,腳毫發無傷。
廣東湛江地區“爬刀梯”。麒麟是位于粵西北部的一個風景秀美的小漁村,村里流傳著遠近聞名的“爬刀梯”活動。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爬刀梯”是麒麟村每年的重要民俗活動,其目的在于驅邪消災,祈福平安。活動分“祭梯”“立梯”“爬梯”“收梯”四個部分。爬梯前,每家每戶派人組成游街隊伍,繞村巡游。游街結束后,要待三聲震天炮筒響后,伴以鑼鼓奏樂,并點燃鞭炮。在熱鬧的聲響中六人一組,抬著神轎,互相追逐,時長長達半小時之久。在刀梯的扎制上也十分有特點,刀是軋于兩根高約18米的木柱之間,將36把鋒利的鋼刀分別綁入木梯之內。“刀”還有兩種不同的擺放形制,一是平放于兩根木樁之間;另一種是兩刀交叉擺放。隨著時間的更迭,“爬刀梯”活動也融入了現代人的精神追求,除了紀念,村民們開始把更多美好的祝愿寄予在孩子們的身上,每當少年們爬完刀梯,村里面未滿周歲的幼兒也會被放在刀梯底下穿過,以求孩子們能平安長大。
貴溪“上刀山”發展現狀
在民間傳承上以貴溪畬族刀山儺舞為例。貴溪市樟坪畬族“上刀山”已傳承至第二十九代傳承人藍有政先生手中。“上刀山”主要依靠民間自發形成自我傳承形式發展保護,近年來貴溪樟坪畬族刀山儺舞逐漸呈現發展衰落態勢,下一代繼承人依舊虛以待位,僅有六人能夠表演但卻鮮少有年輕人參與其中。這就導致當地“上刀山”這一傳統技能的傳承遭遇了困難和阻礙,特別是很多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能夠接過傳承“上刀山”這一“接力棒”的適齡男青年越來越少。且這一項非遺項目帶有一定的難度系數與風險性,需要傳承者日復一日的艱苦訓練,這也使得這一非遺項目傳承遭遇困難。
在保護機制上,在當地政府和國家采取了一系列幫扶措施來改善當地民眾的生活和產業條件,但過度強調經濟因素與市場化運行會導致“上刀山”逐漸失去原有味道,而變成旅游產業下的為了吸引游客的“伴生物”了。
在整體發展環境上,樟坪畬族村落的村民聚居于武夷山脈西麓,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硬件設施與交通條件較為有限,宣傳力度也較弱。受制于經濟條件與交通條件,很多外地游客無法了解“上刀山”這一精彩的民俗演出,周邊的游客也因交通或演出時間的限制無法觀看這一演出。這也使得“上刀山”觀眾數量寥寥無幾,環境不利于這一傳統民俗的發展。以上這些問題不僅僅是貴溪“上刀山”這一民俗文化發展所面對的困境,這也是許多優秀傳統民俗文化所要面對的共同問題。
貴溪“上刀山”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面對現有的發展困境,筆者提出以下幾點設想,如:為當地畬族人民提供更為富足的生活條件,吸引人才建設家鄉;對非遺傳承人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優惠政策;要求傳承者和當地文藝工作者采取“棄揚”的方法,在保持刀山儺舞原有文化內核的同時適應時代發展需求,提供給觀眾更高質量的“上刀山”演出。而保存在“上刀山”文化中的許多民俗學、人類學、美學等文化也等待著大家的發掘與保護。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