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闡釋
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風采,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中,許多仁人志士用他們的抱負承擔起了家國使命,助推了歷史的潮流向前奔騰不息。抱負是一種博大的胸懷,它能點燃一個人內心的熊熊烈火,這是一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與擔當。使命是一種重任在肩的魄力,它能激發一個人無窮的潛力和奮進的雄心。
美文在線
魏征:一雙冷眼看君王
◎王貴成
魏征,這位千古第一謀臣,在46歲以前受盡了命運的無情捉弄。為了實現自己濟世安民的凌云壯志,他被一雙看不見的巨手推來搡去,曾經身不由己地六易其主。
38歲時,魏征參加了農民起義軍,在第一個主人元寶藏軍中掌管文書。不久,被河南瓦崗軍首領李密召為參軍掌記室,主管軍中文書。此間曾向李密提過不少建議,但都未被采納,參加義軍僅一年時間,魏征就隨因軍事失敗而降唐的李密來到長安。對第三個主人唐高祖李淵,魏征審時度勢,認為他很有前途,于是積極求取仕進,自請前往山東地區招降瓦崗軍舊部歸唐。就在他圓滿完成任務,準備回長安時,不料風云突變,他成了河北起義軍竇建德的俘虜,并擔任中書舍人。當秦王李世民打敗竇建德,魏征又當了大唐的俘虜,歷經艱險,做了東宮李建成的太子洗馬。“玄武門兵變”后,才跟了第六個主人李世民。
當魏征被李世民作為俘虜押回長安后,李淵在朝堂上當著眾文武的面審問魏征,認為他太沒有氣節了。魏征沒有絲毫怯懦害怕,而是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氣得李淵質問他:“忠義之士,寧死不降,朕不怪你兵敗被俘,但你為竇建德做事,即是背叛大唐。你還敢狡辯?”魏征說:“征雖為戰俘,卻沒為竇建德做任何背叛大唐之事,臣也是在竇建德答應此要求后,才肯在他那里委身至今。”李世民馬上反駁,說魏征曾獻屯田墾殖之策,使竇建德如虎添翼。魏征正色道:“臣不敢茍同將軍之見,民為國家之本,大唐天下波及四海,臣提出屯田墾殖之策,受益的是百姓,富庶的是國家,兩軍對陣,百姓無辜,豈能因兵戈之爭而置百姓于水火?圣上向來以愛惜民生而受萬民敬仰,即便夏王軍隊因此受益,但真正受益的是黎民蒼生。所以,臣以為,不是臣為竇建德做事,而是臣通過竇建德為百姓做事?!?/p>
為社稷著想,為百姓做事,正是魏征濟世安民理想的最高準則,因此,他才能六易其主而不怨天尤人,始終保持為民做事的樸素心態,看似無氣節,實乃天地間最高尚的氣節;看似不忠不義,實乃人世間最淳樸的大忠大義。
(選自《文史天地》2004年第1期)
賞析
魏征六易其主的行為,表面上看是不忠,但其實是以蒼生福祉為使命,以實現百姓富足為抱負,從他的貢獻來看也是如此,所以評判一個人不僅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從事情最后的結果,能看出一個人是否真的胸懷抱負,力載使命。擁有抱負和使命的人是幸福的,因為他們找到了將自己與世界緊密相連的方式。
《晨鐘》之使命——青春中華之創造
◎李大釗
一日有一日之黎明,一稘有一稘之黎明,個人有個人之青春,國家有國家之青春。今者,白發之中華垂亡,青春之中華未孕,舊稘之黃昏已去,新稘之黎明將來。際茲方死方生、方毀方成、方破壞方建設、方廢落方開敷之會,吾儕振此“晨鐘”,期與我慷慨悲壯之青年,活潑潑地之青年,日日迎黎明之朝氣,盡二十稘黎明中當盡之努力,人人奮青春之元氣,發新中華青春中應發之曙光,由是一一叩發一一聲,一一聲覺一一夢,俾吾民族之自我的自覺,自我之民族的自覺,一一徹底,急起直追,勇往奮進,徑造自由神前,索我理想之中華,青春之中華,幸勿姑息遷延,韶光坐誤。
青年之文明,奮斗之文明也,與境遇奮斗,與時代奮斗,與經驗奮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銳敏之直覺,活潑之生命,以創造環境,征服歷史。老輩對于青年之道義,亦當尊重其精神,其思想,其直覺,其生命,而不可抑塞其精神,其思想,其直覺,其生命。茍老輩有以柔順服從之義,規誡青年,以遏其邁往之氣,豪放之才者,是無異于勸青年之自殺也。茍老輩有不知蘇生,不知蛻化,而猶逆宇宙之進運,投青年于廢墟之中者,吾青年有對于揭反抗之旗之權利也。
長驅邁往之青年乎,其各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取由來之歷史,一舉而摧焚之,取從前之文明,一舉而淪葬之。變弱者之倫理為強者之人生,變庸人之哲學為天才之宗教,變“人”之文明為“我”之文明,變“求”之幸福為“取”之幸福。覓新國家,拓新世界,于歐洲戰血余腥、炮焰灰燼之中,而以破壞與創造、征服與奮斗為青年專擅之場,厚青年之修養,暢青年之精神,壯青年之意志,礪青年之氣節,鼓舞青春中華之運動,培植青春中華之根基,吾乃高撞自由之鐘,以助其進行之勇氣。蓋青年者,國家之魂,《晨鐘》者,青年之友。青年當努力為國家自重,《晨鐘》當努力為青年自勉,而各以青春中華之創造為唯一之使命。
(選自《致青春:李大釗散文詩歌選》)
賞析
該文是李大釗為《晨鐘報》所寫的發刊詞,是李大釗創造青春中華思想的集中體現。在那個落后挨打的舊中國,唯有號召起青年們肩挑振興中華的使命和胸懷救黎民蒼生于水火的抱負,方能讓舊中國煥然一新。今日讀之,依然能感受到李大釗為改變國家舊貌的那種慷慨激昂,讀之依然熱血沸騰。
使命所在,職責所在
◎申少鐵
“我報名去武漢,有兩個原因。一是作為一個呼吸科專業的醫生,去支援是使命所在,職責所在;二是湖北是我的老家,家鄉有難,理應報效支援!”
明宗娟的老家在湖北隨州,她在西安讀了大學,畢業后留在西安工作。在醫師的崗位上,她兢兢業業,年輕的她已成長為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F在,她的工作地點在武漢市第九醫院危重癥醫學科,里面住著30多名新冠肺炎重度患者。
“我想起了非典期間,交大二附院呼吸科多名前輩沖鋒到前線……醫者傳承,職責在身,疫情當先,刻不容緩!”出發前一天,明宗娟在日記里寫道。
兩層帽子、兩層口罩、兩雙手套、三層鞋套、防護服、護目鏡、隔離衣,這是明宗娟進入重癥監護室工作前的標準裝備?!斑@樣的裝備一定程度上給了我安全感,但行動起來極為不便?!泵髯诰暾f,只要一穿戴上沉重的裝備,在密閉的空間里頃刻就會感到呼吸困難,時間長了甚至會感覺頭暈、惡心。她經過不斷練習深呼吸,憋氣的感覺才適應過來。每天工作時間一長,耳根會出現陣陣灼痛,面部、鼻子和脖頸會感到難忍的瘙癢,想去抓撓,但又怕病毒傳染,只能強忍著。
查房、了解監護室里外所有患者的病情及診治方案、查看和調整患者的呼吸機、救治有高血壓等并發癥的患者……明宗娟每天的工作都很緊張。每次值班,明宗娟要在病區待上近10個小時,遇到突發情況會更長。而期間不能帶手機,也不能吃飯喝水上廁所,挑戰著人的生理極限。值班結束后,她回到住處,消毒清洗衣物需要花費近1個小時。明宗娟說,雖然工作很累,但醫院人手不足,自己咬牙堅持是有意義的,既是對患者負責,也關系著抗擊疫情的全局。
“你什么時候回來?”面對丈夫的詢問,電話這頭的明宗娟一時語塞?!罢娴牟恢滥囊惶炷芑貋?。這是一場特殊的戰斗,但是我相信疫情總會結束,戰斗終將勝利!”
(選自《人民日報》2020年2月8日)
賞析
從非典到新冠肺炎,正是因為無數醫護人員敢于承擔治病救人的使命,胸懷必勝的抱負,才能一次次地挽救了那些即將逝去的生命。醫護人員因使命所在,無懼危險,挺身而出;醫護人員因職責所在,顧全大局,克難攻堅。正是各行各業的使命擔當者的無私奉獻和勇往直前,才奏響了一個個盛世中華的最強音。
【李明智/供稿】2935410E-5DA4-4997-BCFF-7B0D14E7316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