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雯錦,劉 佳,王永超,嚴麗君
(云南師范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2)
無機化學是化學、醫藥、食品、環境、農學、化工、生物等高職本科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也是這些專業學生進入大學后所接觸的一門專業必修課,它在該類學生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中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和地位。近年來,高校的“課程思政”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1],全國高校不斷創新教學理念、持續推進高校無機化學的“課程思政”教育工作[2-4]。然而,這些“思政教育”的探究和改革主要面向普通本科生,針對高職本科學生的無機化學“課程思政”目前研究較少。因此,探究高職本科的無機化學“課程思政”教育尤為重要和緊迫,充分挖掘無機化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從高職本科的學情出發,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是高校教書育人的重要部分。
高職本科教育是以職業教育發展體系為框架,基于本科教育模式構建的新型職業教育。近年來,我國十分重視高職本科教育。國務院于2014年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探索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理念[5]。在2019年發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又提出“要把職業教育擺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的要求[6]。與普通本科及高職專科教育相比,高職本科教育更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人才培養與職業教育的結合,旨在為社會培養具有職業技能過硬、職業素養良好、道德情操高尚的應用技術型職業人才。
由于教育定位的特殊性,高職本科學生已是準從業職業人員,因為在他們大學畢業后,大部分學生將進入一線工作崗位,從事與百姓生活、社會密切相關的生產、分析、檢測、經營、咨詢、監督管理等工作。如果這些準從業職業人員不具備精湛的職業技能、高尚的職業道德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很容易造成假冒偽劣的不良及不法行為,給社會及家庭造成極大的危害和影響。例如,在食品安全方面,日本的“米糠油”事件、中國的“三鹿奶粉”事件、“地溝油”事件、“廋肉精”事件等都給我們帶來了慘痛的教訓。因此,如何在無機化學的課堂中對相關專業的高職本科生開展“課程思政”教育,融入“思政元素”,是以“立德樹人”為本的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問題。
無機化學是一門以研究無機物及其變化規律為基礎的學科,課程涉及領域包括化工、材料、制藥、食品、環境等,與社會各行業密切相關。無機化學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在無機化學教學中挖掘“思政元素”并將其有效的運用到無機化學教學中,做到“教書育人”,是無機化學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和研究的科學問題。
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是迄今為止最為科學的世界觀之一。在無機化學的教學過程中,要正確引領學生理解并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無機化學的理論學習、實驗實踐、科學研究、應用創造等過程中,都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用正確的世界觀指引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在無機化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用正確的世界觀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要充分利用優秀化學先輩的光榮事跡、當代杰出化學家的前沿發現及授課教師的所見所聞等,引導學生樹立積極進取、樂觀向上、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人生態度,樹立在學習中、實驗操作中、工作中遇到困難時迎難而上和堅忍不拔的精神。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是世界觀的基石,二十四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是高校開始“課程思政”的基礎和核心內容。在無機化學的教學過程中,要正確引導學生理解好、掌握好、踐行好其精神內核,并融入到學習、工作中,踐行求真、正義、不畏艱難、勇于創新、敢為人先的職業精神。
作為化學、醫藥、食品、環境等相關專業的高職本科學生,他們大學畢業后很多都將從事與化學生產、分析檢測、銷售管理等領域相關的工作,這些工作生產的產品、檢測結果等也直接或間接地關系到人民大眾的生活。在無機化學課堂上適時地引入職業道德、專業倫理教育,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擔當,使他們在將來的工作中能堅持從有益于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社會行業進步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例如,在學習鋅副族中的元素鎘和汞時,通過介紹“痛痛病”和“水俁病”事件的發生、成因及危害,讓學生在掌握元素性質的同時,深刻地認識到規范的生產管理既是行業管理的要求,也是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的體現。再如,在學習氮族元素時,介紹某些不法商家為了謀取暴利,在奶粉里非法添加三聚氰胺,而相關部門也沒做到嚴格檢測和監督,喪失了基本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導致了“三鹿奶粉”事件的慘劇。
無機化學知識體系中蘊藏著豐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元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深入挖掘課程中蘊藏著的哲學思想,進行合理性加工,并巧妙地應用到無機化學的教學中。將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與無機化學理論知識進行巧妙結合,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又可以升華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例如,離子鍵和共價鍵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矛盾與統一思想,元素化學中的結構決定性質體現了內因與外因的辯證關系等。
我國歷史源遠流長,古代先輩們既是我國燦爛文化的締造者,也是杰出的化學先驅。例如,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火藥、青銅鍛造技術、景德鎮制陶等都蘊藏著豐富的無機化學原理,是開展“課堂思政”的重要元素。同時,我國近現代涌現出很多心系祖國、胸懷國家和民族的優秀科學家,這為在無機化學的課堂中進行愛國主義情懷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案例。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在講解原子結構中的“徐光憲規則”時,介紹“中國稀土之父”徐光憲院士在1951年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之后,毅然回到了百廢待興的祖國,投身到祖國建設的大業中,并創造性地構建了分離稀土元素的“串級萃取理論”,解決了稀土中鐠、釹兩種元素的分離及工業化生產等難題,使我國一躍而成為稀土加工的世界大國。在學習酸堿平衡時,通過介紹我國化學工業的奠基人、純堿工業的創始人侯德榜先生的光榮事跡,來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侯德榜先生發明的“侯氏制堿法”是我國近代化學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也在人類化學工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在這些老一輩化學家們的帶領及影響下,我國化學工業從弱到強,推動我國綜合國力日益強盛,這進一步堅定了我們的道路自信與文化自信,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及自豪感,激勵他們立志肩負民族復興的偉大歷史使命。
無機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人類對無機化學物質、原理及相關規律的認知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革新的過程。高職本科學生初入職場,將會面臨許多工作上的新問題和挑戰。因此,在無機化學的課堂教學中既要引導學生培養嚴謹、求真、團結合作、刻苦鉆研、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科學精神,也要培養學生能靜下心、受得住清貧、“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堅持不懈的精神。在無機化學的教學過程中,通過介紹居里夫人、愛因斯坦、屠呦呦等科學家的故事,學習他們刻苦鉆研,不放棄、不言敗、迎難而上、勇于創新的科學探究精神,激發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增強學生對探索未知世界的求知欲,培養學生優秀的科學探究精神,為學生將來步入工作崗位解決新問題埋下勇敢和創新的種子。
無機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實驗過程中會頻繁地使用到強酸、強堿、強氧化劑、有毒、易燃易爆等化學品。在使用這些化學試劑的過程中,如果使用者沒有高度的安全責任感、嫻熟的操作技能、規范的實驗室管理及防范于未然的意識,很容易出現著火、爆炸、腐蝕、中毒等實驗室安全事故,給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帶來威脅。因此,在無機化學的教學過程中,在講到腐蝕性強酸、強氧化劑、劇毒性等相關物質時,一定要培養學生的安全責任意識、加強對學生進行安全培訓、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及應急補救措施、定期開展安全檢查,杜絕任何實驗室安全事故的發生。
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我們也面臨著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因此,保護環境逐漸成為全民的一種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等指示。在無機化學的課堂中,教師可結合重金屬污染、PM2.5、臭氧層空洞、水體富營養化等熱點社會環境問題,使學生深刻認識環境保護、綠色發展對國家、社會和人民的重要性,幫助學生樹立“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責任擔當和意識,使學生在自己的生活或工作崗位中,能嚴于律己,妥善處理生產、生活等化學相關廢棄污染物,并能夠積極去影響周圍的人。
無機化學教材及課程中蘊藏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在無機化學“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中,任課教師及課程負責人應從實際出發,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找到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的契合點,潛移默化地融入到無機化學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在無機化學課程教學實踐中,針對應用化學專業高職本科學生的實際,以張天藍主編的無機化學(第7版)[7]的章節、教學內容為主線,結合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大綱梳理了與各章節內容相關的思政元素(表1),并應用于無機化學的“課程思政”教育。

表1 無機化學各章節教學內容中“思政元素”設計

表1(續)
教師既是專業知識的傳授者,也是“立德樹人”的引導者和踐行者。這特殊的“雙重”任務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淵博的學識、精湛的技能,還要具備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要秉承“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教育理念,做到言傳身教,做學生的楷模。此外,還要不斷革新自我、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將“教書育人”的歷史使命與新時代的車輪接軌,成為“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的”的教育踐行者。
在教學過程中,突出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組織者。在教學設計、教學組織和實施、教學評價等環節,要從學生實際出發,知道學生所想、所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活動。在學生評價及評定環節,要實現多元化、過程化及量規化,注重學生的平時表現,考察學生的綜合性和全面性。在實施過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和現代化手段,通過學習通、雨課堂、QQ、微信等途徑,做好信息發布、學習交流和反饋,利用好“國家級精品線上課程”“一流本科示范課程”等資源做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結合課堂講解、線上學習、翻轉課堂等靈活開展無機化學的教學活動。
無機化學是一門不斷發展的學科。在無機化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方法和技能,還要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素養和理念。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通過科技前沿成果的介紹和分享、學生參與教師科研課題、參加學術報告、開展學術交流活動等形式,讓學生接觸科研、認識科研、開展科研、熱愛科研,從而實現科研反哺教學的目的。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得到知識的學習、技能的提高、視野的擴展、理念的升華。
生活離不開化學,生活中處處是化學物質和化學原理。在無機化學的教學過程中,以生活為基礎,挖掘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和“化學問題”,用化學術語、化學原理、化學反應來解釋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學以致用,實現化學“源于生活、服務生活”的目的。通過發現生活中的“化學問題”,如“溶洞、珊瑚是如何形成的”“新能源電動汽車制動原理是什么”“日本的水俁病事件是怎么回事”“是什么造成了高血壓、糖尿病、低血糖”等,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探究、去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無機化學課堂的思政教育應緊跟時事、因勢利導,那些“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學子早已不再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需求。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當下社會發展的趨勢,把生活中的時事熱點、社會熱點、國家發展、國際難題等融入到專業知識中,開展“課程思政”教育。例如,在講解碳族元素時,介紹我國科學家丁奎嶺院士長期致力于如何解決“溫室效應”及CO2的資源化再利用的世界性難題并取得重大突破[10];而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發明了一種顛覆性的淀粉制備方法,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實驗室合成,利用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從頭合成,打通了高密度能量生物利用的跨越之門[11],代表著人類人工合成淀粉領域的重大顛覆性和原創性突破。在講解硅元素時,可介紹該元素在芯片生產中的應用價值,并引入“中美貿易戰”中華為企業由被動到主動,實現自強的事例,使學生深刻感受科技引領新時代、科技強國,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高職本科學生具有特殊的學情和培養定位,而學生的來源多種多樣,這使得學生的組成、學科基礎情況、培養導向等方面都有較大的差異。因此,在高職本科的無機化學的教學中,既不能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學模式,也不能抄襲中職院校的教學方法,而是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兼顧知識性與應用性、整體性與個別性的結合,做到因材施教。
在高職本科的無機化學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既是“教書”的需要,更是“育人”的需要。在無機化學的教學過程中,教書要做好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更要做好思想和道德教育。無機化學知識體系中蘊藏著豐富的“思政元素”,授課教師應結合自己的特長,充分挖掘教學中的“思政元素”,并巧妙地融入到無機化學的教學中,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做到“潤物細無聲”的思想教育,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