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圖 周曉焱
[摘要]東北地區的抗日武裝斗爭整整堅持了十四年之久,持續時間長、犧牲大、戰果輝煌,是全民族抗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力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勇于反抗外來侵略的民族氣節,有效牽制了日軍有生力量,為全民族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關鍵詞]東北;抗日武裝斗爭;歷史貢獻;東北抗日聯軍
[作者簡介]蘭圖,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副教授,貴州貴陽 550000;周曉焱,東北石油大學人文科學學院,黑龍江大慶 163318。
[中圖分類號] D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22)05-0023-02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奮起抗戰。歷時十四年之久的東北地區抗日武裝斗爭是中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光輝一頁。在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數以萬計的中華兒女血灑沙場,鑄就了不可忘卻的民族記憶。
一、對東北地區抗日武裝斗爭歷程的回顧
東北地區的抗日斗爭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主要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3年5月義勇軍主力退入蘇聯為止,這一階段抗日主力是以東北軍余部自發形成的抗日武裝力量——東北抗日義勇軍,由馬占山、唐聚五、馮占海、李杜、蘇炳文等愛國將領領導,期間東北抗日義勇軍發展到50萬人左右,和日偽軍進行了大小約3000次的戰斗,給日偽軍以重大打擊。1931年11月的江橋抗戰,1932年3月遼西義勇軍反攻沈陽城、海倫攻防戰,1932年下半年馬占山、蘇炳文部聯手兩攻齊齊哈爾等,都是期間的光輝戰例。
第二個階段主要是在1933年底到1938年底為止,這一時期堅持抗戰的主力是中共領導下的東北抗日聯軍。九一八事變以后,中共中央派出楊靖宇、趙尚志、李兆麟、周保中等到東北參加抗日斗爭。在1933—1934年,相繼改編各地游擊隊為東北人民革命軍,這些部隊成為了此后抗日聯軍的核心部隊。1936年2月20日根據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提出的《為建立全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部決議草案》,以楊靖宇、王德泰、趙尚志、周保中等和湯原游擊隊、海倫游擊隊的名義發表《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制宣言》,將東北各抗日武裝力量陸續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從1936年初到1937年秋,東北抗日聯軍已建立11個軍,共3萬余人,開辟了東南滿、吉東、北滿三大游擊區,在南起長白山,北抵小興安嶺,東起烏蘇里江,西至遼河東岸的廣大地區內,開展游擊戰爭,同日偽軍進行大小幾千次戰斗,粉碎了敵人的多次“討伐”。他們的英勇斗爭,有力地打擊了日本在中國東北的殖民統治,牽制了大量日軍,支援和鼓舞了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
第三個階段主要是在1939年初至1945年8月為止,這是東北抗日斗爭轉入小型游擊戰時期。為了保證日軍進攻蘇聯時能夠有一個穩定的戰略后方,1939年諾門罕事件發生前后,日軍對東北地區大量增兵,日軍總兵力增加至70萬之眾,并以40萬兵力和幾乎全部偽軍,用來“討伐”各地的抗日武裝力量,戰爭達到空前殘酷的階段。隨著日偽軍強大的軍事優勢和東北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等不利因素的影響,1942年以后東北抗日聯軍為保有有生力量陸續進入蘇聯境內進行整訓,同時不斷派出小分隊深入到延吉、和龍、汪清、寧安、敦化、五常、寶清、饒河、鐵力、慶安、綏化、北安、蘿北等敵人統治薄弱的山區進行活動,偵查敵情、襲擊敵偽機關、破壞交通,通過各種形式給日軍以打擊,堅定了人民對抗戰最后勝利的信念。1945年8月蘇聯紅軍出兵東北,東北抗日聯軍配合八路軍、蘇聯紅軍解放東北,在日寇各條戰線后方打擊敵人,搜剿殘敗敵偽軍,協助八路軍和蘇聯紅軍作戰,迎接全民族偉大抗日戰爭的勝利。
二、長期以來對東北地區抗日武裝斗爭歷史貢獻認識的缺陷
東北地區的抗日戰爭是一個異常殘酷和復雜的過程,敵強我弱的客觀環境、抗戰勝利以后日偽毀滅罪證,及之后的解放戰爭使得東北地區抗戰的史料難以完整保存,使得今天的部分理論工作對東北地區抗日武裝斗爭的認識出現一些不足。
(一)理論研究中對東北抗日武裝斗爭的歷史貢獻研究不夠。不論是國家級、省級課題分配,還是論文發表數量,關于東北地區抗日武裝斗爭的數量不是很多。就檔案資料而言,僅吉林省檔案館館藏日偽檔案就有10萬余件,記錄反映了日本侵略者對東北人民犯下的累累罪行,極具歷史價值。由于年代久遠,翻譯難度大,目前整理出來的檔案資料只有一小部分。在抗戰結束70多年以后,還可以不斷在館藏檔案中發現“新罪證”,如果能對這些歷史檔案進行搶救和挖掘,對于揭露日本侵略者的野蠻行徑、促進人們珍愛和平有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二)對東北地區抗日武裝斗爭歷史貢獻的宣傳存在缺陷。長期以來,對東北地區抗日武裝斗爭的歷史宣傳不足和片面,使得廣大民眾對東北地區的抗日武裝斗爭認識上存在巨大的缺陷。比如,為揭露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忽視了東北軍愛國官兵可歌可泣的戰斗;再比如,為宣傳東北抗日聯軍的英勇,忽視了東北抗日義勇軍為保衛家園的抗爭,這些缺陷不可避免地使不了解那段歷史的人們產生種種錯誤認識,輕視乃至歪曲了東北地區抗日武裝斗爭的歷史貢獻。同時,由于年代的久遠和學術上的不嚴謹,一些張冠李戴式的宣傳也影響了對東北地區抗日武裝斗爭宣傳的效果。
總之,對東北地區抗日武裝斗爭的研究和宣傳必須要加強,在歷史見證者和證據沒有完全消失之前,作為后人有必要、也有能力保留下這份珍貴的歷史遺產,讓偉大的、支持東北人民堅持十四年抗日武裝斗爭的民族精神得到傳承。
三、正確認識東北地區抗日武裝斗爭的歷史貢獻
(一)東北地區的抗日武裝斗爭整整堅持了十四年之久,是全民族抗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九一八事變以后,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東北的侵略行徑,激起東北人民抗日怒潮。縱觀延續十四年之久的東北地區抗日武裝斗爭,其中對敵斗爭之堅決、群眾發動之廣泛、斗爭環境之艱苦、犧牲之慘烈,在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帝斗爭史上是罕見的。東北地區的抗日武裝斗爭整整堅持了十四年之久,不僅僅是最先拉開了武裝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大幕,成為全民族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為此后全面抗戰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動員。中共中央對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給予了極高評價,1938年11月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給東北同胞的電文中,稱贊東北抗日軍隊是“在冰天雪地與敵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艱難奮斗之模范”。1949年5月,中共中央給東北局的電文中再次指出抗聯斗爭是光榮的,稱“此種光榮歷史應受到黨的承認和尊重”。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稱贊楊靖宇、趙尚志等抗日將領和東北抗聯八位女戰士等眾多英雄群體,就是千千萬萬抗日將士的杰出代表。由此可見,東北地區的抗日武裝斗爭是全民族抗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東北地區的抗日武裝斗爭有力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勇于反抗外來侵略的民族氣節。據有關資料統計,從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日軍投降,東北抗日義勇軍和日偽軍進行了大小約3000次的戰斗,而中共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對日作戰次數約10余萬次以上,其間涌現出一大批如:馬占山、黃顯聲、楊靖宇、趙尚志、陳翰章、魏拯民、趙一曼等英雄人物,他們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和解放事業獻出了自己的一切,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日本關東軍高層甚至無奈地將東北抗聯稱為“滿洲治安之癌”。鐵血將士不僅僅展現出錚錚鐵骨,也有鮮為人知的溫情一面,魏拯民烈士的日記、趙一曼烈士的遺書無不飽含對祖國的熱愛和家人的不舍,也充分體現出他們投身于民族解放事業的決絕之情。正是靠著這一批批決絕的愛國者,將東北地區的抗日烽火遍燃于東北全境,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激發了全民族的抗日熱情。
(三)東北地區的抗日武裝斗爭有效牽制了日軍有生力量,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可以說,日本侵占東北三省的目的之一,就是為對蘇聯作戰作必要的準備。但是直到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盡管在東北的日軍總兵力已經達到空前的31個師團85萬人,卻始終未能發動侵蘇的“北進”戰爭,而選擇南下進攻東南亞。這除了蘇聯進行充分的戰爭準備以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東北地區抗日軍民廣泛開展的抗日游擊戰爭,牽制了日軍大量的有生力量,使其侵略計劃無法實現。對此,日本學者信夫清三郎認為,“由于滿洲人民的反滿抗日斗爭……關東軍迫于討伐,致使本來的目的——對蘇戰略體制,始終也未得進展。到了1934年,掃蕩討伐告一段落,便想轉入對蘇戰爭準備,但從此時起,滿洲的抗日軍隊大部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日軍不得不繼續應付東北人民的抗日武裝斗爭”。東北地區的抗日武裝斗爭不僅支援了關內的抗日武裝斗爭,而且間接支持了蘇聯及其他反法西斯國家的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東北地區的抗日武裝斗爭整整堅持了十四年之久,殲滅了大量日軍的有生力量,沉重地打擊了敵人。據不完全統計,在十四年的抗日斗爭中,僅中共領導的抗日武裝(各抗日游擊隊、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聯軍)與日偽軍發生大小戰斗10萬余次,消滅日本侵略者18萬,牽制了70多萬日軍,這些輝煌的戰果使東北地區的抗日游擊戰爭,在中華民族偉大的抗日戰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國新聞網,2020-09-03.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0/09-03/9281877.shtml.
[2]信夫清三郎著.日本外交史(下)[M].天津社會科學院日本問題研究所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601-602.
[3]東北抗日聯軍史料編寫組.東北抗日聯軍史料[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