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俊麗 董召鋒
摘要:高校英語教學工作的開展,對國際文化交流有著重要意義,也為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現如今,樹立高校學生文化自信,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有著重要作用。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之一,對高校學生而言,學習英語是提高自身水平的重要因素,只有充分掌握英語這門語言,才能擁有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也是保證樹立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措施之一。從目前高校英語教學工作來看,部分學生還未擁有該方面能力。對此,文章從高校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意義為出發點,提出培養當代高校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具體策略,僅供相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高校學生;能力培養;英語
語言是最好的溝通方式。講好中國故事,不僅僅是理論與價值的現實演繹,同時,也是提高高校學生思想、理論以及情感認同的基本要求。中國故事是中國歷史的見證,中國故事講述的是中國人發展歷程中所經歷的真情實感,講述的是中國發展過程中的優秀文化。中華民族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經歷過石器時代、經歷過唐宋元明清、經歷過抗日戰爭等等,流傳的故事是中國人民的真實寫照,由此可見,中國有著很多優秀的故事,引申到英語教學中還需要教師進一步嘗試和探索。
一、中國故事的相關概念
(一)中國故事的內涵
中國故事,指的是將要發生、正在發生或已經發生在中國人生活中的象征性事件,包含人們對事件過程的想象、觀察和記憶。其有效詮釋了中國人的價值體系,為中國人迎接、面對未來挑戰提供了智慧和經驗。
(二)中國故事的時間區間
中國歷史,從盤古開天為時間起點,一直到發展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若以神話時代為起點,中國故事在五千年文明中延續;按照三皇五帝的時間節點來計算,發展至今有四千六百年;夏朝至今有四千一百年。中華文明來源于古老的長江文明、黃河文明,在兩種地域文明交匯的過程中走向繁榮,所以可按照不同歷史階段劃分中國故事的時間區間。
(三)中國故事的具體功能
在長期的歷史生活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人們產生并創造了大量的精神和物質財富,而故事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能夠以獨特的形式重現人類文明發展過程、歷史進程。中國故事見證了中國人在歷史中的發展足跡,這也體現了其記錄功能。其具有多種藝術載體,如繪畫、電影、小說、舞蹈、音樂、傳說等。中國故事來自中國人的內心和想象世界,是一種結合現實生活和想象的產物,借助中國故事塑造中國形象,不僅是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舉措,還能夠向人們展現中國文化的精神和靈魂,為世界了解當代中國文化發展情況提供條件。
二、高校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意義
(一)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對于高校來講,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是當前最為重要的任務之一。為了讓學生可以更好地利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高校教師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引導他們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這不僅僅可以幫助教師提升英語課堂教學的效果,還能使“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得以實現。正所謂“學史使人明智”,中國故事作為歷史的縮影,通過學習中國故事,讓學生可以借鑒前人,從而不斷激勵自己、警醒自己,同時,也可以不斷激發他們的思想感悟,提升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引導樹立正確的三觀
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來源,英語教師有必要通過興趣培養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在英語教學中采用講故事的形式,可以有效地解決諸多問題,因為它不僅能夠將原本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同時,還能讓學生通過故事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部分高校英語教師將英語教學與講故事充分結合起來。比如,當高校英語教師在“尊老愛幼”主題課堂上,教師便可以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相關故事開展教學,積極引導學生要尊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的愛幼故事來引導學生要關愛幼小的生命。高校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新時代的接班人,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重要作用,只有不斷加強對他們的思想引導,才有促進其全面發展。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以中國故事為教學載體,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引導學生踐行美德,引導學生傳承中華文化。
(三)使理論與實踐結合,提升英語教育實效性
高校英語教學工作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不少問題,最突出的就是理論與實踐融合度不高的問題,對于實踐活動并沒有太多注意。這與新時代倡導的教育目標背道而馳,更與英語教育的主旋律不相符,不利于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實踐能力提升。高校英語教師必須重視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教學,以創新多種教學手段來充分提升英語教育實效性。在高校英語教學中,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不僅僅事關英語教育事業發展,更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現階段,高校英語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對于英語課程都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創新,將思政教育融入英語教學中來,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的提升。中國故事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體現形式,在英語教學中,講好中國故事能夠充分結合思政教育的內容,采用生動且具體的故事闡釋思政內容。通過實踐與理論相結合,讓學生通過具體的故事情節對英語知識進行學習,正確引導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促進高校英語教學改革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高校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途徑
目前,為了對高校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途徑進行探究,筆者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以《新目標英語專業教材——中國文化》為例,開展為期一星期的教學改革。以下是對《新目標英語專業教材——中國文化》的教學模式進行詳細介紹:該文章主題是Chinese Culture,主要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講解,通過研究表明,我們基本上確定了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該文章“講好中國故事”的基本目標是:了解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文章中談到的書法繪畫便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屬于“中國故事”。在本文章教學中可以融入書法繪畫的相關思想,給學生傳授靜心、養身的理念。在提升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的語言能力的同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在《新目標英語專業教材——中國文化》的研究中主要采用討論法和情景教學法,下文便對具體研究方法進行闡述。
(一)結合課文內容,挖掘中國故事
《新目標英語專業教材——中國文化》能使讀者從中體會到中國文化的真諦,為傳播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奠定基礎。文章主要分為15章,主要是從中國的地理概況、歷史、語言文學、哲學、宗教、書法繪畫等方面進行講解,讓讀者可以從多個角度正確了解中國的文化。該書語言簡明、文筆生動、重點突出,并保持了教材應有的系統性和教育性;該文章不論是從質量上,還是從文章整體性來看都是非常不錯的,是一篇“講好中國故事”的好文章,教師應當充分挖掘其中的好故事元素,用中文介紹中國的優秀文化。在此基礎上,英語教師也可以自主搜集資料,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深度講解,以還原故事原貌,為學生帶來生動的英語學習體驗。以《新目標英語專業教材——中國文化》中的哲學為例,文章中就指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并闡述了儒家思想對社會各方面發展都有積極影響,對當時的啟發,對后世的影響都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同時,儒家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等方面內容,通過對這些內容進行介紹,可以了解這些內容的思政元素,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并為樹立文化自信奠定堅實的基礎。大學英語作為語言技能課程,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全方位發展。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可能會使用漢語,這可能會束縛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他們應當在重點內容介紹時采用英文表達,一方面,可以引發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另一方面,采用中英結合,有利于深化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從上述內容中看,結合課文內容,挖掘中國故事,這是開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
(二)采用分組討論,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在用漢語和英語介紹了中國部分傳統文化后,鼓勵學生采用英語進行討論。這時候教師便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提問:“Wha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do you know?”“Do you know any stories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接下來便結合課文內容對重點詞句和單詞進行聽寫,聽寫內容主要為傳統文化的單詞,主要包含:元宵節:Lantern Festival、刺繡:Embroidery、重陽節:Double-Ninth Festival、剪紙:Paper Cutting等,重在充實學生的詞匯量,讓學生在表達和應用過程中有所輸出。以上單詞都是大學生基本熟悉的單詞,但是部分學生只能寫出漢語,無法用英語進行表達,向世界“講話中國故事”將會成為遺憾。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積極講解其英語內容,然后讓學生用英語參加討論,有了具備單詞的支撐,學生在討論過程中便減少了語言障礙,能較流暢地引述自己的思想,這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了學習思維。這種講解和討論潤物細無聲地讓學生接受了英語教育,同時,完美地將“講好中國故事”和英語教學結合在一起。
(三)開設情境教學,講好中國故事
開設情境教學,講好中國故事,是當前高校英語教學工作的重點。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部分教師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不到提升,同時也束縛了學生的思維開拓,采用情境教學法便有效解決其中不少問題。比如,高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辯論賽,以“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和“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發展沒有作用”為辯題。教師以班級為單位,在每個班級中選出4位學生進行辯論,同時,要求在辯論過程中需要采用英語。在第一階段,教師用英語介紹了《新目標英語專業教材——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提供需要重點掌握的英文表達。在第二階段,教師用英語對傳統文化中的陌生單詞進行闡釋,并讓班級內的學生展開了討論;在第三階段,學以致用,讓辯論學生練習用英語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經典,“講好中國故事”。在第四階段,參加辯論賽,對論點進行闡述。
通過設置情境開展教學,可以明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升了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因此,開設情境教學,可以為高校英語教學工作發展提供幫助,也保證“講好中國故事”教學方法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四)構建良好環境,感受故事文化
在高校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時代發展要求,完善教學環境,從而保證高校學生可以更好地感受故事文化。比如傳統節日中的春節,高校英語教師充分發揮自身引導者的作用,積極引導學生用英語講述關于“貼對聯、放鞭炮、吃團圓飯”的來歷故事,或是用英語講述春節的來歷,這樣不僅可以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故事氛圍,同時,教師還能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豐富英語教學的形式。同時,高校英語教學過程中講好中國故事的方式是豐富多樣的,比如依托文化博物館、參加英語故事講座等形式來進行英語教學,讓學生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聆聽動人的中國故事。
(五)豐富師資力量,提升教學能力
教師專業能力及教學能力的提升不容忽視,其是教師立足教育事業傳承和創新的基礎,更是一名教師輸出知識、教育后輩的重要支撐。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引導作用,如果教師不能提高自身的知識儲備,將會被時代所淘汰。英語教師自身不僅僅需要具備完善的理論基礎知識,還需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方向,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水平,從而保證可以從眾多中國故事中選優秀的故事,為學生發展提供幫助。教師在實踐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正確思考,將中國故事作為教學工作的切入點,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作用。同時,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想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需要結合信息技術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充分利用多媒體,將教學內容通過視頻、圖片等形式展現出來,因此,教師要不斷學習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高校英語教師應當具備良好的講好中國故事能力,才能夠立足傳統文化、中華精神有所表達,在傳授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其思想品德、樹立其正確三觀,讓學生得以專業化成長和全面化發展。這對于大學生來說才是終身受益的,將能夠啟發其今后的發展、職業發展。
四、結語
中華民族經歷了五千年的沉淀和發展,每一個故事都是國家的瑰寶,能提高國家的國際影響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民族精神,是當前我國高校開展英語教育的具體要求,教師應當認識到英語教學中采用“講好中國故事”教學方法的重要作用。總之,講好中國故事,需要樹立高校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充分肯定中國文化的優秀。
參考文獻:
[1]李佳坤,趙丹.新媒體視閾下高校大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海外英語,2021(18):145-146.
[2]李蓉.高校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培養途徑研究[J].中外企業文化,2020(10):172-173.
[3]常海潮.大學英語課講好中國故事:現狀,路徑和方法[J].外語電化教學,2021(5):6.
[4]董明.英語課堂“講好中國故事”:模式重構與教學實踐[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7(6):4.
[5]范亞軍.大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能力培養現狀與提升策略[J].校園英語,2021(37):50-51.
本文系:2022 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編號:2022-ZDJH-00119)“高校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研究”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