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要:高校人事管理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弊端,這些不足加大了人事管理的難度,影響了高校職工的工作積極性。本文從高校人事管理的現狀入手,分析了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用人制度、薪酬獎勵、業務流程等方面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創新高效人事管理的舉措。
關鍵詞:高效;人事管理;創新優化
我國高校用人規模在逐年擴大,也對高校人事管理提出了嚴峻的考驗。近些年,高校人事管理在實踐過程中進行了持續優化,但仍然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探究現階段高校人事管理存在的問題,對于研究新的人事管理模式,提高人事管理水平,促進高校教育事業發展,具備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高校人事管理現狀
(一)管理理念滯后
傳統的高校人事管理模式,是對人員進行靜態化的評價和管理,從單一角度去進行管理。缺乏積極引導和有效激勵,呈現出死板、冗雜的弊端。理念滯后,不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存在嚴重的隔閡,對于教職工的積極性造成了極大的限制。
(二)管理手段脫節
信息化管理,已經成為高校人事管理的常規管理手段。借助Excel、Word等辦公軟件,高校人事管理實現了管理手段信息化的覆蓋,辦公軟件簡化便捷了人事管理難度,但是缺少相關系統化的管理軟件。管理過程中,會存在諸多的數據分類運算、分析比對,進行此類信處理,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辦公軟件的運用和相關管理系統的缺失造成了管理手段的脫節。
(三)用人制度單一
高校是知識型人才集中的地方,但用人制度單一,也是一個很嚴重的弊端。在聘用人才方面,注重資歷和履歷;在教職工職稱評選方面,雖然有嚴格的規章制度,但是資歷學歷仍然是決定性因素,導致許多優秀的人才沒有施展才華的機會,而能力不足的人卻尸位素餐。重文憑,重職稱的用人制度,嚴重限制了資歷學歷低但卻能力足,水平高的教職工發展的機會。
(四)薪酬激勵狀況
高校在教職工薪酬待遇方面,制度死板,標準單一,缺乏激勵手段。高校教職工薪酬構成是:基本工資和績效津貼。薪酬的參考依據是資歷、職稱、學歷。這種薪酬模式簡化了高校人事管理的困難度,但也限制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五)業務流程冗雜
高校人事管理的業務流程,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繁復冗雜。需要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辦事,在院級和校級人事管理業務出現重合部分的時候,辦理人員需要頻繁往返于院級和校級的人事管理部門。業務流程死板,缺少及時的信息交流,導致業務辦理時間長、流程繁復。
二、高校人事管理的創新優化
(一)搭建信息平臺
建設統一信息平臺對于高校人事管理的發展提升十分重要。可以提高人事管理效率,簡化業務流程。需要在辦公軟件的基礎上,進行信息整合,搭建服務器,數據庫,制作網站、APP和小程序,多角度全方位構建信息化平臺。
搭建初期,對高校各部門進行調研,了解人事管理需求,奠定框架基礎。獲得人事管理信息平臺的建設需求之后,進行具體系統的搭建,建設web端服務器、應用服務器、數據庫等,然后在物理層面上進行分層搭建,構建業務邏輯層、數據處理層、用戶交互層。
完成間架構搭建之后,進行系統功能模塊的設計。包括人員管理、招聘管理、薪資管理、培訓管理、信息收集、合約采集維護修訂匯總模塊。每一個模塊之間可以實現信息交互。除了招聘模塊之外,其余模塊都面向校內開放,實時更新招聘模塊收集的人員信息,及時安排面試。定期維護和更新,強化新信息提醒功能,避免出現信息堆積。
APP和小程序讓業務辦理更加方便,可以迅速實現信息通報和公示,從而實現信息對等。
(二)制定激勵制度
按照實際需要,周期化的制定激勵方案,可以進一步完善薪資構成,提高教職工的積極性,同時可以招聘到更多的高水準、高能力的知識型人才,提高教職工的質量,遏制談資歷不談能力的問題。
從人事招聘、崗位劃分、學術成果、教學質量、課堂效果等多方面綜合考量,建立激勵制度的考核機制,通過建立的信息化平臺,實現考核量化、數據化、可視化,公開透明。
將激勵制度納入職稱考評,避免職稱考核出現資歷論的問題,以及獲得高職稱后消極工作的情況,對于高職稱人員多次完成不了激勵計劃,可限制職稱晉升。
三、結語
構建信息化平臺,出臺激勵制度,是創新優化高校人事管理的重要舉措,信息化平臺可以解決管理理念之后、管理手段脫節、業務流程冗雜的問題,而出臺激勵制度,可以優化用人制度、豐富薪資構成,從而提高高校人事管理能力,促進高校教育事業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笑予.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研究70年:回顧、反思與展望[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32(11):20-23.
[2]譚震.基于數據挖掘的統計過程控制項目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
[3]劉瑋.中國高校人事檔案在人事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J].才智,2018(06):235-236.
[4]童鋒,夏泉,曹藝凡.中國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背景、困境與出路[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11):60-63.
[5]盧德平.國際化:高校教學管理改革的必由之路[J].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01(0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