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優軍
摘要:腦性癱瘓是腦癱的全稱,是導致嬰幼兒身心發育不全的主要原因之一。感覺統合治療提供感覺刺激輸入的控制,使腦癱患兒能統合這些感覺并同時做出應激性反應,有利于提高腦癱患兒的運動協調能力,有利于降低患兒的生活依賴性,減輕腦癱患兒家庭的經濟和精神壓力。將感覺統合治療應用于腦性癱瘓具有切實意義。
關鍵詞:感覺綜合治療;腦性癱瘓;腦癱
腦性癱瘓是嬰兒腦發育初期形成的一種腦性病變,是由缺氧性腦病、腦內缺血和出血、血液異常、早產等非進行性腦損傷引起的。主要表現為運動能力低下、姿勢發育異常,常伴有語言、感知覺障礙,交流、智力和精神行為異常, 以及癲癇和肌肉、骨骼發育問題。腦性癱瘓分為(1)主要損傷錐體系的痙攣型;(2)主要損傷錐體外系,造成持續肌張力增高的強直型;(3)主要損傷錐體外系,導致不隨意運動增多的不隨意運動型;(4)主要損傷小腦的共濟失調型;(5)混合型 。研究發現,我國腦性癱瘓的發病率高于國外0.3‰~2.0‰,是導致小兒身體、智力發育異常的罪魁禍首。隨著我國醫學的發展及新生兒看護和醫治水平的提高, 早產嬰兒的存活率顯著提高, 但腦癱患兒占比增加。由于腦癱無法根治,所以尋找并優化有效控制腦性癱瘓患兒的訓練方式具有重大意義。
綜合訓練為訓練腦癱患兒的主要方式, 包括運動訓練、作業治療、言語訓練等。但由于腦癱患兒不只表現為運動能力低下、姿勢異常, 也存在著感覺統合障礙, 所以心理治療、感覺統合訓練等方法也逐漸用于臨床。感覺統合訓練就是借助滑板和網纜等工具,進行各種運動來鍛煉患兒的手眼協調能力,使得感覺信息能有效組合, 達到患兒網狀激活上行機制的平衡, 從而緩解患兒運動能力低下、姿勢異常、活動受到限制等癥狀的一種訓練方法。現在我們就感覺統合治療在腦性癱瘓中的應用展開論述。
一、感覺統合治療對腦癱患兒運動能力的影響
1.1、感覺統合治療對腦癱患兒步態的影響
腦癱患兒一般會有走路不穩、步幅不定的臨床表現。有研究表明,中樞模式發生器可以控制節律性的走路運動,但要保證步行的精準性和面對變化的隨機應變性就需要依靠高級中樞和肢體的感覺反饋協調運作。據統計分析,感覺統合能力越差,患兒的步態越不穩。通過讓腦癱患兒平躺,大人分別抓住患兒兩腿、兩手,上下屈伸、開合,左右搖晃進行四肢運動,或者在傳統治療基礎上進行感覺統合訓練項目,可以改善腦癱患兒異常的步寬、步速并糾正患兒異常的步行模式。為了模擬正常的步行環境可以給予患兒不同的感覺刺激,吸引患兒主動參與訓練,鍛煉患兒大腦的分析反應能力,幫助患兒提高步行功能的獨立性。
1.2 感覺統合治療對機體平衡的影響
機體平衡的調節涉及到內耳前庭覺、觸覺和自身感覺的整合,當體位或姿勢發生改變時, 需要中樞神經系統迅速收集相關信息, 判斷自身重心和支撐面的相對位置,從而維持機體的平衡穩定性。腦癱患兒平衡能力差、肢體不協調、容易跌倒就是因感覺失調的本體感覺差導致的。通過采用羊角球、吊纜、滑板等前庭平衡運動訓練項目和袋鼠跳、滾筒等本體訓練項目可以提高腦癱患兒的平衡能力和了解自身的運動和本體位置。已有研究表明, 通過系統的訓練項目鍛煉, 腦癱患兒的各項立位平衡參數都有趨于正常值的趨勢, 但增加感覺統合治療的患兒趨勢更明顯。
1.3感覺統合治療對粗大運動的影響
動作能力發展是人類的一項基本能力,是人類與環境互動的一種重要方式。粗大運動是指由身體大肌群參與的運動,比如站立、蹲坐、移動等。幼兒時期是粗大動作發展的最佳時期。大部分腦癱患兒都具有粗大運動障礙和動作計劃失能的癥狀,通過在傳統的訓練項目中提供視聽刺激、設置游戲環節、借助培養幼兒平衡能力和本體感覺的設施, 可以激發患兒的運動自主性, 增加其參與運動的配合度, 為粗大運動的發展創造條件。
二、感覺統合治療對腦癱患兒智力的影響
腦癱患兒的智力一般會低于正常兒童,但是兒童時期大腦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感覺統合治療通過對多種感覺中樞進行刺激輸入, 促進大腦多層次、多區域的良好協調, 打開被封閉的部分神經通路,改善腦功能。感覺統合治療既包括生理上的刺激, 也包含心理上的肯定和鼓勵,在這種輕松的氛圍中, 患兒可以通過反復練習獲得熟練感, 從而更加自信。所以感覺統合治療集中患兒的注意力、增強患兒的信念感、提高其情緒的穩定性,激發腦癱患兒潛能的發揮,顯著改善腦癱患兒的語言障礙,提高學習、記憶和推理能力,從而提高智力發展水平,減小了腦癱患兒及家庭的心理壓力。
三、感覺統合治療對腦癱患兒各種感覺形成的影響
3.1感覺統合治療對腦癱患兒視覺功能的影響
28%的腦癱患兒伴有視覺障礙,其中的8%伴有的是嚴重視覺障礙,常表現為斜視。腦癱患兒斜視可能是由非進行性腦性損傷導致的運動和中樞障礙引起的。有實驗表明僅用感覺統合治療也可以改善腦癱患兒斜視的癥狀,并且療效與患兒年齡呈反比,隨治療年齡的增長療效反而下降。這可能與腦組織的發育特點有關,大腦在嬰幼兒時期修復和代償能力最強,為腦癱患兒斜視的治療提供了生理學基礎。利用感覺統合訓練, 如視功能訓練、視協調訓練等項目聯合多種感覺的輸入, 可以提高視覺細胞的活性, 促進大腦視覺的活動和代償能力,改善腦癱患兒的視覺處理能力。
3.2感覺統合治療對腦癱患兒聽覺功能的影響
12%的腦癱患兒都伴有聽力障礙,其表現包括無法辨別一些發音相近的單詞、說話口齒不清楚以及無視父母說話,容易沉迷玩具等。對腦癱患兒除了進行傳統的聽力檢查外, 還應將腦干聽覺誘發電位作為一個基本檢查指標, 以便及時發現聽力障礙。利用感覺統合治療對患兒施加不同強度、不同種類的語音或者音樂刺激,可以培養腦癱患兒對不同節奏的把握感和不同聲音的辨別能力。通過施加不同頻率的聽力材料,可以準確判定患兒保留聲反應的頻度范圍,對今后患兒生活具有一定的意義。并且在感覺統合治療中,同時給予腦癱患兒視聽刺激,可以激發患兒的語言能力,從而改善由于視聽障礙引起的語言功能障礙。8FF177C1-5025-4E4A-A9F3-B5188BA271F4
3.3感覺統合治療對腦癱患兒觸覺功能的影響
腦癱患兒的觸覺障礙可分為觸覺過防御、觸覺遲緩和觸摸識別障礙三種類型。除此之外,約有10%的腦癱患兒會伴有觸覺消失與實體感覺消失,其中后天性的觸覺喪失發生率比先天性的幾乎高1倍。觸覺過防御是指對觸覺刺激的應激反應不定,常常出現易怒、持續哭鬧等情況。觸覺遲緩是對觸覺刺激應激能力弱,渴望多種不同的觸覺刺激。觸摸識別障礙是指無法對觸覺信息定位、實體覺不佳、形體覺下降,其具體表現為僅用手來觸摸無法區別不同物體或同一物體的不同形狀。通過熊寶寶畫圖、洗澡游戲、插棒、仿畫、剪簡單圖樣等感覺統合治療活動,可以讓患兒自已控制觸覺刺激的輸人量、喚醒機體的觸覺反應中樞,從而改善患兒的觸覺功能障礙。
四、感覺統合治療對腦癱患兒進食功能的影響
由于腦性損傷還會可導致患兒進食、飲水和吞咽等需要口部運動參與的活動受到阻礙,所以腦癱患兒也伴有飲食和喝水方面的困難。查閱文獻可知,營養不良和腦癱患兒的發育障礙和活動受限程度是呈正比的。而飲食方面困難程度不同,飲食障礙較小的患兒由于運動能力的降低,也可能超重或肥胖。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和合成生命必需物質的原料都需要從飲食中獲取,飲食是人類的立命之本,所以降低腦癱患兒的飲食障礙也是治療腦癱患兒必不可少的一步。將感覺統合治療用于腦癱患兒進食障礙的改善,可以通過將食物以不同形狀、各種顏色呈現,也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讓患兒或者食物,提高患兒對食物的興趣,同時各種感覺的刺激激活大腦的相關區域,提高患兒對食物的關注力,讓患兒能夠自主進行食物的充分咀嚼和有效吞咽,從而提高食物的有效利用率。
對腦癱患兒進行感覺統合治療就是要為患兒克服運動能力低下、認知障礙、智力發育不全、感覺障礙等問題提供氛圍和環境,在感覺統合治療中要注重培養患兒參與訓練項目的積極主動性,多鼓勵患兒,這樣才能最大限度激發患兒的潛力,提高患兒中樞神經系統的活躍性,有助于腦癱患兒生理和心理的全面發展。對于不同類型、不同活動受限的腦癱患兒要給予不同的訓練項目。目前將感覺統合治療運用于腦癱患兒治療的研究仍比較少,未來應該繼續深入研究,充分發揮感覺統合治療的優勢來改善腦癱患兒的癥狀。
參考文獻:
[1]李霞,葉常州,高曉霞,劉一葦,陳翔.感覺統合訓練在腦性癱瘓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護理與康復,2018,17(09):39-41.
[2]王輝.學齡腦癱兒童障礙特征的分析[J].中國特殊教育,2004(10):8-15.
[3]韓慧新. 感覺統合體適能訓練對3-6歲幼兒身心健康影響研究[D].山西大學,2021.DOI:10.27284/d.cnki.gsxiu.2021.001556.
[4]陳婧,童光磊.腦癱兒童進食功能分級系統及營養不良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22,30(05):544-547+557.8FF177C1-5025-4E4A-A9F3-B5188BA271F4